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肝衰竭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本次将我院2021年1-12月收治的40例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均采取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方法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方法,进一步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1)本次40例患者中,显效11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50%。(2)护理后与护理前比较,观察组的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四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更高,护理前后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衰竭患者采取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的疗效理想,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方法的实施,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体外周血游离DNA(cell-free DNA, cfDNA)检测失败的影响因素及其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cfDNA检测的5 195例孕妇,按照cfDNA首次检测是否得到有效结果分为cfDNA检测成功组(5 107例)及cfDNA检测失败组(88例)。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对比cfDNA检测成功与失败孕妇的临床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fDNA检测失败的危险因素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对检测成功率的影响,评估重采血检测的可行性及重采血检测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首次检测失败率为1.7%(88/5 195),失败者中85例选择重采血检测,74例(87.1%,74/85)获得了有效的cfDNA检测结果,11例(12.9%,11/85)仍无有效结果,cfDNA检测最终失败率为0.2%(11/5 19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孕妇年龄增加(OR=1.086,95%CI:1.023~1.152,P=0.006)、BMI增加(OR=1.083,95%CI:1.021~1.149,P=0.008)及双胎妊娠(OR=3.093,95%CI:1.715~5.577,P<0.001)是cfDNA检测失败的危险因素,而胎儿游离DNA(cell-free fetal DNA, cffDNA)浓度高(OR=0.758,95%CI:0.720~0.761,P<0.001)是检测失败的保护因素。进一步按孕妇采血检测cfDNA时的BMI分组,发现超重组(BMI 25~29.9 kg/m2)和肥胖组(BMI ≥30 kg/m2)孕妇发生cfDNA检测失败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组(BMI 18.5~24.9 kg/m2)的3.626倍(OR=3.626,95%CI:2.298~5.724,P<0.001)和4.064倍(OR=4.064,95%CI:1.779~9.284,P=0.001)。重采血检测的成功率随母体BMI的增加而降低,但与2次采血的时间间隔无关(OR=0.840,95%CI:0.699~1.245,P=0.065)。74例重采血检测获得有效结果的孕妇中,检测结果高风险7例,经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证实1例45,X和1例47,XXY。11例重采血检测失败的孕妇中有8例进行了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核型均正常;其余3例未行产前诊断,但均分娩了表型正常的新生儿。cfDNA检测失败组与成功组间妊娠丢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8/88)与2.5%(128/5 107),P=0.090]。结论孕妇年龄增加、BMI增加、cffDNA浓度低、双胎妊娠更容易发生cfDNA检测失败。肥胖孕妇可以适当推迟采血孕周以降低cfDNA检测的失败率。对于初次检测失败的孕妇,推荐重采血进行cfDNA检测,重采血检测失败或高风险者进行产前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妇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B亚单位humanchorioniegonadotrop(h)in-betasubunit,B–HCG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plasmaprotein,PAPP—A)联合检测在产前诊断唐氏综合征等缺陷儿中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孕中期(15~19+6周)妇女血清AFP、B—HCG水平,用酶联免疫法测血清中的PAPP-A水平。结合孕妇年龄、体质量、孕周等,用MultiFreeFreecalc软件分析,得到该名孕妇怀唐氏综合征(DS)患儿的风险率。对于筛查阳性的孕妇作遗传咨询,必要时进行脐带血染色体检查及B型超声进行确诊。阳性孕妇追踪到出生。结果产前筛查46260例孕妇,发现20例Ds,其他胎儿异常39例。结论孕中期联合检测血清AFP、3-HCG、PAPP——A是产前筛查异常胎儿的有效指标,如再进一步结合羊水穿刺、脐血穿刺、超声产前诊断,对防止先天缺陷儿的出生有较高实用价值。
简介:目的:观察爱母环与母体乐两种宫内节育器(IUD)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方法: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对比性研究,以随机方法为824例健康育龄妇女分别放置两种不同IUD,其中爱母环420例,母体乐404例,对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种IUD24个月的妊娠率、脱落率、因症取出率和续用率分别为爱母环0.48%、0.48%、1.91%、95.7%,母体乐0.5%、5.2%、5.94%、86.38%.经统计学处理,两种IUD妊娠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爱母环脱落率、因症取出率低于母体乐(P〈0.01);爱母环续用率高于母体乐(P〈0.01).副反应:爱母环异常出血率低于母体乐(P〈0.01),爱母环白带增多率低于母体乐(P〈0.05);腰腹痛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爱母环具有脱落率及因症取出率低、续用率高、副反应少的优点,是效果比较理想的IUD。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孕中期母体进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临床意义和医学价值,分析产前筛查联合产前诊断下母体减少产生缺陷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统计了我市某院 2015年 8月 -2016年 8月期间收治孕中期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的孕妇。通过对本组 150例进行血清甲胎蛋白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定量检测,来实现对母体及新生儿出生的跟踪,最终确定产前筛查、产前诊断下减少新生儿出生缺陷率的价值。结果 本组 150例进行产前筛查,筛查结果显示 DS高风险 6例、 ES高风险 1例、 NTD高风险 1例。高危率依次为 4.0% 、 0.67% 、 1.33% 。结合产前诊断结果来看, DS高风险 6例中有 3例确诊, ES高风险 1例诊断确诊, NTD高风险 2例均确诊,且在风险值评估环节漏判 2例。结论 产前筛查结果及风险评估为后期的产前诊断提供了较为显著的支撑,保障了诊断成功率。诊断确诊的 8例中有 6例是通过产前筛查提前评估出来,进一步表明对孕中期孕妇进行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的必要性和临床意义,大幅控制降低了新生缺陷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孕中期母体进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临床意义和医学价值,分析产前筛查联合产前诊断下母体减少产生缺陷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统计了我市某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孕中期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的孕妇。通过对本组150例进行血清甲胎蛋白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定量检测,来实现对母体及新生儿出生的跟踪,最终确定产前筛查、产前诊断下减少新生儿出生缺陷率的价值。结果本组150例进行产前筛查,筛查结果显示DS高风险6例、ES高风险1例、NTD高风险1例。高危率依次为4.0%、0.67%、1.33%。结合产前诊断结果来看,DS高风险6例中有3例确诊,ES高风险1例诊断确诊,NTD高风险2例均确诊,且在风险值评估环节漏判2例。结论产前筛查结果及风险评估为后期的产前诊断提供了较为显著的支撑,保障了诊断成功率。诊断确诊的8例中有6例是通过产前筛查提前评估出来,进一步表明对孕中期孕妇进行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的必要性和临床意义,大幅控制降低了新生缺陷率。
简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是晚孕期危及母儿安全的严重疾病。目前,随着人工终止妊娠术、引产术、剖宫产术分娩等子宫手术增多,使妊娠妇女胎盘植入发生率随之上升。由于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产前诊断较为困难。目前,预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母体血清学指标包括肌酸激酶(CK)、甲胎蛋白(AFP)、妊娠相关蛋白(PAPP)-A、胎儿游离DNA(cffDNA)、胎盘游离mR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以及多项母体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等。临床对于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产前诊断采取母体血清学指标检测,具有创伤小、可重复等优势。笔者拟就产前母体血清学指标预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简介: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计算了新型稀磁半导体母体YCuSO的能带结构和态密度以及介电函数、反射函数和吸收函数等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YCuSO属于直接带隙半导体,禁带宽度约为1.22eV.其费米面主要由Cu3d和S3p层电子构成.YCuSO半导体晶体在80~90nm处存在明显的光损失,在80~350nm区间光反射较大,光吸收主要发生在50~680nm区间,表明YCuSO在红外与远紫外波段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这些结果为实验室合成基于YCuSO母体、电荷自旋注入机制分离的新型稀磁半导体,进而研究其性质提供了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围产期母体感染对早产风险的影响,并评估针对性干预策略在降低早产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4年9月期间在我院产科住院的301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围产期母体感染分为感染组(58例)和对照组(243例)。感染组采用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心理辅导及胎儿监护等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接受常规产前护理。通过比较两组早产率、母婴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Apgar评分等指标,评估干预效果。结果:感染组早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5.0% vs 15.0%,P < 0.01),母婴并发症发生率、Apgar评分低于7的比例及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在感染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经过干预,感染组的早产率及并发症有所降低。结论:围产期母体感染显著增加了早产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早产发生率并改善母婴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