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7 个结果
  • 简介:"清浊"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命题。这一命题萌芽于气论,在两以"轻清重浊"构成审视天人关系的基本视角,又在晋人物品鉴中得到广泛应用,逐渐定性为"清贵浊贱"的依据,被确立为分辨优劣的重要标准。之后,受到"文如其人"观念的影响,"清浊"成为文学品评的理论命题。

  • 标签: 清浊 轻清重浊 清贵浊贱 人物品鉴
  • 简介:俊(1890—1927),湖北潜江人。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会议。1924年因与陈独秀、张国焘政见不合,自动脱党。1927年12月在武汉被桂系军阀逮捕杀害。1918年至1922年李俊在上海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为创建中国共产党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也是他一生中在政治上最辉煌的时期。1921年6月李俊巧妙地安排中共"一大"会场,对"一大"的顺利召开功不可没。李俊牺牲后,他的后人均能继承先辈的遗志,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贡献。今年是李俊同志诞辰115周年,本刊特发表陆米强先生撰写的《李俊巧设中共"一大"会场》和陈绍康先生的《李俊的后代们》两文,以志纪念。

  • 标签: 李汉俊 中国共产党 新时代 陈独秀 宣传马克思主义 中共
  • 简介:一、释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称》的“隆=”马王堆漠墓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称》(152行):“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牝有牡。诰=(诰诰)作事,毋从我冬(终)始.露(雷)[以]为车,隆=以为马。行而行,处而处。因地以为裔(资),因民以为师。弗因无牵也。”

  • 标签: 文字资料 马王堆帛书 简帛 汉初 老子乙 佚书
  • 简介:西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整理群书的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汉书·成帝纪》:“河平二年秋八月,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谒者陈农使使求遗书於天下。”何焯《义门读书记》:“刘向校中秘书,孟坚大书于帝纪,尊经籍也。”《汉书艺文志序》则有更详细的记载:

  • 标签: “赋” 诗赋 汉书艺文志 秘书 刘向 记载
  • 简介:郦道元《水经注》卷六言:“汾水又南迳汾阳县故城东,川土宽平,垣山夷水。《地理志》曰:汾水出汾阳县北山,西南流者也。汉高帝十一年,封靳强为侯国。”从这段文字来看,靳强受封汾阳侯国之相关记载当无疑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史记》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与《汉书》之《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所载靳强汾阳侯国信息略有出入。除梁玉绳《史记志疑》外,诸家均未作出解释。此外,汾阳侯国之定位,诸家亦所说不一。经考证,靳强起兵之年当为秦二世三年(前207)四月,起兵地点为阳夏(今河南太康),汾阳县故城在今山西岚县。

  • 标签: 《水经注》 《史记》 《汉书》 汾阳侯国
  • 简介:甲午战争后,“侨资”被清廷认定为芦铁路建设的重要资金。盛宣怀与张之洞、王文韶等人共谋,将张振勋从南洋调回国内,共同参与铁路的筹建,张振勋侨领和富商的身份成为他们应付清廷及对付竞争对手的有效手段。张振勋主张以包揽广东境内的铁路修筑权以吸引富有的粤侨商人的投资。在实践中,张振勋被任命为中国铁路总公司和通商银行的第一总董,成为一面引进“侨资”的旗帜,并完成了在南洋的招商任务。张振勋介入芦铁路建设,成为晚清时期引进侨资的先声,对此后侨资在中国的经济建设及晚清华侨政策的变化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张振勋 芦汉铁路 侨资 晚清
  • 简介:一本字帖,重不过几两,如今满世界的书帖中真算不了什么。走进书店,什么帖没有?只要你想得到的,出版社就会把它印出来。更有甚者,街边小店里,论斤卖图书,文化“普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试问,图书承载的文化今天我们还能感受到它的重量么?世界的规律便是来得容易,去得也不可惜。那么我们还能如何来认知当下?还能如何去感知这个“物”背后所承载的重量?

  • 标签: 中学班主任 出版社 “物” 世界 图书 文化
  • 简介:本研究作为一项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比较研究,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法,对、藏族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交流意愿的异同,产生的原因,以及对、藏族两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和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两民族学生英语交流意愿的总体趋势呈现不均衡性和各自的民族特点,提出了针对不同民族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

  • 标签: 交流意愿 英语 汉族 藏族学生 比较研究
  • 简介:<正>今湖南中部湘、资流域,汉代为长沙国,后汉置长沙郡。从西晋末年起,在湘中、湘南及桂北、粤北边缘地区置湘州,辖长沙、衡阳、零陵、桂阳等郡。对于、晋以来居住在这一带的古代民族,旧史称为“长沙蛮”或“湘州蛮”。一《汉书·两粤传》载:南越“西北有长沙,其半蛮夷”。师古曰:“言长沙之国半杂蛮夷之人。”故末王莽改长沙国为“填蛮”。东汉后期,“长沙蛮”的记载多见于《后汉书·桓帝记》:

  • 标签: 长沙国 长沙郡 古代民族 湘中地区 后汉书 湘州
  • 简介:之际的历史选择——论刘秀刘修明两的历史转折,是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后,继秦汉之际第一次转折后的另一次较大的转折。从西汉的崩溃到东汉的中兴,是两汉王朝400多年历史过程中一次重大转机。由于封建社会内在矛盾的存在与发展,西汉王朝从武、昭、宣的顶峰,跌...

  • 标签: 刘秀 历史选择 历史转折 王莽 东汉王朝 杰出人物
  • 简介:<正>两处于我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它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都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两时期的统治者多次向民间征集图书,先后七次组织人力整理国家藏书,使我国古代文献,赖此得以保存和流传,对发展我国民族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下面简述这几次图书收集整理的概貌。

  • 标签: 两汉时期 图书整理 收集与整理 《七略》 刘向 国家藏书
  • 简介:认同“裔”现象在壮族社会里极为普遍,对壮族历史与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壮人“裔”身份真伪考辨、自称“裔”原因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存在学术队伍青黄不接、资料整理无人问津、研究盲点多、成果数量少、深度和广度不够、影响力小等问题。今后的研究应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上问题。

  • 标签: 壮族 认同 “汉裔”
  • 简介:<正>除古汉语语音系统重新构拟这一大工程外,高本还写了不少著作研究汉语理论和汉语史。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写了《中国语与中国文》一书,分析了中国语言与文字的不同特性,以及二者之间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他解释古代文字的起源与变迁,足以打破“六书”的陈见。他在论述汉语的词形变化、白话文中的助语词变化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指出汉语语音进化的基本趋势是语音的单纯化。1926年,高本又出版了《中国语言学研究》一书,这是他在挪威人类文化比较研究会上的发言稿,主要阐述对中国语言文字特质的看法。中国语言文字是一种单音缀在孤注语,大多数的单音节词只有一个音缀,音缀在拼法上有许多限制,如词的起音和尾音,现在的任何一种方言都不含有复辅音的拼法,缀在末尾的辅音也只限于很少的几种。其次,他还提出了研究中国语言学的方法和途径,即对古汉语语音系统进行实验性分析和重新构拟。此外,他还讨论了中国语言改革的问题,介绍了胡适、钱玄同等“五四”钜子对汉语语言改革的激进态度,但认为他们仍然用旧文字写新文学不足效法。他感到文字的改革只有完全采取纯粹的音标系统才可能取得成功,而旧文字写的书则让专门的学者研究。在语言改革的过渡时期,采取汉字注音的方法解决书写与阅读的问题。19

  • 标签: 高本汉 中国青铜器 西方汉学 《左传》 风格特征 语音系统
  • 简介:“域外籍”,既包括流传到域外的中国典籍的抄本、刻本,也包括在域外传抄和刻印的中国典籍,此外,还可以指外国人用汉文写作的创作和研究著作。最后这一类文献也称之为“准籍”。早在公元三世纪以前,中国典籍就已传到了朝鲜和日本。

  • 标签: 汉籍 国际学术会议 中国典籍 文献馆 联合报 台湾
  • 简介:西域内属始于汉代,地处西域要冲的龟兹可堪谓“两”经营西域地区之典范。“两”朝廷在治理西域的方略上,亦可称得上是一次政治上的“制度创新”。没有采取以往对漠南、东夷、西南蛮夷、南越等地的治理模式,廷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能够正视西域地方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同中原地区的差异,大力推行怀柔政策,可谓是一次政治体制上的伟大创举。

  • 标签: “两汉” 西域龟兹 军事政治 社会管理
  • 简介:本文在以往汉人宗族家族研究与评述基础上,关注了非视域的大家族及其研究,以史学、民族学与汉人类学三维度,分析与非宗族家族研究及其分支阈径,主要为:中国史学本体与人类学本体的历史人类学之家族宗族研究;西欧汉学与西欧汉学脉络的汉人类学宗族研究;中东欧民族学与历史民族学脉络的非汉族体大家族研究。

  • 标签: 汉与非汉 宗族家族 研究阈径 史学本体 人类学本体
  • 简介:牛女原始故事发生在西汉水即今甘肃西境内。作为神话传说,它产生于东汉水即南阳与襄阳之间,其本质则是西王母的走婚制与中原地区的夫妻婚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牛郎迎娶织女,正是传统耕织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基本模式和基本理想。农耕时代,粮食的收获要靠自然的成熟,致使远古先民必须观察自然,所以天文学相对发达。远古先民把人事活动与自然星象联为一体,借助于星象宣泄自己的意志,即借助于牛女星宿的“分离”来表达“相聚”的愿望。七夕牛郎会织女的本质在于教育女子(无论婚否)学会生活,学会做女人,也是学会做家务和性爱。牛女故事在汉代得以兴盛,主要的因素在于汉代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不允许携带家属。独身生活使他们有闲暇考究天象,探索自然的奥秘,并思念妻子,期盼相会。所以,牛女神话故事本身的传播也是汉代官吏对传统的行政制度的反抗和控诉。

  • 标签: 汉画像 牛郎织女 原型分析
  • 简介:汉高祖刘邦与诸侯功臣共同盟誓,形成所谓“高皇帝约”,此盟誓成为封建诸侯及协调与诸侯关系的基本法律规定。“父死子继”作为“高皇帝约”的一项内容,脱胎于初家产析分原则,演化成刘邦与诸侯“共天下”的政治保证。其后经过汉文帝、景帝的不断解读,以“父死子继”为核心内容的“高皇帝约”被确立为汉代帝位继承的基本法则。所谓“天下者,高皇帝之天下也”作为“高皇帝约”的延伸,逐渐成为帝国历史记忆和祖先崇拜的母本。

  • 标签: 高皇帝约 父死子继 继承 汉文帝
  • 简介:对于《礼记·乐记》成书时代与作者的考察,过去多关注于史书记载及前人的评论,而未注意其版本材料的考察。通过比较史书记载的初《乐记》的版本及材料来源,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其作者及时代问题。

  • 标签: 《史记·乐书》 《乐记》 《汉书·艺文志》 版本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