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二尖瓣反流(MR)患者左心室功能与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143例AMI患者,平均入院5d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MR情况、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E/A比值。根据LVEF大小将患者分为2组(≥50%组和〈50%组);随访的中位数时间为432d,观察两组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心因性死亡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LVEF的相关性。结果AMI患者MR发病率73.4%。MR的发生及程度与Killip分级、LVEF值、LVEDD、LVESD、LAD、E/A比值等相关。左心室大小和功能与AMI后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生存分析显示,AMI后MR患者LVEF〈50%是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AMI后基线水平MR的严重程度与左室功能和大小显著相关,左室功能恶化是远期死亡的显著预测因子。
简介:目的探讨二维彩色血流汇聚法(2D-PISA)定量评价二尖瓣偏心性反流程度的价值.方法选择单纯性二尖瓣偏心性反流患者31例,用2D-PISA法定量评价二尖瓣反流相关参数,以心脏磁共振(CMR)结果为标准,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结果2D-PISA法有效反流口面积(EROA2D-PSA)为(0.19±0.07)cm2,反流容积(RV2D-PSA)为(28.74±9.51)ml,反流分数(RF2D-PISA)为(24.28±7.95)%;CMR法反流容积(RVCMR)中位数为24.0ml,四分位数间距为15.75ml,反流分数(RFCMR)为(35.38±14.89)%.各参数2D-PISA法与CMR法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0.60,P均<0.01;EROA2D-mA&RFCMR间直线回归方程为Y=7.24+149.011X,RF2D-PISA&RFCMR间直线回归方程为Y=7.216+1.16X.结论2D-PISA法可较准确地定量评价二尖瓣偏心性反流程度,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简介: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口服水化补液预防造影剂肾病(CIN)效果,并讨论其护理方法。方法连续选择2016年1月1日~2016年2月28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仅予以术后口服水化补液)和研究组(术前术后均予以口服水化补液),同时加强患者的临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vs.19.4%,χ2=12.682,P<0.05),研究组患者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8%,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7.8%,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前、术后口服水化补液并予以临床护理,可以降低造影剂肾病发生率,安全性高,效果良好。
简介:目的调查老年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比老年与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所见病变特点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疗效.结果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为(1.8±0.8)支;中青年组平均为(1.4±0.7)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老年组单支病变18例,双支病变14例,3支病变10例;中青年组单支病变33例,双支病变9例,3支病变5例.老年组有心肌梗死史6例(14%),中青年组有心肌梗死史18例(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术后6个月电话随访生存率为99.2%.问卷随访(21±9)个月,其中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4例,老年组1例,中青年组3例;6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不满意者,术后症状未改善,其中老年组2例,中青年组4例(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重,多支血管病变多见.应选择合适病例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支架术并发症临床防治措施。方法:40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出现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40例中,其中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1例、穿刺部位出血3例、分支闭塞1例、支架脱载1例、支架扩张不完全1例。结论术前做好防范准备,术中及时识别危险性且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合理处理并发症,将减少引起的严重后果。
简介: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住院治疗,疑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06例,根据造影结果区分为单支病变组(54例)、双支病变组(52例)、多支病变组(67例),正常组(33例);根据临床症状区分AMI组(45例),UAP组(91例),SAP组(43例),正常组(27例);测定血浆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采用Gensini积分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严重程度。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正常组[(2.94±0.24)比(2.74±0.15)比(2.28±0.22)比(2.18±0.69),P〈0.01或〈0.053;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无病变组L(2.44±0.38)比(2.69土0.34)比(2.98±0.28)比(2.07±0.43),P〈0.05]。血浆NT-proB-NP水平与Gensini积分水平呈正相关(在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r分别为0.51,0.67,0.73,P均〈0.05)。结论:N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在颅内脉络膜前动脉远段动脉瘤(AchA)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神经导航技术,辅助设计最佳手术入路。术中在导航指导下,避开重要的脑功能区,精确定位病变,显微手术切除AchA3例。结果导航机器显示系统误差为1.2~2.7mm(即导航系统显示病灶位置与病灶实际位置的距离),平均1.83mm。在神经导航引导下,术中采用显微及微侵袭技术,成功暴露并夹闭动脉瘤。术后经脑血管造影证实,3例动脉瘤均完全夹闭。术后无手术相关神经功能障碍,影像学复查无病灶残留。随访3个月以上,3例患者均能够生活自理,1例患者左侧上、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术前Ⅲ级),另外2例患者四肢肌力均为Ⅴ级(同术前)。结论采用神经导航技术可精确定位脑深部的AchA,避免术后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是微侵袭处理AchA的有效辅助手段。
简介:目的探讨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在华法林抗凝治疗监测中的意义。方法动态监测60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抗凝治疗病人(实验组)的血浆PIVKA-Ⅱ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比较3者出现明显异常的最早时间,分析PIVKA-Ⅱ与胛及IN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首次服华法林后6h,血浆PIVKA-Ⅱ浓度即出现明显异常,并随时间增加而增高;实验组首次服华法林后60h,PT出现明显异常,并随时间增加而增高;实验组首次服华法林后24h,INR出现明显异常,并随时间增加而增高;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IVKA-Ⅱ浓度与PT呈正相关(r=0.786,P〈0.01);PIVKA-Ⅱ浓度与INR呈正相关(r=0.737,P〈0.01)。结论在抗凝治疗的患者中,通过监测患者的血浆PIVKA-Ⅱ浓度可以有效地监测其抗凝程度,联合监测患者的血浆PIVKA-Ⅱ浓度、PT、INR则更能早期、有效的监测患者抗凝程度。
简介:目的探讨前循环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进展性卒中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分为进展组32例,非进展组68例。由1名经过相关培训的神经科主治医师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检,记录与前循环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可能相关的24个危险因素,进行,或t检验,对所有入组的患者以病情是否进展为因变量(Y),以单因素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后退法分析,筛选出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有颈动脉狭窄(OR:22.069,95%CI:5.169~94.223)、入院体温增高(OR=13.404,95%CI:1.958~91.736)、有糖尿病史(OR=12.598,95%CI:2.867~55.359)3个因素进入模型(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入院体温增高、有糖尿病史是前循环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前循环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简介:目的:观察肥胖者与正常体重者最大耗氧量(V@O2max)的差别,并比较肥胖者减肥前、后V@O2max的变化.方法:对50例肥胖者,20例正常体重的健康者采用自行车功率法,给予一定的负荷让受试者进行踏车运动,直至达到195-年龄的脉搏数,同时监测心率和心电图变化;应用A°strand和Ryhming的列线图法间接测定每个受试者的V@O2max.予肥胖者以减肥茶治疗,1个月后再做踏车运动试验测V@O2max.结果:体重正常的健康者V@O2max男、女分别为3.42±1.04、2.96±0.88L/min,肥胖者的V@O2max男、女分别为2.69±0.97L/min、2.06±0.83L/min,低于正常体重者(P<0.05),肥胖者减肥后V@O2max男、女分别为3.18±0.16、2.64±0.7L/min,有较明显升高(P<0.05),但仍低于正常者(P<0.05).结论:肥胖者的心功能储备差、氧利用率低,通过减肥可以提高肥胖者的综合体力.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更加安全地治疗婴幼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从股动脉途径对婴幼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术中扩瓣同时应用右室快速临时起搏使左心室和主动脉收缩压下降,从而使扩张瓣膜的球囊在左室流出道位置稳定,减少球囊的移动和对瓣膜的损伤。结果1岁2个月和3岁的男性患者2例,体重分别7Kg、16Kg,球囊/瓣环直径比分别0.83和0.8。术后即刻主动脉收缩峰压跨瓣压差分别从80mmHg和90mmHg下降至20mmHg和18mmHg。随访2个月~1年,超声心动图检测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分别38mmHg、43mmHg,主动脉瓣返流无明显增加。结论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行之有效的方法。扩瓣同时右室快速临时起搏可保持球囊稳定,减少并发症。
简介: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封堵对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近期心脏结构的影响。方法2007-2009年80例PDA患者(男32例女48例),采用国产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比较手术前后肺动脉压力的变化,以及术后3d、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结果未闭的动脉导管直径平均为(4.6±2.1)mm,应用封堵器的直径平均为(6.4±3.6)mm,5例患者术后即刻存在少量残余分流,余均封堵完全。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36.6±5.5)mmHg降至(25.3±3.65)mmHg(P<0.05),术后3d超声心动图检查示除3例有微量残余分流外,其余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左室舒张末径和E/A值分别由术前的(48.6±8.3)mm和96±25/63±16降为(39.6±6.3)mm和78±13/52±10,其中年龄较大者E/A变化较明显,左室缩短分数由术前的38.7%±6.5%降为28.3%±5.9%,术后射血分数平均下降18.6%。72例完成术后12个月随访,封堵器均位置良好、无缺损,无肺动脉狭窄及主动脉缩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血流速度、左房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径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其中年龄小者肺动脉内径改变明显。结论国产封堵器用于PDA患者的封堵治疗可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积极影响,且早期治疗更佳。
简介:目的评价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PTRA)治疗肾血管性高压血的近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22例不同病因(大动脉炎9例,纤维肌发育不良7例,动脉粥样硬化6例)的肾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PFRA术。术后造影观察即时技术成功指标并复查血压,血清肌酐水平判断PTRA的临床疗效。结果即时造影的技术成功率达95%(21/22)。术后100%的病人高血压得到改善,8例(36%)血压降至正常,14例(64%)血压状况得到改善。9例病人肾功能得到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以上资料提示PTRA术近期疗效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糖尿病患者62例,有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异常,分成2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每日1次.对照组用常规2型糖尿病治疗.4周后监测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冯·威利布兰德因子抗原(vonWillebrandfactorantigen,vWFAg)、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platetetalphagranulemembraneprotein-140,GMP-140)、D-二聚体(D-dimer)、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activatorofplasminogen;plasminogenactivator,PAI-1)的变化,并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干预有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