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研究术前术后使用抗菌药物对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68例剖宫产产妇纳入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4例。对照组于术后常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观察组于术前1h及术后24h各使用1次抗菌药物,观察两组切口及宫腔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3d体温(36.81±0.57)(oC)、CRP(70.5±8.3)(mg/L)、WBC计数(5030.10±50.00)(×109/L)、术后感染发生率(4.48%)、抗生素平均费用(11.4元)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1h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感染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究可训练助听器增益训练功能开启的时间对可听度及噪声下言语理解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试验将36名助听器初戴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的增益训练功能在助听器验配当天开启,而对照组的增益训练功能在验配1个月之后开启。经过三个阶段为期10周的增益调节和听觉适应后,采用言语清晰度指数(speechintelligibilityindex,SII)、噪声下言语测试(HearingInNoiseTest,HINT)、助听响度问卷调查表(ProfileofAidedLoudness,PAL)和助听器效果国际性调查问卷(InternationalOutcomeInventoryforHearingAids,IOI—HA)对助听器效果进行评估。结果两组在验配后第8周的轻声可听度有明显差异,但主观言语测试结果无显著差异;61%的受试者更倾向于使用增益训练后得到的优化增益,并且希望继续使用增益训练功能。结论提前开启增益训练功能虽然对最终获得的优选增益有影响,但对助听后言语理解度没有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分娩镇痛以及产时护理对阴道分娩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1号—2015年3月1号收治的50例应用分娩镇痛的初产妇作为观察组,随机的选择同一时间没有进行分娩镇痛的50例初产妇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产时护理的方式对对照组产妇进行护理,在常规产时护理的方法和程序的基础上,采用麻醉常规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的方式对观察组产妇进行护理。对两组产妇的活跃期烦躁和剖宫产率进行比较。结果在观察组产妇中有4例出现活跃期烦躁,占到了8%的比例,对照组组产妇中有38例出现活跃期烦躁,占到了76%的比例,两组产妇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产妇中有2例为剖宫产,占到了4%的比例,对照组组产妇中有11例为剖宫产,占到了22%的比例,两组产妇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分娩镇痛的方式能够使产妇的产程得以明显缩短,同时还可以使产妇烦躁、焦虑情绪以及分娩的痛苦得以减轻,提高阴道分娩率,并且对剖宫产率进行有效的控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简介:1978年Kemp首次发现耳声发射(otoacousticemission,OAE)。这是一种产生于耳蜗,经听骨链及鼓膜传导,释放入外耳道的音频能量,源于外毛细胞的主动活动。耳声发射作为一种客观的听觉功能检查手段,依赖于耳蜗整体功能的完整,与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密切相关。1990年听力学家Collet首次发现了对侧声刺激对耳声发射的影响,即给予人类单侧耳刺激声可引起对侧耳耳声发射幅值的下降,这种现象称为耳声发射的对侧抑制现象。Grose和Mott在随后的动物实验中同样证明了这个观点。迄今为止,有关耳声发射对侧抑制现象的相关性研究工作已有诸多报道。
简介:目的:本研究探讨学语初期听障儿童的听觉年龄与接受听觉口语法治疗的时间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方法选取台湾雅文儿童听语文教基金会听障个案18名,听觉年龄为8~16个月,以华语婴幼儿沟通发展量表婴儿版测验其语言能力,与相同听觉年龄的健听儿童常模成绩进行比较,预测分析听觉年龄和听觉口语法治疗时间对语言测验成绩的影响。结果听障儿童词汇理解与相同听觉年龄的健听儿童没有差异(P〉0.05),但词汇表达显著落后于相同听觉年龄健听儿童。听障儿童早期及晚期手势沟通能力比相同听觉年龄健听儿童表现优异。此外,听障儿童的听觉年龄及康复时间亦能有效预测其词汇理解及晚期手势沟通的表现。结论学语初期听障儿童接受与健听儿童相同时间的听觉和语言刺激,其词汇理解发展速度与健听儿童无差异。听障儿童早期及晚期手势沟通能力皆优于健听儿童,且词汇理解和晚期手势沟通的表现随听觉口语法治疗时间的增加而上升,表明听觉口语法治疗在听障儿童学语初期的效果首先反映在词汇理解和晚期沟通手势上。
简介:目的:比较House-brackmann分级(HBGS)和面神经分级2.0(FNGS2.0)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评价效果。方法3名高年资医师和3名低年资医师分别使用HBGS和FNGS2.0分级方法,对50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表情视频进行评价。对两种分级方法的重复性、一致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使用HBGS,低年资医生之间的评价一致性为39.5%,kappa值为0.30,高年资医生之间的评价一致性为56.5%,kappa值为0.43,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FNGS2.0,低年资医生间的评价一致性为62.0%,平均ICC值为0.763,高年资医师之间的评价一致性为62.8%,平均ICC值为0.785,两组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HBGS和FNGS2.0的总体相关性ICC值为0.760,SCC值为0.746,kappa值为0.42;FNGS2.0与口的相关性为71%。结论HBGS与FNGS2.0中度相关;使用HBGS,评判者间的一致性受医生的经验水平影响很大,而使用FNGS2.0,评判者重复性和一致性较好,与评判者的经验无关,与口的运动有较强的相关性。
简介:目的观察高强度低频噪声对听力及耳蜗的影响.方法听力正常豚鼠,体重在250~300g之间,经强度为130dBSPL中心频率在100Hz的窄带噪声持续爆震4小时,分别于即刻、震后1天,作脑干诱发电位检测,以及耳蜗形态学观察.结果经130dBSPL强噪声暴露后,豚鼠听力有20dB左右的暂时性阈移产生.1天后,听力有所恢复,但听阈仍然高于正常.耳蜗形态学观察到,强噪声暴露后,耳蜗毛细胞虽未有损伤的表现,但凋亡前期蛋白Caspase3已经出现.结论高强度的低频噪声能产生暂时性阈移和永久性阈移,但可部分恢复.噪声对耳蜗毛细胞短期虽未观察有明确的损伤,但却开启了凋亡的程序.
简介:摘要目的整理我院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探讨优质护理服务队骨折病人骨折愈合以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10例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每组各105例患者,对比组患者通过传统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在对比组患者的基础上,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效果以及功能恢复效果。结果实验组骨折愈合总有效率为94.28%。对比组骨折愈合总有效率为88.57%,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总有效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骨折愈合能力以及功能恢复能力,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恢复效果探讨。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0年0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缓解及其功能改善情况、护理疗效结果。结果护理组患者在手术过后半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三个时间段的JOA评分结果分别是(28.40±5.14)分、(28.47±6.46)分、(28.09±2.27)分,和对照组三个时间段的JOA评分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促进患者术后功能康复,提升护理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观察耳后注射与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这两种治疗方法对突发性聋的疗效,为临床选择突发性聋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突发性聋患者268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耳后注射组(135例)及鼓室内注射组(133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听阈水平、治疗效果、一般治疗情况以及随访情况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治疗前后两组听阈无显著性差异(P〉O.05)。耳后注射组痊愈率为57.04%(77/135),远高于鼓室内注射组痊愈率39.10%(5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耳后注射组总有效率为82.96%(112/135),鼓室内注射组总有效率为79.70%(106/13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O.05)。耳后注射组平均治疗时间、注射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鼓室内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耳后注射组病情复发率、有耳鸣及耳堵塞感患者的比例均低于鼓室内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聋疗程短、疗效好,创伤及副作用小,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