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通过测量3种常用助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及全氟辛磺酸四乙基胺(FT-248)水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DST),以及液滴在石蜡和玉米叶片上的动态接触角(DCA),讨论了DST对药液在靶标上的润湿性和铺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药液落在靶标上的瞬时DST越小,则与靶标间的DCA越小,越容易在靶标上润湿;DST降低得越快,铺展的速度也越快。应用平衡表面张力(EST)来评价雾滴在靶标上的动态润湿行为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用DST能更确切地分析药液在靶标上的铺展过程。
简介:在优化土壤稀有放线菌选择性分离方法的基础上,对从安徽、浙江、山东、陕西等地采集的31份土样中的稀有放线菌进行了选择性分离。结果表明:以改进的HV培养基为分离培养基,将土壤样品稀释100倍,添加2×10^-5g/mL重铬酸钾+2×10^-5g/mL萘啶酮酸+1×10^-5g/mL卡那霉素作为抑制剂分离效果最好。以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为指示菌,从分离的417株放线菌中筛选出H32、H75、H223、H227、H238等5株可代谢抗菌活性物质的菌株。离体条件下,5株放线菌菌株发酵液对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sorokiniana、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turcicum、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alternate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中H223和H238菌株发酵液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均小于10mL/L;H32菌株发酵液对小麦根腐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孢子萌发的EC轴值分别为25.5、28.9和29.9mL/L。5株放线菌发酵液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显著,其中H223菌株发酵液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达30mm以上。盆栽实验结果表明,5株放线菌发酵液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效果为73.45%~82.35%,治疗效果为67.74%~70.80%。
简介:以稗草为生物测定材料,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及环境因子对乙草胺持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相同浓度的乙草胺在灭菌土壤中的持效期比在非灭菌土壤中的持效期长;在中性偏碱的华北褐土中的持效期比在中性偏酸的东北黑土和湖南红土中的短;在试验湿度和温度范围内,乙草胺在非灭菌土壤中的持效期随土壤湿度或温度的提高而变短.与黑暗处理相比,光照可延长土壤中乙草胺的持效期.对5种试验因子的影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可知,土壤微生物是影响乙草胺持效性的主要因素,有益于土壤中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对土壤中乙草胺的持效期有降低作用.可以预测,通过栽培耕作等措施改变环境因子可以起到对农药的持效期进行人为调控的作用.
简介: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odoriphaga以幼虫蛀食韭菜根茎造成危害,为使毒力测定方法与田间幼虫受药方式具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建立了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测定法,利用该方法测定了分属三个类别的4种杀虫剂即毒死蜱、辛硫磷、丙硫克百威、吡虫啉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毒力,以辛硫磷为标准药剂,毒死蜱、吡虫啉和丙硫克百威的相对毒力倍数分别为10.36、2.61和2.30.田间达到50%防效所需药剂浓度以辛硫磷为最高,毒死蜱、吡虫啉和丙硫克百威对辛硫磷的防效比值分别为9.58、1.88和2.05.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测得的药剂毒力高低排序及相对毒力倍数与田间小区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与常规的单一触杀法比较,该法测定结果的重现性好,并且与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相关性高.同时讨论了不同操作方法对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的影响.
简介: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05年从云南、贵州、山东烟区病株上分离到的38个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nicotianaeBredadehaanvar.nicotianaeWaterhouse菌株对两种保护性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百菌清(B)对各参试菌株的EC50值在2.33~49.47μg/mL之间,平均值为9.35(±2.77)μg/mL;代森锰锌(z)对各参试菌株的EC50值在3.51~82.05μg/mL之间,平均值为10.59(±4.06)μg/mL。B及Z对除XR001外的37个菌株的EC50值分别呈连续的双峰(主峰明显)和单峰频次分布;B对构成敏感性正态频次分布主峰的30个菌株的EC50均值5.99(±0.78)μg/mL和Z对组成连续敏感性正态频次分布的37个菌株的EC50均值8.66(±1.09)μg/mL可分别作为烟草黑胫病菌对B及Z的敏感性基线。
简介:在Fe3O4/Au微粒上固定乙酰胆碱酯酶(AChE),制得磁性复合粒子Fe3O4/Au/AChE。通过磁力将其吸附于涂覆了碳纳米管(CNTs)/纳米ZrO2/普鲁士蓝(PB)/Nation(Nf)复合膜的丝网印刷碳电极(SPCEs)表面,制得一次性有机磷农药(OPs)酶传感器。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荧光光谱(XRFS)表征传感器的制备过程,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示差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传感器的电化学性质。利用OPs对AChE的抑制作用,以硫代乙酰胆碱(ATCh)为底物,对乐果进行了检测。在pH=7.5的0.1mol/L硝酸钾溶液中,乐果浓度的对数与酶电极的抑制率(A)在1.0×10^-6~1.0×10^-2mg/L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5.6×10~mg/L,用于实际样品白菜检测时的添加回收率在88%~105%之间,与气相色谱法(GC)所得结果一致。该传感器采用复合纳米粒子修饰电极表面,具有较高的比表面活性,响应迅速,检测限低;ZrO2可特异性地富集样品中的OPs,磁性纳米颗粒包被AChE可实现磁场分离和电极表面更新,且具有高灵敏度、低样品量、一次使用可抛弃、便携式等特点,可用于蔬菜等农产品中痕量OPs的快速、简便、准确检测。
简介:为明确氟咯草酮与二甲戊灵或乙草胺复配的联合除草作用及其对棉花的安全性,采用温室盆栽法,测定了各单剂的杀草谱、混剂的联合作用类型以及其在棉花与杂草间的选择性指数。结果显示:氟咯草酮对棉田常见阔叶杂草及部分禾本科杂草有良好的防效,并且与二甲戊灵或乙草胺的杀草谱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氟咯草酮与二甲戊灵或乙草胺混用,对供试杂草马唐、反枝苋均呈现加成或增效的联合作用类型。氟咯草酮与二甲戊灵或乙草胺按质量比1:2的比例复配后,除草活性均有所提高,其在棉花与马唐和反枝苋间的选择性指数在16.6~20.3之间,与氟咯草酮和二甲戊灵单剂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棉花的安全性。
简介:为明确枯草芽孢杆菌B1514可湿性粉剂(WP)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于2014–2015年在中国河北省文安县、献县、枣强县及辛集市4个实验站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了B1514WP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采用失重法测定了其对玉米秸秆腐解效果的影响,利用稀释平板法研究了其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并测定了该菌剂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期至拔节期,B1514WP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均显著高于B1514片剂,但明显低于戊唑醇湿拌种剂(WS);成熟期,辛集、献县和枣强试验点B1514WP处理组平均防效为64.0%,与戊唑醇WS处理差异不显著,比B1514片剂处理组高7.2%,差异达显著水平,而文安试验点B1514WP处理组防效为65.2%,与B1514片剂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戊唑醇WS处理组。在成熟期,B1514WP对玉米秸秆的累积腐解率为64.2%,较空白对照提高38.6%,但与B1514片剂和秸秆腐解剂处理差异不显著。此外,B1514WP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数量(92.8%),降低了真菌数量(48.4%),但对放线菌数量无显著影响。采用B1514WP拌种后,小麦株高和分蘖数分别比空白对照提高8%和12%;4个试验点小麦平均产量为7545kg/hm2,分别比B1514片剂、戊唑醇WS、秸秆腐解剂处理和空白对照提高6.8%、5.5%、9.3%和10.9%。研究表明,B1514WP对小麦纹枯病具有很好的防效,并能加速秸秆腐解,增加土壤中细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促进小麦生长并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