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组)、肝脏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三组.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在阻断入肝血流前吸入2%七氟醚30min.分别测定各组肝缺血60min再灌注2、4、8h后血清AST、ALT活性和肝组织SOD、MDA、MPO活性.结果与N组相比.IR组和S组血清AST、ALT明显升高,肝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MPO活性升高(P<0.01).S组与IR组相比,S组血清AST、ALT水平降低,肝组织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MPO活性降低(P<0.05).结论2%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机制与氧自由基清除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有关.
简介:目的:探究术中动脉灌注化疗(intraoperationarteryinfusionchemotherapy,IAIC)联合腹腔灌注化疗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筛选2006年3月-2007年9月就诊于我科的91例年龄≤75岁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7例)和对照组(44例)。实验组术中经瘤体的主要供血动脉及腹腔共给予5-氟尿嘧啶1000mg及丝裂霉素10m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后单纯行常规手术切除,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FAP方案(5-氟尿嘧啶600mg/m2d1、丝裂霉素30mg/m2d1、顺铂20mg/m2d1-5)化疗,总疗程4-6次。结果:实验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9.36%、76.09%、58.70%。3年局部复发率、腹腔转移率、肝脏转移率分别为26.09%、15.22%、21.74%。对照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0.91%、60.47%、32.56%。3年局部复发率、腹腔转移率、肝脏转移率分别为46.51%、25.58%、18.60%。中位生存时间实验组为36个月,而对照组为27个月。两组间3年腹腔转移率差异较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动脉灌注联合腹腔灌注5-氟尿嘧啶及丝裂霉素,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同时降低局部复发率。并对腹腔转移率的降低可能有意义。
简介:目的评价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肝切除术前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刊中的相关文献(1989年1月1日至2009年3月15日).收集比较HCC肝切除术前行TACE与未行TACE(N-TACE)治疗的前瞻性随机(RCT)和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NRCT),由2名评价员筛选和提取资料进行质量评估,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篇,均为英文文献,其中3篇为RCT,1篇为P-N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ACE与单用手术切除治疗HCC组相比,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的相对危险度RR(95%CI)分别为1.06[0.91,1.24]、1.21[0.91,1.62]、1.30[0.86,1.96](P〉0.05);1、3、5年总生存率的RR值(95%CI)分别为1.01[0.91,1.12]、1.11[0.92,1.34]、1.07[0.82,1.41](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合并分析其相对危险度的比值比RR值(95%CI)分别为1.16[0.67,2.01]、0.67[0.20,2.28](P〉0.05);1篇文献报告了术前TACE组肿瘤完全坏死与N-TACE组无瘤生存率无差异(P〉0.05).结论HCC术前TACE对术后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无明显改善,两组并发症及相关死亡率无显著差别.但由于纳入的研究文献少,病例数少,缺乏能解释临床结果的基础理论研究,需更多更高质量的结合生物学指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评估其疗效及原因.
简介:目的探讨微小RNA-1253(miR-1253)在肺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对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肺腺癌A549、NCI-H1299、NCI-H157、A973及GLC-82细胞株中的miR-1253表达水平,将miR-1253mimics和miR-1253inhibitor分别转染至A973和NCI-H157细胞,以转染阴性对照质粒NC的细胞为阴性对照(NC)组。MTS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及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检测不同miR-1253表达对A973和NCI-H157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QPCR检测结果显示,A549、NCI-H1299、NCI-H157、A973及GLC-82细胞中miR-125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2±0.06、0.06±0.03、1.10±0.26、0.03±0.01、0.45±0.08。A973细胞转染miR-1253mimics后miR-1253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NCI-H157细胞转染miR-1253inhibitor后miR-1253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与NC组比较,转染miR-1253mimics能够显著抑制肺腺癌细胞A973的增殖活性、平板克隆形成能力(166.0±29.3vs.371.0±31.4,P=0.001)、迁移(91.1±32.1vs.166.7±33.9,P=0.008)以及侵袭能力(74.4±20.5vs.145.6±28.8,P=0.001);而miR-1253inhibitor能够上调NCI-H157的增殖、平板克隆形成细胞数目(545.0±61.9vs.337.0±39.7,P=0.008)、迁移(246.7±36.7vs.151.1±32.9,P<0.001)以及侵袭能力(231.1±38.8vs.137.8±27.3,P=0.001)。
简介:目的:探讨EZH2对胃癌MKN-28细胞生物学的影响。方法:siRNA干扰EZH2;MTT法检测沉默EZH2后细胞的增殖情况;Transwell小室观察细胞的侵袭情况;Realtime-PCR检测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siRNA有效干扰了EZH2的表达;沉默EZH2细胞组的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P〈0.05);细胞的侵袭情况,沉默EZH2明显抑制了细胞的侵袭,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siEZH2细胞组E-cadherinmRNA、β-catenin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其他两组,Bcl-2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沉默EZH2抑制了胃癌MKN-28细胞的增殖,抑制了细胞的侵袭和抗凋亡基因的表达,可能是通过调控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和Wnt信号途径实现的,为寻找有效的靶点和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苦参素诱导胃癌细胞株MKN-45凋亡的作用,探讨其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中分化胃癌细胞株MKN-45,应用MTT法检测苦参素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计算50%抑制浓度(IC50);将不同浓度梯度的苦参素与细胞株作用后,应用流式细胞仪(ANEXIN-V标记)及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浓度为lnunol/L的苦参素与细胞株作用30min,流式细胞仪即可检测出细胞凋亡水平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lmmol/L作用2d,流式细胞仪及TLINEL均可检测到细胞凋亡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苦参素在体外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株MKN-45的生长。苦参素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治疗胃癌的机制之一;在细胞凋亡的早期检测中应用ANEXIN-V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的灵敏度较高。
简介:背景和目的肝切除术是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CLMs)的根本手段。近年报道对患者选择性实行肝切除术,5年生存率可高达58%。然而,在当前有效的化疗控制下,结肠癌肝转移手术切缘状态与患者生存之间的关系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确定肝转移癌切除手术切缘状态对经过术前化疗的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生存(OS)影响。方法该研究共纳入经过术前化疗后接受肝切除术的患者378例,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情况,确定阳性切缘在不同的病理及CT影像证实的化疗反应下对OS的影响。结果378例患者中,52例(14%)为R1切除(无瘤切缘<1mm)。R0切除(切缘≥1mm)及R1切除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5%及26%(P=0.01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R1切除(P=0.03)及化疗病理缓解不显著(P=0.002)均为不良预后的独立因素。对比阴性与阳性切缘,患者在影像学化疗缓解较佳的情况下(5年OS率:62%vs.11%,P=0.007),阴性切缘生存获益较化疗缓解优异的患者更显著(3年OS率:92%vs.88%,P=0.917)。同样,在获得较少病理缓解的患者中(5年OS率:46%vs.0%;P=0.002)较获得明显病理缓解的患者获益更显著(5年OS率:63%vs.67%,P=0.587)。结论在当今化疗效果显著进步的情况下,阴性切缘仍为患者生存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并应视为手术治疗的首要目标。此外,切缘阳性对预后的影响在化疗缓解较佳的患者人群中最为明显。
简介:目的研究意象放松疗法对乳腺癌化疗期患者情绪的影响.方法将80例乳腺癌辅助化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每日1次的意象放松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于化疗前和化疗全疗程结束后接受心理焦虑量表SAS、抑郁量表SDS测量,并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IL-2、IL-6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化疗后SAS、SDS量表中总分值显著下降,血清IL-2、IL-6浓度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意象放松疗法可明显改善乳腺癌患者化疗阶段的焦虑、抑郁情绪,减轻患者化疗期因抑郁情绪所导致的细胞免疫异常.
简介:目的了解二硝基氯苯(DNCB)结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后对其抗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把HBIG(13mg/500μLPBS)分别与不同剂量(0.025,0.25,2.5mg)的DNCB(预先溶于DMSO,10mg/mL)结合,并予系列倍比稀释十次后,分别以DMSO及无菌水为两对照组,共组成五组,55个标本。以ELISA法分别检测乙肝表面抗体的效价。结果DMSO、无菌水、低剂量、中剂量与高剂量组五组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91%(10/11)、72.73%(8/11)、81.82%(9/11)、81.82%(9/11)和72.73%(8/11),其抗体阳性率以,检验无差异(P〉0.05)。经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analysisofvariance),五组间在各稀释度的吸光值(OD450)上无差异(P〉0.05),而各稀释度处理组间则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一定范围内,DNCB的结合对HBIG的抗体效价没有影响,推测免疫球蛋白(抗体或单克隆抗体)可作为DNCB(或其它类似半抗原)靶向治疗的一种有效载体。
简介:目的观察知信行模式干预在改善肺癌患者术后疼痛及睡眠质量中的作用。方法将100例行肺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知信行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镇静及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镇静评分明显增加,疼痛评分和镇痛药量明显降低(P〈0.05)。与术前1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d的睡眠质量评分、睡眠时间评分和PSQI总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d的睡眠质量评分、睡眠时间评分、入睡时间评分和PSQI总评分较术后1d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3d的相应项目评分(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d的日间功能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知信行模式干预可有效降低肺癌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术后镇静和睡眠。
简介:探讨牛磺酸对裸鼠乳腺癌模型肿瘤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0只SPF级5周龄裸鼠接种MDA-MB-231乳腺癌细胞后随机分为牛磺酸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牛磺酸干预组给予添加5%的牛磺酸饮水,对照组给予正常无菌饮水。测量两组小鼠肿瘤体积和肿瘤质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mic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和鸟苷三磷酸酶激活蛋白(guanosinetriphosphataseactivatingprotein,p21ras)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实验结束时所有裸鼠均存活,裸鼠乳腺癌模型造模成功。牛磺酸对裸鼠乳腺癌模型肿瘤的抑制率为41.6%。相对于对照组,牛磺酸干预组裸鼠肿瘤组织中ER表达量提高了134%(P〈0.05),PR表达量提高了47.5%(P〈0.05),HER-2表达量降低了67%(P〈0.05),p21ras表达量降低了62.2%(P〈0.01)。结论牛磺酸可抑制裸鼠乳腺癌模型肿瘤生长,其机制可能与上调ER、PR和下调HER-2、p21ras有关。
简介:目的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是肝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本研究拟通过分析中晚期肝癌患者TACE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明确TACE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肝胆外科确诊为中晚期肝细胞癌并接受TACE治疗的患者共71例,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1个月,抽取外周静脉血,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3-CD56+(NKcell)以及CD4+CD25+细胞的比例,分析TACE前后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相关指标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TACE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而CD3+、CD3+CD8+细胞比例升高(P<0.01);肿瘤最大径总和大于10cm的患者术后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P<0.05),CD3+、CD3+CD4+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1),而肿瘤直径和小于10cm的患者术后淋巴细胞绝对值无明显减少,CD3+CD4+细胞比例有所下降(P<0.05),CD3+CD8+比例升高明显(P<0.01),致使CD4+/CD8+比值下降明显(P<0.01).多药联合化疗组术后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明显,CD3+、CD3+CD8+细胞比例升高,尤以后者升高显著(P<0.01).CD3+及CD3+CD4+比例治疗后下降与临床获益相关.结论TACE对机体淋巴细胞亚群的功能有一定程度抑制,肿瘤负荷较大、多药联合化疗时,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外周血CD3+及CD3+CD4+比例术后的变化与TACE治疗效果相联系,两者比例下降预示效果较好.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并研究术后早期予以灌肠对肠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行胃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定义术后3日内肛门自主排气为早期肠功能恢复组,余为非早期肠功能恢复组。采用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逐步法)研究影响胃癌术后早期肠功能恢复的因素。按灌肠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早期灌肠组、非早期灌肠组及未灌肠组,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10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糖尿病、是否行腹腔镜手术、吻合方式、是否早期启动肠内营养和是否灌肠为早期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影响因素,结果证实是否行腹腔镜手术、吻合方式、是否早期启动肠内营养和是否灌肠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因素。比较三组不同灌肠情况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资料,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灌肠组、非早期灌肠组及未灌肠组患者术后自主排气时间分别为(3.61±0.83)d、(4.09±1.12)d、(4.58±0.91)d,P〈0.05,术后自主排便时间分别为(4.11±1.85)d、(4.96±1.52)d、(5.74±1.50)d,P〈0.05。而对三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总体并发症比较时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影响胃癌术后肠功能恢复因素为是否行腹腔镜手术、吻合方式、早期启动肠内营养和灌肠。灌肠有助于胃癌患者术后排气排便,但是否早期灌肠对肠道功恢复未见明显差异。
简介:目的探讨黄芩素对结肠癌HT-29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MTT法观察黄芩素(5、10、20、40、80μg/ml)对HT-2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Transwell试验评价黄芩素(80μg/ml)对HT-29细胞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Westernblotting检测黄芩素(20、40μg/ml)对HT-29细胞中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核因子(NF)-κB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时以未加黄芩素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黄芩素对细胞增殖能力有抑制作用,增殖抑制率随浓度升高而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芩素处理后的细胞迁移能力及STAT3和NF-κB蛋白水平均降低,p53蛋白水平升高,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芩素可显著抑制HT-29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可能与上调细胞中p53、降低STAT3和NF-κB蛋白的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