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是个少林的国家,森林复盖率只有12%,居世界第120位。森林分布极不均匀,就以省份的森林复盖率值看,高的达50%以上,少的省(区)只有0.3%。据有关资料记载,全国沙漠、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1.4%,每年毁林面积2000万亩,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气候干早,生态失调,危害国计民生。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3.5亩,降到现在的1.56亩,相当于世界平均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人口逐年增加,人均占有粮食也要增加,2000年要达到800斤,这个任务也是艰巨的。因此,农
简介: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环境正义问题研究呈现出两个可喜“转变”:从侧重抽象学理分析逐渐向应对解决现实问题转变;从追随西方研究范式逐渐向建构本土研究范式转变。这个转变历程具体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中国学者积极普及并大力介绍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对环境正义问题的关注。第二,很长一段时期,与西方学者致力于解决其国内环境正义问题,更多强调国内正义实现的特点不同,我国学者更多关注国际环境正义实施中的中国问题,围绕着全球层面如何公平分配环境权利与义务进行自己的话语表达与理论建构。第三,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理论需求以及受环境群体性事件激增等现实问题的倒逼,环境正义研究出现本土化意识和本土化努力,由注重一般学理意义研究、关注国际正义的实现转向应对本国环境冲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正义视野扩展到我国区域层面和群体层面。另外,与西方环境正义主要表现为环境利益与环境风险在不同种族之间的不平等配置不同,中国环境正义问题更多体现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正义”分配,学者研究的关注点更多转向制约环境正义实现的政治决策与制度建设。但研究同时存在环境正义理论基础单一、环境非正义根源单向以及理论自觉不足、整体性和系统性缺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