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患儿肛门内括约肌结构及功能的改变以及内括约肌厚度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8年6—12月间收治的35例功能性便秘患儿(便秘组,其中合并失禁者17例)进行肛门直肠测压和肛管内B超检测,并与同期住院治疗的23例经检查排除消化道和内分泌疾病患儿(对照组)进行对照.采用儿童便秘临床症状评分标准(65分法)评估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便秘组与对照组相比.直肠感知阈值明显增加[(42.4±19.5)ml比(29.1±15.6)ml,P〈0.05);引起肛门内括约肌松弛反射的最低充气量明显增高[(55.6±31.6)ml比(30.5±13.8)ml,P〈0.05);肛门内括约肌明显增厚[(3.8±1.7)mm比(2.5±1.0)mm,P〈0.05);但两组肛管静息压[(170.8±62.3)mmHg比(161.3±51.1)mmH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便秘组患儿临床症状评分为(9.3±4.3)分:肛门内括约肌厚度与临床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407,P=0.015);与患儿年龄、性别及病程则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功能性便秘患儿肛门内括约肌结构与功能均会发生改变。肛门内括约肌厚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便秘症状严重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括约肌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截止 2018年 1月 -2019年 3月阶段内收治的 120例括约肌肛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传统肌间瘘管结扎术)与研究组(实施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评判标准:各项手术治疗效果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各项手术治疗效果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研究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机率的 3.33%低于对照组的 20%, P< 0.05。结论: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的实施可有效的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缓解其术后疼痛感,降低其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观察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食管贲门括约肌切开术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7例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在机器人辅助下行腹腔镜食管贲门括约肌切开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总手术时间平均139(83~222)min;机器人手术时间89(50~170)min.平均住院2d,无手术并发症.术后当日进食清流质,次日配方饮食.1例术后2个月症状复发,其余病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具有放大的三维成像和震抖过滤的远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适用于食管贲门括约肌切开术这类要求高度精细动作的手术,能有效地预防食管穿孔和括约肌纤维切开不全,提高手术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保留括约肌手术治疗肛瘘的方法与临床有效性。方法:以我院诊治的肛瘘患者120例为研究主体,按平行分组法分为治疗组60例和参照组60例,参照组患者采取瘘管切除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取保留括约肌手术治疗,对比治疗组和参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一个月和两个月回复评分均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P<0.05结果有可比性,统计结果有意义;术后三个月治疗组和参照组肛门恢复评分基本一致,组间数据差异P>0.05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肛瘘患者采取保留括约肌手术治疗可以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肛功能恢复,临床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