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能与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血流现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外膜主要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病例150例,其中绝经后女性42例。把冠脉血流仅为TIMI2级或以下的患者定义为SCF,将绝经后女性患者分为绝经后女性慢血流组(n=18),绝经后女性对照组(n=24)。结果绝经后女性SCF组与绝经后女性对照组相比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者所占比例,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HDL-C、LDL-C、血尿酸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绝经后女性SCF组的白细胞计数(6.220±1.800×109/L比5.203±1.490×109/L,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6.680±1.701×109/L比3.765±1.583×109/L,P<0.05)、均高于对照组。Logistic分析表明,LVMI(OR1.028,95%CI1.002~1.055,P=0.037)、白细胞计数(OR1.501,95%CI0.011~2.229,P=0.044)。结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可能参与了绝经女性SCF的发生发展。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能是绝经女性SCF患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慢血流 绝经后女性 白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计数
  • 简介:CREST试验(theCarotidRevascularizationEndarterectomyversusStentingTrial)等研究证实,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arterystenting,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斑块脱落、缺血性卒中的发生仍是CAS中的主要并发症。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 慢血流 综述
  • 简介: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的主要原因之一。SAH一旦发生,未经治疗的致死率接近50%,治疗后的致残率高达60%,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当前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动脉瘤夹闭手术、载瘤动脉闭塞术等。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新型血流导向装置 Pipeline支架 护理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血流现象作为一种内皮功能不全引起的微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随着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其临床诊断被逐渐重视。本文对冠状动脉血流现象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综述,为临床的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冠状动脉慢血流 临床诊断 发病机制 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血流(slowcoronaryflow,SCF)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帧计数(TIMIframecount,TFC)法作为测定SCF的指标,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SCF组107例,正常对照组107例,均排除既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及其他类型心脏病。入院时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测量并记录糖代谢、脂代谢等实验室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CF组糖尿病史、吸烟史、酗酒史、脂代谢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7例SCF患者中,最常见的受累血管为3支血管同时存在SCF,其中右冠状动脉(RCA)为最常见的受累血管。结论吸烟及酗酒患者更易发生SCF,SCF患者存在糖代谢和脂代谢异常。

  • 标签: 冠状动脉慢血流 临床特点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试验组和治疗组患者的治疗分析,探究丁苯酚对于实验性动脉栓形成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患者按照双肾双夹法建立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模型(RHRSP)。随机将100例大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50例、对照组46例,另外选取4例作为假手术组进行观察。试验组采用丁苯酚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生理氯化钠溶液进行治疗。对于治疗组MCAO的患者闭塞从d1开始进行丁苯酚给药治疗9d。每天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并采用评分制进行打分。对d10处患者进行大脑检测,经过TTC进行常规的病理检查,观察治疗后患者脑部血栓梗死灶发生的微血管变化。结果通过对患者大脑取样进行观察后发现,治疗组(1-5d)患者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如d3组患者得分(18.62±0.25)分,而对照组得分(15.25±0.26)分,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梗死面积为(6.85±2.21)mm2,而对照组为(9.12±1.95)mm2。治疗组血栓局部出现变小趋势,而梗死灶周围的微血管均出现明显的增生现象,梗死灶内的出血发生率减小,效果均好于对照组。结论丁苯酚对于实验性动脉栓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以对病灶部位的梗死面积进行减小,有利与脑神经的恢复。

  • 标签: 丁苯酚治疗 动脉血栓 脑梗死 治疗分析
  • 简介:临床上急性血栓性肺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右心功能障碍和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有着很高的病死率,其目前主要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层。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急性血栓性肺动脉栓塞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高血压。全球每年确诊的病例数约数百万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胸痛和呼吸困难,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发生部位可以单一也可以是多个部位,临床上误诊及漏诊率极高。

  • 标签: 肺栓塞 心室功能障碍 血流动力学 抗凝药 肌钙蛋白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肺动脉高压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并进一步探讨医学应对方式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住院治疗的68例肺动脉高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edicalCopingModelsQuestionnaire,MCMQ)、健康调查简表(theMOSitemshortfromhealthsurvey,SF-36)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肺动脉高压患者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面对应对与精神健康呈正相关,回避应对与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呈正相关,屈服应对与生理机能、总体健康、精力、精神健康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肺动脉高压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有性别、是否合并右心衰竭、是否坚持氧疗、回避应对及屈服应对。结论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容乐观,医护人员应当鼓励患者采取更加积极乐观的应对方式来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生活质量 医学应对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原肺动脉高压Wistar大鼠返回平原后肺、骨髓微血管密度的变化规律;通过低压低氧、脱高原的变换规律研究,寻找重返平原后肺、骨髓MVD改变是否具有可逆性。方法实验组Wistar雄性大鼠置于模拟海拔5000m低压舱处理30天后重返平原,分别选低压低氧10d、20d、30d、重返平原10d、20d、30d、90d为时间点,每时间点随机抽取14只大鼠进行右肺中叶、左侧股骨组织取材,经固定、包埋、切片、染色,测定肺、骨髓MVD。对照组在平原喂养按照上述方法处置。结果随着低压低氧时间不断增加,大鼠骨髓、肺MVD显著增加,骨髓MVD30天时达最高值,肺MVD在低压低氧10天、30天呈双峰分布,重返平原10天后肺和骨髓MVD显著减少,与低压低氧30天组比较有差异;此后持续缓慢降低,30天时接近平原对照组水平;骨髓、肺MVD之间呈正相关(γ=0.559P=0.01)结论随着低压低氧环境持续骨髓、肺MVD逐渐增长,两者具有同步性,脱高原环境后10天左右快速降至正常水平,脱高原适应后骨髓、肺MVD具有可逆性。

  • 标签: 重返平原 肺MVD 骨髓MVD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清ET-1、VEGF、eNOS表达,探讨先心病肺动脉高压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患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经心脏彩超评估PASP,据PASP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n=12)、轻度PAH组(n=12)、中度PAH组(n=12)、重度PAH组(n=12)。应用ELISA法进行血清ET-1、VEGF、eNOS检测,统计、分析血清ET-1、VEGF、eNOS与肺动脉压改变关系。结果各组血清ET-1、VEGF、eNOS比较,轻度、中度、重度PAH组各指标均呈逐渐增高,中度、重度PAH组各指标较正常组均增高,血清VEGF轻度PAH组较正常组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度、重度PAH组RA、RV较正常组和轻度PAH组增大。结论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随着PASP增高,血清ET-1、VEGF、eNOS表达增加,且与PASP存在正相关;ET-1、VEGF、eNOS参与PAH的形成,三者可能存在相互促进作用。

  • 标签: 先心病 肺动脉高压 ET-1 VEGF eNOS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脏疾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的呼吸道护理经验。方法对38例心脏疾病伴肺高压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术后合理应用呼吸机,保持有效供氧,加强肺高压监护和呼吸道护理。结果32例患者术后肺动脉压力控制理想,治愈出院。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肺部感染。结论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保证有效供氧,可以降低心脏疾病伴肺动脉高压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心脏疾病 肺动脉高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治疗后肺压的变化。方法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对145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ASD进行随访。其中男性44例。女性101例,年龄2~81岁,比较手术前后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右心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结果145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房间隔缺损患者未见残余分流134例,其中1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术后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右心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肺动脉收缩压均有明显改变,肺动脉高压降至中度19例占总人数(13.10%),轻度16例占(11.03%),正常110例占(75.86%)。结论对于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与房间隔缺损的大小、发现年龄有着密切的关联,超声心动图贯穿了介入封堵的全过程,为封堵治疗的成功及预后随访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肺动脉高压 房间隔缺损(ASD) 封堵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因腹主动脉栓形成不是常见病,发病急进展快,正确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是诊疗本病的正确方法,为降低本病的误诊率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用回顾性方法对2001至2015年间收治腹主动脉栓形成7例患者的误诊原因分析讨论本病临床表现均急性起病。急诊误诊率较高,确诊检查包括腹部血管彩超,腹部增强CT,必要时可行腹部CTA检查结果认真完整的体格检查,正确有效的辅助检查,综合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是降低误诊率的正确之举。

  • 标签: 腹主动脉 血栓形成 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