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植被生物是评价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而在对于生态环境的实际调查中,由于调查方法各有差异,使得生物的判定指标也会随之变化。因此,找到合理的调查方法对于正确评价生态环境是极为重要的。在调查生态现状的实际情况(一级评价)时常选择采样地样方实测结合遥感估算的方法,而调查生物(二级评价)时则以回归估计法最为便捷有效。其实,在调查生物时,唯有合理地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才能够确保评价效果达到最佳。

  • 标签: 植被生物量 调查评价 生态环境
  • 简介:依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蓄积数据,利用蓄积——生物扩展因子法估算黑龙江省鹤立林业局的森林生物碳储量、碳密度.该林业局森林生物碳储量为2856810.79t碳,森林(有林地)的平均碳密度为48.72t碳/hm2,比全国的平均碳密度值45.75t碳/hm2高,但与世界森林平均碳密度71.5t碳/hm2相差较大.因此,鹤立林业局森林具有很大的碳汇潜力.

  • 标签: 蓄积 森林生物量 生物量碳储量 碳密度 碳汇
  • 简介: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增温和养分有效性对细根生物的影响,对于理解林木养分吸收、生产力和碳吸存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杉木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福建省三明市陈大镇国有林场内设置土壤增温和氮沉降双因子试验,研究杉木幼树不同月份细根生物的变化,结果发现:1)土壤增温、氮沉降分别对总细根生物有显著的抑制和促进作用,土壤增温与氮沉降的交互作用对总细根生物则无显著影响。2)增温对4月、7月、11月份细根总生物均有极显著影响,增温对细根总生物的抑制效应以7月最大;氮沉降对7月和11月细根总生物有显著影响,7月份的促进作用大于11月份。3)土壤增温对0~1mm细根生物的抑制作用大于1~2mm细根,表明0~1mm根系对增温的响应更加敏感。4)土壤增温对表层0~10cm细根生物的抑制作用大于较深层的细根生物;而氮沉降只对表层土壤细根生物有显著促进作用,表明土壤增温和氮沉降均能显著改变细根的垂直分布。结论表明,土壤增温显著抑制细根生物,而氮沉降显著促进细根生物,并引起细根生物在不同径级、不同土层分配格局的变化,从而可能对杉木适应性和生长产生影响。

  • 标签: 土壤增温 氮沉降 杉木 细根生物量 垂直分布
  • 简介:通过对34年生木英红豆人工林细根生物、季节动态与垂直分布进行为期3年(1999~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荚红豆人工林细根生物为(3.01±0.47)t/hm^2,其中活细根生物为(1.70±0.77)t/hm^2,死细根生物为(1.31±0.52)t/hm^2.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不同季节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年际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活细根生物一般在3月份出现极大值,11月份出现极小值.死细根生物峰值出现在9~11月份间,最低值一般出现在3月份.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

  • 标签: 木荚红豆 细根 季节动态 垂直分布
  • 简介:激光雷达技术是一项新遥感技术,其在林学上的应用发展迅速.目前基于机载激光雷达对森林生物估测的研究多关注如何从激光雷达数据中提取更多有用信息,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表明:结合地面数据,对从激光雷达数据中提取的信息变量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其得到的生物反演模型能够达到一定的精度要求.

  • 标签: 激光雷达数据 生物量 回归
  • 简介:摘要:在如今这个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时代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这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植被生物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这可以用来判断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因此,植被生物调查工作的开展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针对这一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希望通过对植被生物调查探究方法的阐述,能够有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

  • 标签: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植被生物量
  • 简介:分析不同幼林抚育措施对10年生马尾松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造林保存率、单株材积及样地蓄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对马尾松造林成林及林分长具有显著的影响。高标准的幼林抚育措施能显著促进马尾松的生长,提高林地生产力。

  • 标签: 马尾松 营林 措施 林分 生长
  • 简介:介绍林分长与收获模型的概念、分类及研究现状,在分析比较单木生长模型、径阶分布模型和全林分模型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展望了径阶分布模型的广阔应用前景。

  • 标签: 生长模型 收获模型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 简介:对开花刺竹子林分长和天然更新状况调查结果表明:(1)刺竹子4月上旬开花,6月初结实,花呈纺锤形,浅黄色;(2)结实刺竹子每公顷的立竹度为4.1-8.3万株;胸径0.49-0.83cm;竿高70—519cm;不同立地条件下,刺竹子生长状况不同;(3)随着种子在枝上的逐渐成熟,刺竹子的地上部分开始死亡;(4)刺竹子鞭节长1.21-3.86cm,直径0.34-0.81cm,活鞭呈淡黄色或白色,死鞭呈黑褐色;(5)空旷地的刺竹子天然更新能力明显强于林冠下的刺竹子。

  • 标签: 刺竹子 开花结实 林分生长 天然更新
  • 简介:采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小班数据编制了硬阔叶林分的地位级指数表,并建立了硬阔叶林分的生长模型。检验表明,所建模型达到了一定的精度,基本能满足森林经营的要求。

  • 标签: 规划设计调查 硬阔叶林 生长模型
  • 简介: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转换为米槠人工林后,两林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转换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碳分别平均下降28.8%、11.0%(P〈0.05)。米槠天然林和米槠人工林0~10cm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06mg·kg-1、209mg·kg-1,分别占土壤有机碳的0.71%、0.91%;10~20cm分别为210mg·kg-1、158mg·kg-1,分别占土壤有机碳的0.71%、0.88%;两林分0~10cm土层微生物生物碳分别为508mg·kg-1、460mg·kg-1,10~20cm土层微生物生物碳分别为373mg·kg-1、327mg·kg-1。米槠天然林和米槠人工林中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碳在不同季节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两林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最高值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而微生物生物碳夏秋季显著高于春冬季(P〈0.05)。

  • 标签: 米槠天然林 米槠人工林 活性有机碳 季节动态
  • 简介:草本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对自然界的景观、生态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黑河地区随机选取60个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一类样地开展林下草本植物调查,采用样方法,将外业采回的样品测定干鲜比,然后利用样品干鲜比,根据调查样方内草本植物总鲜重,计算各种郁闭度条件下草本植物总干重(生物).然后换算成以吨为单位草本植物的总干重(生物).结果发现林下草本植物的生物与郁闭度成负相关关系.

  • 标签: 黑河 郁闭度 草本植物 生物量
  • 简介:据IPCC(2007)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将增加1.1-6.4℃,气候变暖导致陆地生态系统干旱频繁,强降雨增多,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格局改变,高纬度地区降雨增加而亚热带地区降雨将减少。温度和水分是驱动生态系统过程最关键的2个因素,全球变暖及降雨格局的改变将显著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林下植被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功能稳定性、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积累和循环、水土涵养、持续生态系统生产力以及森林演替和发展、森林碳汇储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 标签: 强降雨 植被生物量 杉木幼林 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多样性
  • 简介:以纳帕海湿地天然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碳含量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天然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0~40cm深土层的平均有机碳含量在(18.02±0.24)(258.44±3.37)g/kg之间变动;三者10-40cm深土壤的各土层平均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在不断减小,且差异显著60〈0.05);其土壤表层(0~10cm)的平均微生物碳含量都较高,分别为(446.23±98.72)mg/kg(沼泽化草甸)、(204.23±44.90)mg/kg(天然沼泽)和058.64±65.24)mg/kg(草甸);三者0~40cm深土层的微生物碳含量差异明显,沼泽化草甸的微生物碳含量最高,为940.00mg/kg,天然沼泽次之,为472.23mg/kg,草甸最低,为359.78mg/kg:在垂直分布上,三者的土壤微生物碳含量表现出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一致的规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碳含量都与土壤含水量显著相关,表明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碳含量主要受土壤水分的影响,而人为疏干排水是导致土壤水分下降的诱因。

  • 标签: 高原湿地 纳帕海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诱因
  • 简介:鉴于多花黄精的重要药用作用及其广阔的开发前景,本文通过实地取样调查,研究建瓯市连地村不同生长条件的野生多花黄精5年的根茎生物积累总量及各年度的生物增长速度,分析不同生长条件对多花黄精根茎生物积累的影响。这对于多花黄精的培育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条件下多花黄精的根茎生物及各年度生物均表现为溪沟边腐殖地块〉溪沟边土质地块〉山坡地〉山脊地。生长在溪沟边腐殖地块的多花黄精根茎生物生物积累速度均最大,随生长时间的延长,溪沟边腐殖地块比其他生长条件更有利于多花黄精根茎生物的积累。

  • 标签: 多花黄精 根茎 生长条件 生物量
  • 简介:通过对闽江河口湿地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和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群落特征和生物的调查,结果表明:2种植物株高和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芦苇地上部各构件生物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其值为1524.8±78.85g·m^-2;互花米草最大值出现在秋季,其值为3037.2±248.78g·m^-2互花米草地上生物显著大于芦苇(P〈0.05),但立枯无显著差异(P〉0.05)。2种植物地下生物均为0-15cm〉15-30cm〉30-60cm;芦苇夏季各层生物极显著大于其他季节(P〈0.05),互花米草地下各层生物在冬季达到最大,生长季节逐渐下降,夏季最小。芦苇和互花米草总生物积累动态呈典型的单峰值曲线,总生物互花米草高于芦苇,但二者差异不显著。随着入侵时间推移,互花米草总生物还要持续增长。

  • 标签: 芦苇 互花米草 生物量 闽江河口湿地
  • 简介:对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立地条件基本一致、林分经营措施基本一致但不同年龄的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生物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指出: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总平均生物为195.25thm^-2,其中乔木层占绝大部分,其生物为164.47thm^-2,占总生物的83.39%。树干其占了大部分的马尾松生物,所占乔木层生物的比例随着样地林分年龄的增大而升高,最高到73.27%。马尾松单木生物根据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其中树干生物占最大比例,达到68.74%。试验地3树干净生产量最高为4.25thm^-2a^-1,占总净生产量比例71.55%;试验地4树干净生产量占总净生产量比例最高达到72.22%,为3.73thm^-2a^-1,试验地3、4的林分分别为成熟林和过熟林,适宜进行采伐利用。

  • 标签: 马尾松 天然次生林 生物量 净生物量
  • 简介:摘要:本论文通过连续4a实验研究重点探讨了O3对根际微生物氮的积累效应。结果显示,对照组土壤微生物氮随着小麦生长过程有先升高后降低的时序特征,且实验四年,变化相同,在臭氧熏气下,土壤微生物氮也有同样的变化趋势,但是臭氧浓度的升高抑制了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并且臭氧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在第一年,T2处理组的抑制率明显高于T1处理组,随着浓度的上升,抑制率从0.4%上升到了1%。在长时间臭氧胁迫下,臭氧对土壤微生物氮的抑制作用随臭氧作用时间的增长而增强,T2浓度实验下,第四年与第一年抽穗期微生物氮差最大。

  • 标签: 小麦 微生物量氮 抑制率
  • 简介:为准确评价臭氧(O3)浓度升高对农作物的影响,运用田间原位开顶气室(open-topchamber,OTC)研究了高浓度O3对油菜光合作用、生物和产量的影响.实验包括3种O3水平,一种为经活性炭过滤的空气(CF),两种高浓度O3处理:经活性炭过滤后的空气加入恒定浓度为100nL·L^-1的O3(CF100);经活性炭过滤后的空气加入具有日变化特征,其平均浓度和剂量与CF100相同的O3(CF100D).结果表明,CF100和CF100D均能使油菜叶片膜透性和H2O2自由基含量增加,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速率(photosynthesisrate,Pn)降低,最终导致油菜生物和产量降低.与CF相比,CF100和CF100D熏气下油菜单位面积产量分别降低3.7%和18.6%.同时,实验还表明,CF100D对油菜的影响大于相同剂量的CF100.以上结果表明:1)高浓度的O3(CF100和CF100D)能够破坏细胞膜系统,减少光合色素数量,降低光合速率,从而降低作物生物和产量;2)相同平均浓度和剂量的高浓度O3,对油菜的影响因熏气方式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目前采用的O3,平均浓度和O3,剂量指标不能准确评价O3,浓度升高对油菜的影响.

  • 标签: 熏气方式 O3剂量 油菜 产量
  • 简介:以雅长林场12a生光皮桦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光皮桦的生物分布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光皮桦人工林平均单株总生物为115.45kg/株,其中树干占有的生物最大,比重达到56.54%,细根占的比重最小,仅占0.24%。不同器官生物大小排序为:树干(65.28kg)〉树枝(14.95kg)〉树皮(12.90kg)〉根蔸(11.76kg)〉粗根(5.37kg)〉树叶(4.23kg)〉中根(0.71kg)〉细根(0.28kg)。(2)光皮桦乔木层生物占总生物的93.52%,其生物为122.38t·hm^2。林下植被生物含量较少,仅8.48t·hm^-2,占林分生物的6.48%。不同结构层次生物大小排序为乔木层(122.38t)〉枯落物层(4.26t)〉灌木层(2.35t)〉草本层(1.87t)。

  • 标签: 光皮桦 人工林 生物量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