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经济的自由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外资流入,与此相伴,一部分资本从中国流出,形成了资本外逃。1997年以后,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更大规模的资本外逃。由于资本外逃会引起不必要的外债增加、国内税基的减少甚至生产性资源的净流出,它已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对于资本外逃的典型描述是:一国资本由于惊恐和疑虑而不正常地外流,它一般在“资产所有者与政府两者的目标出现冲突”的情况下发生,并由于面临“财产被证收、通货膨胀和汇率贬值”等风险而加速。中国的资本外逃大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89-1993年,这一阶段每年的资本外逃量为200亿美元左右,外逃的原因是宏观政策的扭曲,如高通胀、汇率高估、
简介:以5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对象,通过多案例分析探寻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跨国企业的海外分(子)公司大多不采用传统的单一模式,而是采用民族中心与多中心主义的混合模式,且混合程度不同;在与母国文化相似的地区,更倾向于采用与母公司相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此外,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除海外经营经验,企业成立时间与规模,母公司控制,文化习俗,语言,法律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外,关系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我国跨国企业都注重社会资本与政治资本的运用,尽管在不同的海外国家其使用的程度和效果有所不同。
简介:针对B2B市场中期权合同在到期日前的可再次交易性,以资金约束的零售商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无融资和有融资两种情形下零售商的收益模型,分析B2B市场中期权合同的可再次交易性对资金约束的零售商最优采购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期权合同的可再次交易性对两种情形下零售商的最优采购策略都会产生影响:在无融资的情形下,当市场波动水平较高时,随着自有资金的增加,零售商更倾向于使用期权合同采购;在有融资的情形下,随着自有资金的增加,银行贷款利率降低,长期价格合同最优的采购量降低,而期权合同最优的采购量上升.与无融资情形相比,零售商使用期权合同的采购量较低,使用长期价格合同的采购量相对较高.
简介:本文以《关于实施上市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颁布为“自然实验”,研究资本市场对股利税调整的反应以及股利税调整对公司治理问题的影响。研究发现,政策颁布期间资本市场有显著为正的市场反应;相对而言,现金分红水平预期提升较大的公司市场反应显著较好;高管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累计超额收益率越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累计超额收益率越低。这些结果表明,《通知》将提高现金分红的预期水平,从而缓解高管与股东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但却加剧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代理问题。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分红与代理问题的文献,也为中国股利税改革提供了借鉴。
简介:<正>“贫困化出口”表明一国为了维持其难以平衡的国际收支,在不利的贸易条件下以牺牲国内平衡,放弃潜在的远期利益,承受超过本国现有供给压力,以资源型产品、低附加值产品过量出口企图满足国际收支的暂时平衡。一国在对外经济贸易中是否有资源无形渗漏,是否总能在比较利益下获得属于本国的一份利益,在经济学上可以借助于出口额增长率与出口量增长率两个指标的比值来判断,当指标比值小于1时,我们称出口效益弹性不足,贸易条件在总体上是逐渐恶化,一国处于“贫困化出口”之列,“贫困化出口”从现象上反映为出口数量优先,效益滞后,从效果上必然是资源渗漏型
简介:中国当前国家、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关键一环是国家作用与政府行为,只要制造租金的各种社会条件没有改变,政府继续作为投资主体起主导作用,则具有可操作性的、市场经济所必需的金融条件就无法形成,而各种反市场规律的经济现象将继续存在反市场规律的经济现象1-市场需求不旺与最终消费率下降90年代初的经济泡沫消退以后,市场疲软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刺激消费成了中国经济的一个主题。积压物资的日益增多,成了企业三角债清偿难的一大主因。早在1996年底,中国的积压物资价值已达5000多亿元,有人分析,今年第二季度的库存商品有所减少,但分析者显然忽视了一个因素:目前的库存下降与企业开工率下降二者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