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白行研制的根管桩用复合材料及其环氧树脂基体的体外细胞毒性,以初步评价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四唑盐比色法(MTT法),分别用50%和100%的石英纤维复合材料以及50%和100%环氧树脂的浸提液培养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2d、4d、7d后,测定吸光度值(OD值),并计算细胞相对增殖率,以6级毒性分类法评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各实验组及对照组的OD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状况。结果:各观察期细胞生长良好,形态正常,复合材料及其环氧树脂基体的细胞毒级为0—1级。结论:自行研制的根管桩用复合材料及其树脂基体无细胞毒性。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种类颌面硅橡胶弹性材料和义齿基托树脂间的界面粘接强度。材料与方法所研究的面部材料是Cosmesil和Ideal,而SR3/60,SR3/60Quick和Triad,包括于义齿树脂组中。使用重叠接合模型来评价粘接强度,样本置于拉力下直至破坏,粘接面使用预处理剂处理,每种硅橡胶/树脂测试10个样本。结果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粘接强度受硅橡胶弹性材料和义齿树脂的影响。两者之间也有相互作用。粘接强度范围是0.03~0.23MPa。结论与Ideal加聚硅橡胶相比Cosmesil缩聚硅橡胶一直显示与3种不同类型义齿树脂的较高的粘接强度,其他与硅橡胶一树脂有关的变量保持稳定。
简介:目的:评价氧化锆髓腔固位冠修复老年患者短冠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9例老年患者40颗伴牙体缺损的短冠磨牙,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后,分别制作氧化锆髓腔固位冠(A组)和钴铬合金髓腔固位冠(B组),在修复完成后1周、1年、2年、3年及5年随访,参考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USPHS)标准对修复体进行评估,采用SPSS16.0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在修复1年及2年后,1例患牙出现边缘密合性欠佳,1例患牙出现邻接略松及轻微牙周反应;修复3年后,1例患牙出现边缘密合性欠佳,2例患牙出现邻接略松及轻微牙周反应;修复5年后,2例患牙出现边缘密合性欠佳,3例患牙出现邻接略松,1例患牙出现邻接过松(需要重新制作修复体);在所观察期限内,均未出现冠折裂、脱落及牙折现象。B组在修复1年及2年后,1例患牙出现边缘密合性欠佳,2例患牙出现邻接略松及轻微牙周反应;修复3年后,2例患牙出现边缘密合性欠佳,2例患牙出现邻接略松及轻微牙周反应;修复5年后,3例患牙出现边缘密合性欠佳,2例患牙出现邻接略松,1例患牙出现邻接过松(需要重新制作修复体);1例患牙出现牙折。A组与B组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氧化锆髓腔固位冠修复老年患者根管治疗后短冠磨牙是一种简便易行、效果良好的方法。
简介:目的:评价可注射纳米羟基磷灰石/半水硫酸钙(nHAC/CSH)植骨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方法:犬外周血基质细胞(dPBSCs)从健康成年犬的外周血中分离得到,通过直接接触或浸提液法检测nHAC/CSH的细胞相容性。制备nHAC/CSH的浸提液,通过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采用流式细胞仪评价材料对细胞凋亡的影响,nHAC/CSH与dPBSCs共培养后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和浸提液组细胞数量不断增加,3天时两组细胞的凋亡比率相近,nHAC/CSH和dPBSCs共培养时,细胞伸展良好。结论:nHAC/CSH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力学性能代型材料对磨牙氧化锆全瓷冠断裂失效行为的影响。方法制作弹性模量与牙本质(18.6GPa)近似的复合树脂和多孔钛标准试件(n=40),测定其维氏硬度、挠曲强度和断裂韧性值。分别用离体牙及上述复合树脂和多孔钛制作代型(n=10),制作30个单层瓷结构的全锆(M-Zir)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粘接于离体牙预备体及多孔钛和复合树脂代型上。所有试件行抗折破坏试验,记录最大断裂载荷(N)及失效模式,并采用扫描电镜行断口形貌学分析。使用SPSS20.0软件对代型材料的力学性能测定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抗折破坏试验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多孔钛与P60复合树脂的弹性模量分别为(18.50±1.65)和(17.48±1.70)GP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8,P=0.191)。多孔钛材料的维氏硬度(165.60±11.17)HV、挠曲强度(522.47±52.46)MPa和断裂韧性(3.67±1.18)MPa·m^1/2显著高于复合树脂(P<0.001)。离体牙组、多孔钛代型组、复合树脂代型组M.Zir冠的平均断裂载荷分别为(5306±467)、(5273±447)和(4695±583)N,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53,P=0.025)。多孔钛代型组与离体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0),复合树脂代型组显著低于离体牙组(P=0.015)及多孔钛代型组(P=0.021)。全瓷冠断裂模式分析显示,3组的M-Zir冠断裂模式无明显差异,均为瓷全层折裂为颊颚侧2块,裂纹通过中央窝沟向近远中牙尖三角嵴方向扩展。同时,离体牙组试件多伴有预备体的损伤,复合树脂代型组全部试件均伴有代型折裂,多孔钛代型组全部试件均完整。结论多孔钛的维氏硬度、挠曲强度及断裂韧性优于复合树脂材料。使用复合树脂材料作为代型时M.Zir冠断裂载荷偏低,但对其断裂模式无明显影响。多孔钛代型较复合树脂代型更适用于高强度氧化锆全瓷修复体的体外研究。
简介: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比较下颌磨牙根管治疗后各种充填体和垫底材料对牙体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选用正常形态的下颌第一磨牙,基于MicroCT扫描建立根管治疗后I类洞型充填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充填材料面施加200N咬合力的条件下,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用不同充填材料进行修复后的牙体组织应力分布状况.结果:银汞合金充填时牙体组织出现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分别是5.75MPa和14.97MPa,明显小于复合树脂充填时牙体组织出现的最大拉应力11.1lMPa和最大压应力26.01MPa.复合树脂充填时采用不同垫底材料,牙体组织出现的最大应力数值相近(最大拉应力11MPa&#177;1%,最大压应力26MPa&#177;1%).结论:成功建立Ⅰ类洞型牙体缺失的下颌磨牙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实验数据表明,不同充填材料对牙体组织的应力影响较大,而不同垫底材料对牙体组织的应力无显著影响.
简介:目的检测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与rhBMP-2/hTGF-β1生物学活性的差别。方法本研究于2010年5—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实验室进行。分离培养的Beagle犬骨髓基质细胞中加入质量浓度相同的rhBMP-2/hTGF-β1或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后继续培养4d,通过细胞计数(MTT法)、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分别对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和rhBMP-2/hTGF-β1的生物学活性进行检测,并比较其活性差别。结果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和rhBMP-2/hTGF-β1均具有生物学活性,并且其生物学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这种合成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的方法不会改变生长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简介:拔牙术后,由于牙槽突上拔牙位点质和量的改变,骨组织大量吸收。此随机临床试验有3个目的:①比较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术和自然愈合的拔牙窝剩余骨量变化;②分析植骨后的拔牙窝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特点;③比较拔牙窝相邻牙在拔牙前后探诊深度(PPD)和临床附着水平(CAL)的变化。本研究共观察了41位患者的48颗牙齿,每位患者的上颌或下颌的前磨牙或磨牙区至少有一个拔牙位点。所有拔牙位点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拔牙后未做处理),另一组为试验组(拔牙后进行位点保存)。在试验组中,拔牙窝内植入牛骨矿物质并覆盖了猪胶原膜。拔牙前和拔牙后4个月,测量拔牙窝相邻牙的探诊深度(PPD)、龈退缩(REC)、及临床附着水平(CAL),在石膏模型上评估牙槽嵴宽度在拔牙后4个月内的变化。拔牙后4个月,实验组中进行了植骨的拔牙窝和对照组中未予处理的拔牙窝内都有充分的骨质填充,两组在PPD、REC及CAL方面都相差甚微。然而,在拔牙后4个月,试验组在牙槽嵴宽度(1.04±1.08mmVS4.48±0.65mm,P〈0.001)和高度(0.46±0.46mmVS1.54±0.33mm,P〈0.001)上的降低量明显减少。组织学观察,植骨的拔牙窝内无炎症反应,呈现骨形成与骨成熟的各个阶段,两组中的骨质矿化与未矿化结构无明显差异。与未行处理的拔牙窝相比较,采用拔牙窝内植入牛骨矿物质并覆盖胶原膜的方式对拔牙位点进行保存,很有可能减少了垂直向与水平向上的骨量丧失。
简介:目的:研究ZA-1偶联剂在两种加成型硅橡胶及两种丙烯酸树脂之间交叉使用时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ZY—1硅橡胶与A-2186硅橡胶分别与临床中常用的热凝丙烯酸树脂和自凝型树脂制成硅橡胶一偶联剂一丙烯酸树脂粘接试件,分别测试试件粘接强度。选择ZY-1组进行热氧老化试验。结果:四组硅橡胶偶联剂粘接系统中,ZY-1硅橡胶与丙烯酸树脂的粘接强度显著高于A-2186组(P〈0.05)。热凝和自凝丙烯酸树脂对粘接系统的粘接强度无显著影响。所有实验组的破坏方式均为内聚破坏。热氧老化处理后ZY-1丙烯酸树脂粘接试件的粘接强度与未老化组相比有显著性提高。结论:丙烯酸树脂材料的种类对粘接强度的影响不大。两种不同的加成型硅橡胶与ZA-1偶联剂交叉使用时粘接强度略有下降,但粘接效果不影响临床使用。热氧加速老化实验使ZY-1加成型硅橡胶与丙烯酸树脂的粘接强度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