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整复粉碎性Colles骨折并保持位置的方法。方法在治疗26例粉碎性Colles骨折患者过程中对整复、固定、锻炼环节进行改良,随访观察骨折整复与保持情况,并与健侧对比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7例骨折位置获得满意的保持,7例桡骨缩短约0.3cm~0.5cm,2例桡骨缩短达0.5cm~0.7cm。结论手法整复、石膏托外固定对治疗粉碎性Colles骨折有一定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化钾静脉滴注时由于药物刺激引起的输注部位肢体的疼痛,通过抬高的输注部位肢体位置,达到减轻疼痛的的体会和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0年10月在我院门诊输液输注氯化钾的患者55例,作为自身对照的实验对象,在肢体疼痛发生后,将患者输注部位的肢体抬高45~60度,观察其肢体疼痛改变的程度,以数字分级法(NRS)评估疼痛,进行对比,分析是否有差异显著性。结果抬高的输注部位肢体位置后疼痛有差异,有显著性(P<0.05)。讨论将患者输注部位的肢体抬高45-60度后,能加快输注部位局部血管中血液的回流,降低局部血管中钾离子的浓度,从而使疼痛得到缓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盲插鼻肠管管道位置判断方法的价值。方法我院自2016年2月—2017年12月共收治接受盲插鼻肠管的患者98例,分别采用负压试验、回抽液体性状、负压试验+回抽液体性状、负压试验+PH、负压试验+听诊及单独听诊和单独PH判断等方法来判断盲插鼻肠管管道未知的准确性。判断胃肠管留置过程中患者肠道内管道达标状况,于X线摄片辅助下确认管道末端,分析其临床判断符合率,从而探讨盲插鼻肠管管道位置判断方法的价值。结果所有诊断方式中,负压试验+回抽液性状诊断方式的诊断符合率为98.0%;显著高于其他诊断方式,失误率以听诊方式相对较高;98例患者中,共有15例患者未经幽门后再次置管,7例患者末端于十二指肠内接受调整,并送至空肠;因此可证实负压试验联合回抽液性状判断方法具有十分理想的诊断效果,同时其灵敏度及特异度相对较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回抽负压联合回抽液观察方式,能够得到与X射线片较为相似的判定效果,其操作便捷,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敷贴所致的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位置的皮肤症状的评估与处理,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我院放疗科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8月30日共85例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置管后穿刺处皮肤给予常规护理与观察,对出现皮肤症状的患者给予评估和判断,针对性给予相应的防治措施,单纯性皮肤瘙痒患者增加常规的皮肤清洁消毒1次,过敏患者常规皮肤清洁消毒后使用超薄泡沫合成敷料(爱立敷)治疗局部皮炎。结果85例PICC患者中20例发生单纯性皮肤瘙痒(23.53%),6例发生过敏性皮炎(7.06%);过敏患者使用爱立敷治疗局部皮炎的症状缓解时间为7至26天,治疗有效率100%。结论重视敷贴局部皮肤的变化,正确评估判断敷贴引起单纯性皮肤瘙痒还是过敏性皮炎,给予针对性防治措施,可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人进行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发生率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我院已复位成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90例,对筛选患者进行随访至头晕完全缓解。残余头晕的特点分析及相关临床因素。结果90例患者中27例男性,63例女性,平均年龄为(55.5±6.2)岁,其中43例有复位后产生残余头晕。残余头晕症状持续的头昏目眩或在头部运动、站立或行走时发生的短暂头晕不稳感。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人在成功复位后发生残余头晕率较高,而未经特殊治疗的在三个月内均可自行缓解。在早期阶段进行成功复位可降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过程中螺旋刀片的不同位置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2例股骨转子间各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73例在C臂机透视下采取螺旋刀片均位于正侧位片的中心,59例在正位片上位于股骨颈中下1/3处,侧位片在中心。结果在术后3-5年的长期随访过程中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情况等。采用Harris评分标准,两组的优良率为97.49%和9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螺旋刀片的位置在股骨颈中下1/3和股骨颈的正中,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PFNA治疗效果没有差异,临床工作时都可以采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继发良性的阵发性眩晕(BPPV)的发病因素。方法将我院耳鼻喉科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诊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共计127例为研究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所有患者的详细病例资料,分析相关发病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共计127例其中继发性耳聋者24例(18.90%),继发BPPV者中男性8例(33.33%),女性16例(66.67%)(P<0.05)。结论在突发性耳聋继发BPPV患者中,女性、中年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听力损失严重者的比例较高,故据此推测继发于突发性耳聋的BPPV患者相关发病因素为女性、中年、患高血压糖尿病、听力损失严重。采取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较好,应尽早给予患者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抗-HIV酶联免疫检测的HOOK效应及对策,寻找能够防止抗-HIV酶联免疫检测的HOOK效应的最佳检测方案。方法本次研究资料选取2014年4月-2014年9月期间在本血站主动献血的5名A型血志愿者,均是首次献血。以双抗原夹心ELISA一步法、双抗原夹心ELISA二步法对其抗-HIV的阳性高值血液标本、倍比稀释以后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查,同时对比其检测结果。结果本次研究发现,较之双抗原夹心ELISA二步法来说,双抗原夹心ELISA一步法在HOOK效应方面相对明显,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为了控制抗-HIV酶联免疫检测的HOOK效应,建议采取双抗原夹心ELISA二步法,以防HOOK效应出现后使强阳性的标本出现漏检等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通关藤对U937细胞凋亡效应与调控及周期改变。方法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通关藤对U93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Annexin-Ⅴ/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以RT-PCR法检测bax、bcl-2、p53的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10、20、40、80μL/mL通关藤对U937细胞染毒24h后,细胞相对增殖率为93.33%、86.20%、76.42%、56.75%,10、20、40、80μL/mL通关藤对U937细胞染毒24h后的凋亡率为5.67%、7.51%、13.49%、21.61%,10、20、40μL/mL通关藤对U937细胞染毒24h后bax/bcl-2的比值为1.35、2.58、4.45,p53的相对表达水平为1.57、2.36、3.57。结论通关藤能抑制U937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发生凋亡,且具有剂量反应关系,其凋亡的机制可能与Bax/Bcl-2的上升,及p53的mRNA表达的上调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对异戊基黄原酸钠的急性毒性效应进行评价,旨在为异戊基黄原酸钠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鱼类毒性试验等方法对异戊基黄原酸钠的鱼类毒性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结果显示,在96h试验周期内,溶媒对照组和1.8mg/L受试样品组均未出现实验鱼异常和死亡,2.7mg/L、4.0mg/L、6.0mg/L和9.0mg/L浓度组分别有1尾、4尾、6尾和10尾实验鱼死亡,96hLC50值为4.72mg/L(95%置信区间为3.89mg/L~5.72mg/L)。结论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异戊基黄原酸钠具有一定的鱼类急性毒性,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加强环境安全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期脑梗塞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1日至6月30日收治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期脑梗塞病例74例,观察责任血管中动脉在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的显示率,并与中动脉供血区DWI序列上病变的部位、范围进行对比。结果74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期期脑梗塞患者中,DWI序列上高信号病变长径或长径之和≥3cm的病例48例,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的显示的37例(77%),未显示的11例(占23%);DWI序列基底节区高信号病变≤3cm的病例10例,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未显示的10例(100%),DWI序列额叶、和(或)顶叶单个病变数≤1.5cm,或≤2个病变,且二者之和≤3.0cm为高信号的病例15例,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未显示的10例(100%),1例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的显示,但DWI序列上未显示高信号病,间隔6天后复查,DWI序列上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塞,同时FLAIR序列上显示高信号血管征。结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期脑梗塞,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塞,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显示率与DWI序列病变的显示相关性较高,甚至提前于DWI序列上病灶的显示,对大面积超急性期脑梗塞有预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