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金属对聚乙烯全髋关节置换术(MOP)的比较,分析大直径股骨头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MOM)后的近期随访疗效。方法收集我院36例行全髋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MOM组15例,MOP21例,术后规范随访1、3、6、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关节总活动度、疼痛VAS评分、Harris评分及关节脱位率,分析MOM术后近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良好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第1、3、6、12个月。关节总活动度及疼痛VAS评分两组患者的前3次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1次有统计学意义;Harris评分两组患者的前2次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2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直径股骨头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近期髋关节总活动度、疼痛VAS评分、Harris评分及关节脱位率均优于传统金属对聚乙烯人工髋关节。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异位妊娠患者自体回收输血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产科36例异位妊娠破裂后出现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立即进行自体血液回收输注自体血系统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结果36例患者输血量400—1500ml,平均数血量(955±41)ml。患者治疗后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DBP)、收缩压(SBP)、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PLT)、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均比治疗前有显著变化,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位妊娠患者回收式自体输血治疗失血性休克,减少异体输血量,节约血源,减小异体输血反应的发生,有利于稳定生命体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密闭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针对回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结果避免了由于在诊疗场所清点污染物品带来的二次污染,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消毒供应中心《规范》得到顺利有效实施,并与临床建立了良好的互信机制,提高了工作人员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
简介: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估新型可回收下腔静脉(IVC)滤器的滤过效果、稳定性、安全性及可回收性。方法中华小型猪26只,急性实验组7只,考查滤器在体内的释放及回收情况以及滤过效果和稳定性;长期观察组19只,分为A、B两组,A组5只,B组14只,考查滤器在体内的稳定性、致栓倾向、可回收性以及置入不同时间段(10~60天)IVC壁的病理改变。结果急性实验组共进行19次释放及15次回收,操作均顺利完成,其中一枚滤器脚进入左肾静脉,位置明显偏斜,其余滤器位置均无明显移动及偏斜。长期观察组释放过程均顺利完成,滤器无明显偏斜,除40天后一枚滤器脚位于血管轮廓外,未进行回收。正位测量猪IVC直径为1.6~2.2cm,平均(1.85±0.17)cm。病理检查示:10天后IVC内膜轻度增厚;20天后滤器脚已被血管内膜覆盖,内膜中度增厚;30~60天后,内膜明显增厚。结论新型可回收IVC滤器滤过效果可靠,释放及回收简便,在动物体内使用安全,可回收期限可达60天。
简介: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患者自体血液回收中输注不同晶体溶液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106例失血性休克急诊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将106例患者分为醋酸组和乳酸组,奇数入醋酸组,偶数入乳酸组,每组53例,在自体血液回收时醋酸组应用醋酸林格氏液,对照组应用乳酸林格氏液。监测所有患者术前、自体血回输后2、24h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CFT),以及静脉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浓度(HGB)。观察2组患者术前失血量、术后回收血量及术中输血反应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h血乳酸水平、血小板计数(PLT)及肝功能(GTP)情况。结果:①106例急诊手术患者术中自体血均经血液回收机回收,回输后MAP比术前明显增高,HR比术前明显降低,CFT比术前明显缩短,而RBC、HGB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②2组患者术前失血量、术后回收血量及术中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血乳酸水平、PLT及G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醋酸组血乳酸水平、GPT术后24h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乳酸组术后24h比术前明显升高(P〈0.01);醋酸组术后24h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1),与乳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体血回收中应用醋酸林格氏液可改善血液质量,防止血乳酸水平明显升高,同时对血小板和GTP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简介:目的通过建立体外模型,评估新型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的滤过效果及稳定性。方法在体外建立下腔静脉模型,在不同管径、不同大小栓子及不同位置上分别评价滤器的稳定性及对栓子的捕获能力,并与Recovery可回收滤器进行对比。用牛血管重复实验,观察新型滤器滤过效果及稳定性。结果在体外下腔静脉模型中,新型可回收滤器对直径为2、3、5mm的栓子滤过率分别为91.50%、96.50%和99.50%,管径为21、28mm时滤过率为别为98.00%、93.67%,水平及垂直条件下栓子滤过率为94.33%、97.33%,总体滤过率为95.83%。Recovery可回收滤器在以上条件下的滤过率分别为81.00%,91.00%,95.00%;92.33%,85.67%及87.67%,90.33%,总体滤过率为89.00%。用牛血管取代硅胶管后,新型滤器在不同条件下的滤过率分别为88.50%,94.00%,98.00%;94.67%,92.33%及91.33%,95.67%,总体滤过率为93.50%。在实验过程中,两种滤器均未发现明显移位及偏斜现象。结论新型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滤过效果及稳定性可靠,体外实验滤过效果优于Recovery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