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富集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的适宜密度梯度离心方法。方法对10例脐血分别用Percoll1090单密度梯度离法、Percoll1075与Percoll1090双密度梯度离心法、Ficoll1077单密度梯度离心法3种方法进行有核红细胞的分离,然后用适宜的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12例10mL母血中的胎儿有核红细胞。结果(1)Percoll1090单密度梯度离法每mL脐血富集(70.58±5.67)×10^4个有核红细胞;Percoll1075与Percoll1090双密度梯度离心法每mL脐血富集(23.62±1.90)×10^4个有核红细胞;Ficoll1077单密度梯度离心法每mL脐血富集(4.53±0.26)×10^4个有核红细胞。(2)采用Percoll1090单密度梯度离法从12例10mL母血中富集到的平均有核红细胞数为12.9±5.4个。结论Percoll1090单密度梯度分离法可有效增加脐血中有核红细胞的分离数量,并从孕妇外周血中成功富集到胎儿有核红细胞。
简介:摘要八洞金矿位于桂西北乐业县马庄村,是南盘江-右江盆地内的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之一。南盘江-右江盆地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南板块西南缘,整体轮廓被四条区域断裂围限呈“菱形”状,西南部与越北地块相接,通过哀牢山-SongMa缝合带与印支地块相连;西北和东北与杨子地块相连,西北界为弥勒-师宗-盘县区域断裂、东北界为紫云-罗甸-南丹-河池区域断裂;东南边界是以凭祥-南宁断裂为界与十万大山盆地和钦-防褶皱带相接1-2。卡林型金矿在构造背景、成矿规律、成矿模式、矿床地质(如载金矿物、金的赋存状态、含矿地层、控矿构造等)以及矿床地球化学(如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成矿时代、有机质与成矿作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3-4。虽然“金三角”地区内金矿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一致,但各地金矿床地质特征各异,桂西北地区基础研究尤其薄弱,制约了桂西北地区的找矿突破,对八洞金矿开展蚀变特征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成矿流体的性质及来源。
简介:黔东铜仁地区寒武系清虚洞组和娄山关组中分布有多处热液白云岩,其形态包括块状、透镜状、角砾状等。通过露头及薄片观察、流体包裹体温度测定、稀土元素和锶同位素分析,笔者探讨了研究区不同类型热液白云岩的形成机制、热液性质与来源及其与铅锌成矿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1)热液白云岩由中粗晶—巨晶鞍状白云石组成,形成温度为96~223--℃,平均为155.86--℃;盐度为8.28~16.15wt%NaCl,平均为12.30wt%NaCl;具有轻稀土富集和Ce负异常特征,LREE/HREE为16.51,δCe为0.79,87Sr/86Sr为0.708662。(2)块状和透镜状热液白云岩形成于交代作用较完全的环境,角砾状热液白云岩可能形成于水力破裂作用;白云石化流体可能来自包括震旦系碳酸盐岩在内的下伏地层,断层和裂缝为其运移通道。(3)白云石化流体与区域铅锌成矿流体温度、盐度和地球化学特征相近,来源相同或相似;热液白云岩中含有少量成矿物质,应形成于铅锌主成矿期前后。
简介:为厘清黔中地区下石炭统九架炉组铝质黏土岩系中锂的超常富集机制(Li2O平均含量0.21%,最高达0.74%),为寻找锂资源提供新的途径,对黔中地区4个典型剖面进行了富锂黏土岩的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在剖面上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下石炭统九架炉组与下伏寒武系娄山关群白云岩的不活动元素比值相同,且其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相似,都以轻稀土富集的平缓右倾型为特征,暗示九架炉组的形成可能与下伏娄山关群白云岩的风化和酸不溶物的积累有关。元素相关性分析和风化作用强度指标研究发现,锂含量与CIA和Si/Al值皆呈负相关的关系。初步推测,泥质白云岩的风化分解,主量元素的大幅度流失,是造成锂超常富集的重要机制。
简介:摘要查证区位于托里大断裂附近。异常区北部出露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上段地层(C1j2),岩性为褐色圆砾岩、砂砾岩;南部出露上泥盆统铁列克提组下段(D3tl1),岩性为灰-灰黑色砂岩、灰色钙质砂岩、紫红色砂砾岩。有一条近东西向断裂分隔两套地层。断裂带宽约20米,沿断裂带见有孔雀石化和褐铁矿化。侵入岩主要为二长花岗岩,以小岩枝、岩脉状产出。矿化蚀变主要分两期,早期为成岩过程中同沉积作用而产生的矿化蚀变,表现为岩石中含有较多的金属硫化物—黄铁矿。晚期为中低温热液元素蚀变,蚀变类型以黄铁矿化、孔雀石化、硅化及电气石化为主。
简介:岳西县主簿原地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是近些年来安徽省新发现的该类型矿床,以近2年的地质工作为基础,结合实验测试分析,充分研究了该矿床成矿背景特征、矿床类型、产状及品位,同时比对风化壳中稀土含量随垂直深度的变化关系,总结了该地区成矿条件,并建立了相应的成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