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八宝膏治疗湿疹(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阳性药物单盲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0例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应用八宝膏外用治疗,对照组应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外用治疗,均每天2次,疗程为2周。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1%,经统计分析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4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8%,经统计分析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八宝膏治疗湿疹与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效果相当,较氢化可的松乳膏作用更为持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治疗上斜肌亢进A型斜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收集和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行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8例(14眼)患者的术前术后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上斜肌亢进程度行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上斜肌亢进+1者延长4~5 mm,+2者延长5~6 mm,+3者延长7~8 mm,+4者延长8~10 mm。观察手术对患者A型斜视、眼球客观旋转及立体视功能影响。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Mann Whitney检验,两变量间的相关性使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结果:8例(14眼)行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同时矫正患者水平斜视。其中2例患者行单眼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6例患者行双眼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除1例患者外,余患者术后A型斜视消失;所有患者术后上下转25°斜视度差较术前明显减小,6例双眼手术患者术后上下转25°斜视度差较术前[(22.5±9.4)PD]减小为[(3.3±10.1)PD] (t=10.78,P<0.001),A型斜视矫正量为(19.2±4.4)PD;14眼术后上斜肌亢进程度[+0(0~0.2)]轻于术前[2.0(2.0~3.0)] (U=6.50,P<0.001);客观旋转度使用Image-proplus 6.0软件进行测量,14眼术后旋转斜视(-0.6°±6.0°)较术前(+5.7°±5.7°)明显改善(t=6.98,P<0.001),旋转矫正量为6.3°±3.4°。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继发性上斜肌麻痹及V型斜视改变。术前所有患者原在位均无立体视,术后2例患者获得原在位周边立体视(400″),1例患者获得中心凹立体视(20″)。结论: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可明显改善上斜肌亢进A型斜视,可改善患者客观内旋及部分患者原在位立体视功能,且术后不易继发上斜肌麻痹等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薄肌肌皮瓣修复开放性骨盆骨折时会阴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兵器工业521医院创伤骨科收治11例伴有会阴部软组织缺损的开放性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16~56岁,平均3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6例,高处坠落伤4例,重物砸伤1例。患者均为开放性骨盆骨折,按照Tile分型标准:A型1例,B型7例,C型3例。均伴有会阴部软组织损伤,缺损创面范围为5 cm×5 cm~8 cm×12 cm。以股薄肌肌皮瓣修复缺损创面,皮瓣切取范围为6 cm×5 cm~9 cm×13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加强营养支持,保持平卧位避免外展,适当抬高下肢。并定期随访。结果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22个月。11例肌皮瓣均成活,其中1例肌皮瓣远端表面皮肤少许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股薄肌肌皮瓣质地、颜色、弹性良好,供瓣区有瘢痕存在,但无明显功能障碍,随访期间供区及受区无破溃发生。患者对外观及功能均满意。结论股薄肌肌皮瓣是修复开放性骨盆骨折时会阴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颞肌下与颞肌外两种颅骨修补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颅骨缺损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根据颅骨修补术式的不同将32例患者分为两个小组,其中16例患者接受颞肌下颅骨修补术治疗,作为参照组,另外16例患者接受颞肌外颅骨修补术治疗,作为实验组,对比两组得等临床疗效等指标。结果 根据效果效果评定标准,实验组修补效果为差的患者仅有1例,优良率为93.75%,高于参照组优良率75.00%(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和颞肌下颅骨修补术相比,颞肌外颅骨需修补术优势更明显,可提高颅骨修补效果,且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其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单纯性肋骨骨折患者应用接骨膏外敷治疗与护理效果。方法 征随机采集62例于2020年1月至10月来我院急诊治疗单纯性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均匀分成参照组和干预组,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接骨膏外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与肿胀状况,统计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护理后,干预组患者护理疼痛评分与肿胀评分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干预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干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0%,略高于参照组的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单纯性肋骨骨折患者接骨膏外敷治疗,有助于缓解疼痛、消除肿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疗效分析。方法:以我院在2020年到2021年收诊的60例糖尿病足创面患者为对象,将患者分组后进行治疗,对于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感染数据为2、6.67和5、16.67,χ2=10.021,P=0.001;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致病菌检出率治疗前、治疗后20(66.67)、3(10.00)和21(70.00)、10(33.33),治疗后数据比较有明显差异χ2=15.685,P=0.001有差异,(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45.1±5.2)d,对照组为(56.3±4.1)d,数据有差异,(t=10.068,P=0.001)。结论:糖尿病足患者治疗中采取湿润烧伤膏涂抹创面可以促进创面恢复,治疗后患者的致病菌检出率比较低,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缩短,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简介:摘要咀嚼肌功能紊乱(masticatory muscle disorders,MMD)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各亚型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包括局部肌纤维痛、肌筋膜痛等诊断,表现为咀嚼肌局部疼痛,可在下颌功能活动时加重。MMD是多因素复合致病,咬合异常如咬合创伤、干扰和咬合垂直距离过低等存在诱发或加重MMD的潜在风险,口腔修复治疗中需注意避免引起医源性咬合异常。多数患者的MMD症状可通过综合治疗得以缓解,而口腔修复医师可通过咬合治疗对MMD进行辅助诊断和辅助治疗,通过咬合板、调、义齿修复等手段达到缓解咀嚼肌张力、稳定咬合支持、消除干扰、调整颌位关系等目的,排除MMD的部分风险因素并缩短病程。
简介:摘要患者女,44岁。因“发现右乳肿块3 d”入院。查体:双乳对称,双乳头无凹陷,无乳头溢液,右乳外上象限可及1个直径约3 cm的肿块,质中,活动,界清,无压痛,双腋下未及肿大淋巴结。乳腺彩超提示:右乳可见1 个大小约21 mm× 7 mm 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内回声欠均匀(图1)。行右乳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右乳)乳腺肌样错构瘤(图2)。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CK-,Vimentin+,MSA+,Actin+,Desmin+,ER+,PR+,S-100-,CD34-,Ki-67(+约1%)。术后随访11个月,未见复发与远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