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我院门诊麻醉药品及一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为麻醉药品及一类精神药品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门诊2010年一月至十二月麻醉药品与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共计555张。用DDD和DUI为指标进行用药分析。结果:使用频率最大的为吗啡缓释片。结论:门诊麻醉药品与一类精神药品使用合理。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精益管理在住院药房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住院药房于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将实施精益管理前(2022年1月-6月)作为实施前,进行为常规的药品管理,将实施精益管理后(2022年7月-12月)作为实施后,开展精益管理干预。观察实施前后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空安瓿、废贴的回收率、住院患者满意度、药师药品管理水平及医师药品认知水平评分情况的差异。结果 实施后空安瓿、废贴的回收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均<0.05);实施后住院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药师药品管理水平及医师药品认知水平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 将精益管理应用于住院药房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中,能显著提高空安瓿、废贴的回收率,显著提升住院患者满意度、药师药品管理水平及医师药品认知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精益管理在住院药房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住院药房于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将实施精益管理前(2022年1月-6月)作为实施前,进行为常规的药品管理,将实施精益管理后(2022年7月-12月)作为实施后,开展精益管理干预。观察实施前后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空安瓿、废贴的回收率、住院患者满意度、药师药品管理水平及医师药品认知水平评分情况的差异。结果 实施后空安瓿、废贴的回收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均<0.05);实施后住院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药师药品管理水平及医师药品认知水平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 将精益管理应用于住院药房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中,能显著提高空安瓿、废贴的回收率,显著提升住院患者满意度、药师药品管理水平及医师药品认知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评价五水头孢唑林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患者预防切口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30例患者资料,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115例和观察组1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唑林预防切口感染,观察组患者则给予五水头孢唑林预防切口感染,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后的总有效率差异,以及药物使用过程中的费用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分别接受药物治疗后,均未出现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感染现象,预防的总有效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药物费用,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预防Ⅰ类切口围手术期切口感染方面,五水头孢唑林和头孢唑林均有良好的预防效果,但是头孢唑林比五水头孢唑林具有更高的经济性。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无针皮肤吻合技术和传统针线皮肤缝合在普外科Ⅱ、Ⅲ类切口中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份至2014年12月份以来,湖南旺旺医院普外科做的开腹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病例,分别使用无针皮肤吻合技术和传统针线皮肤缝合,术后第七天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对两种缝合方式后的切口感染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选入病例100例,使用无针皮肤吻合技术和传统针线皮肤缝合各50例,其中无针吻合的病例术后切口感染10例,传统缝合的术后感染13例,使用X2检验,两种缝合方法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无针缝合技术与传统针线缝合相比,不会增加感染几率,可达到同样的皮肤闭合效果,但切无针吻合的切口愈合美观,无需术后拆线,缩短皮肤缝合时间,减轻患者恐惧心理,因此无针缝合技术可放心应用于普外科Ⅱ、Ⅲ类切口的缝合。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下妇科手术作为Ⅰ类切口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2015年实施的符合Ⅰ类切口定义的腹腔镜下妇科手术情况,对比未使用抗菌药物手术的感染率差异和各类感染风险因素对感染率的影响。结果未使用抗菌药物的193例,感染2例;使用抗菌药物的37例,感染2例,两组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宫颈糜烂导致感染率增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符合清洁手术定义的腹腔镜下妇科手术,可作为Ⅰ类切口手术管理不增加感染率。宫颈炎症可能导致感染率增加。宫颈粘液栓是子宫的细菌防御屏障,受到破坏时导致感染风险增加。宫颈完整是作为手术是否为清洁手术的重要判别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Ⅰ类切口手术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并评价其合理性。结果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3.11%,24h内停药的占59.01%,48h内停药的占15.19%,72h内停药的占11.66%,大于72小时停药的占14.13%。无联合用药情况。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有5大类,共9个品种,其中使用率最高的为一代头孢菌素(五水头孢唑林)。结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如无使用抗菌药物指征、抗菌药物选择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等,需加强管理,合理用药。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院I类切口手术中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月~9月外科I类切口手术期的抗菌药物病历共100例,对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用药时机等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估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果本组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应用最多,占64%,其次是青霉素类,占30%,还有未使用抗菌药物的,占6%,有94例预防性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4%。100例I类切口手术病历中,有用药指征的占60%,无用药指征的占40%,。结论我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首次药物种类选择不当、术后用药时间过长等方面的问题,需加强规范化用药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I类切口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情况。 方法:抽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I类切口的100例住院患者进行分析,针对100份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病历中不合理现象进行分析。结果:用药剂量不适宜1份,占比1%;用药时机不当3份,占比3%;用药疗程过长11份,占比11%;遴选的药品不适宜6份,占比为6%;用药频次不适宜2份,占比为2%。结论:I类切口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主要包括用药剂量不适宜、用药时机不当、用药疗程过长、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用药频次不适宜等。根据医院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该及时采取针对性方法解决,保证抗菌用药合理性。
简介:[摘要]目的:目标性监测Ⅰ类手术切口感染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潜江市人民医院在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入的所有Ⅰ类手术切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678例。将2022年1月—12月作为干预前,此期间收入I类切口手术患者328例;将2023年1月—12月作为干预后,此期间收入I类切口手术患者350例。观察干预前及干预后的感染发生情况。分析干预前导致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干预后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前未感染患者与感染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合并基础疾病、手卫生、手术室环境对比,P<0.05,其中年龄≥60岁、手术时间≥2h、合并基础疾病、手卫生一般、手术室环境一般的感染患者占比更高。结论:针对Ⅰ类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PDCA循环持续质量改进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进行专项整治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5月—2017年9月,我院开展了降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的持续质量改进活动。在这一背景下,以我院2017年7月—2017年12月随机抽取的80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合理性以及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效果。结果80例患者中,30例患者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37.50%。经点评,75例用药合理,合理率93.75%。结论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项整治工作,积极利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促进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提高I类切口围手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与规范化,促进医疗质量提高,保障患者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分析和评价该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5月出院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250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率96%,其中无指征用药占22.1%;药物使用频次前3位为:头孢替安、头孢唑啉和头孢哌酮/他唑巴坦;使用单一抗菌药物215例(89.6%),联合用药25例(10.4%);用药疗程1~30d,平均(5.63±3.46)d,56.3%的病例术后用药时间超72h;用药时机:术前2h内用药占51.1%,48.9%的病例抗菌药物用药时机不合理.结论250例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药物种类选择欠妥、用药时间过长、用药时机不当等问题,需加强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