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基础,政治认同程度政治稳定呈正相关关系,政治认同的内容制约着政治稳定发展走向,政治认同的形式决定着政治稳定的质量,政治认同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政治认同政治稳定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政治稳定能够进一步增进公民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政治稳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政治认同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 标签: 政治认同 政治稳定 政治系统
  • 简介:政治发展是政治秩序的转化变迁,政治秩序才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民主只是政治秩序建构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政治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从现有的经验看,现实政治秩序的建构都非一种单纯的组织形式,因而我们在努力寻求运用民主的方式来建构我们的政治秩序时应该谨慎。

  • 标签: 政治发展 政治秩序 民主
  • 简介:1945年8月,中华民族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对这场五十年前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弱国战胜一个帝国主义强国的战争,对其胜利的原因已有过多种分析。在此,笔者从民族精神的角度去研究。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先生曾经说过:“屈服一个将军的意志,使他放弃抵抗,这是可能的;但要屈服一个民族

  • 标签: 抗日战争 中华民族精神 日本帝国主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侵略者 “天下兴亡
  • 简介:“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在军事上是一场根本没有悬念的战争。但恰恰在这一进程中,无论是战争前、战争中还是战争后,都存在着许许多多尚处于模糊状态中的悬念,它们涉及到未来的世界格局、美国自身、包括伊拉克在内的中东地区、欧美关系乃至欧……

  • 标签: 欧美关系 美伊战争 军事 国际格局 伊斯兰复兴运动
  • 简介:王艾莆有很多困惑:同样都是当兵打仗,为啥地方政策就划出三六九等;为牺牲的烈士找家属为啥找得到家属却找不回来荣誉;为啥经济不景气,为啥博物馆不能有偿收走他的战争"红色收藏",以便他有可能在有生之年给寻亲计划设立基金,让这件快撑不下去了、而放弃却又于心不忍的好事,一直一直地做下去……

  • 标签: 抗日战争 家属 谷子 收藏 展览馆 不景气
  • 简介:2011年12月15日,驻伊拉克美军在巴格达举行降旗仪式,标志着长达近九年的伊拉克战争正式结束。2003年,美军仅用三周时间便占领巴格达,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但“开启一场战争远比结束一场战争难得多”,伊战不仅使美国深陷“帝国的过度扩张”,更是让数十万人付出生命的代价。美国防部长帕内塔在撤军仪式的讲话中承认,伊拉克今后仍将面临恐怖主义、国家分裂、

  • 标签: 伊拉克战争 国内 萨达姆政权 过度扩张 国防部长 恐怖主义
  • 简介:<正>近年来,我国关于战争和平的观点有了重大转变。但是,"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国的理论工作者还没有提出完全令人满意的、适应新现实的理论思维框架。从长远来看,这个薄弱环节将影响我国争取长期和平环境的努力及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在战争和平问题上,我们必须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思维和新现实的挑战,认真研究并适当借鉴各种传统的流派观点,进行严肃的理论再思考。

  • 标签: 局部战争 和平理论 新思维 霸权主义 帝国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 简介:邓子恢(1896-1972),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卓越的领导人之一。闽西是中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区域,是中国革命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共闽西地方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创造了闽西南游击根据地。三年游击战是闽西开展革命战争以来艰苦、复杂的阶段,也是闽西党组织人民经受严峻考验并且获得重大胜利的阶段,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1937年2月7日,毛泽东在延安听取了方方代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汇报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情况后,赞扬说:“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你回去问候张、邓、谭各同志好,你告诉他们,你们三年的苦斗有很大的功绩。”的确,闽西三年游击战取得的成绩,邓子恢功不可没。

  • 标签: 游击战争 邓子恢 闽西 西南军政委员会 无产阶级革命家 共产主义战士
  • 简介:发生在1937年至1945年之间的抗日战争,是100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者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战争。在这场历时八年拯救民族危亡的保卫战中,300余万川渝将士义无反顾地走上抗日战争的第一线,奋勇抗战,浴血沙场,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国难当头请缨出川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迅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

  • 标签: 抗日战争 1937年 川军 抗日救亡运动 外国侵略者 卢沟桥事变
  • 简介:未来信息化条件下战时快速动员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组织保障的双重性、时间的紧迫性、任务的艰巨性、行动的隐蔽性,要求预备役部队政治工作必须搞好政治思想动员、注重军内外协调、讲求迅速高效、发扬顽强战斗作风和高度重视安全保密。

  • 标签: 战时快速动员 预备役部队 政治工作
  • 简介:人到了老年总愿回忆往事,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战争硝烟的老兵,更愿寻觅那些现已不多的耄耋战友。这不,一天的午后,我正在画画,突然接到一位抗美援朝时的老大姐电话,她问:你是小侯吗?我说:是啊!对方兴奋起来:可找到你了!我是从《老干部之友》杂志上看到你写的回忆录,才知道你原来在解放军总医院,记得刚到朝鲜时。你还是个十四岁的小兵,转眼六十多年没见面,可想念你们呢!

  • 标签: 战争 忘记 女人 抗美援朝 回忆录 老干部
  • 简介:政治体之间的关系是政治哲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卢梭在提出民主共和国的政制方案后,在《论战争状态》一文中,讨论了政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卢梭在第一部分驳斥了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因为霍布斯的理智设计方案恰恰为主权者的绝对权力奠定了基础,导致绝对主权者以国家理由为借口滥用武力。卢梭修正了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将法律和武力的正确运用奠定在公意之上。在第二部分中,卢梭描述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处境,并着重论述了国家间的战争状态是什么。卢梭接着论述了他所构建的民主共和国如何能在这种处境中生存下去。但是,卢梭的公民社会契约论为永久和平提供了理论可能,康德的永久和平设想就是其逻辑结果。

  • 标签: 永久和平 自然状态 战争状态 自我保存
  • 简介:<正>第一个问题国际战争是国际冲突进程中的武装斗争阶段和形式国际战争是国际冲突进程中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形式,是国际冲突的最高发展阶段,是国际冲突的质的飞跃阶段,是国际冲突发展的新质阶段,是直接使用军事暴力阶段,是冲突各方武装力量和军事潜力直接对阵和相互作用阶段。这是一个发展力度特别迅猛,博弈赌注空前提高,斗争性质无比酷烈,发展趋势难以逆料,大国可以借口介入,冲突结构势将变化,经济——社会后果可怕,国际——政治形势失控的特殊阶段和形式。

  • 标签: 武装斗争 国际冲突 国际战争 武装冲突 冲突关系 参与者
  • 简介:孟子战争观的立论基础是以"民本"为核心的"仁政"原则。孟子认为,"仁政"是进行战争的起点和支点,决定着战争是否正义,制约着战争的胜败。孟子敏锐地认识到了战争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政治问题,但是,他混淆了政治战略战争活动中的战略战术的界限,把"仁政"泛化为一种超验的无敌力量,其不实用性是可想而知的。

  • 标签: 孟子 战争观 仁政
  • 简介: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可以利用软件预报天气。那么,战争的结果是否也能通过软件计算出来?美国一家名为杜普伊中心的军事智库自称能够做到,它开发的软件,对战争结果预测的精确性甚至令五角大楼的军事智囊自愧弗如。

  • 标签: 战争结果 软件 智囊 预测 五角大楼 精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