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4年秋,青州博物馆的庄明军约我与尚林将青州周边的几个县市博物馆所藏的佛像都考察一过,所获颇多,没想到此行还促成了佛首失而复得的事。

  • 标签: 张郭造像 头部 博物馆 青州 佛像 县市
  • 简介:1961年6月27日,河北省平泉县商业局供销燃料库收购到一件北魏太和十三年刻铭铜造像,现藏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本文介绍了此造像的形制,并对其铭文做了分析和探讨。

  • 标签: 河北平泉 北魏 铜造像
  • 简介:间架在练习《始平公造像记》基本笔画的同时,还要加强间架结构的临习,只有熟练掌握此帖的间架结构,才能体会其风格神韵,结体之匠心独具。

  • 标签: 临习要点 公造像 始平
  • 简介:2002年12月27日,《天竺之魂——印度古代青铜雕像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这是我国首次引入印度古国青铜雕像展,也是第一次引入印度佛教造像文物展,此次展出将是新世纪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件盛事。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印度共和国旅游文化部部长贾格默罕分别发来贺词,

  • 标签: 印度 古代 青铜造像 展览活动 西安市 博物馆
  • 简介:佛教造像艺术反映着各个时期的历史、政治、文化诸多社会现象。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均把视点投到我国北方佛教石窟上,而忽略了对南方佛像的研究。且大多认为佛教初入中国时,受到了儒道的合力抵制。近年来大量三世纪前后的佛教造像在南方被发掘,这些明显带有仙佛混杂现象的佛像向我们揭示了:佛像初传中国,神仙方术对佛教的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佛教正是

  • 标签: 佛教造像 佛教石窟 堆塑罐 魂瓶 造像艺术 羽人
  • 简介:文殊菩萨作为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菩萨之一,在石窟造像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特别是北朝和隋唐两个时期变化很大。通过对北朝至隋唐的石窟造像中文殊菩萨式样变化的梳理,概括文殊菩萨形象的不同式样及其产生和演变过程。

  • 标签: 文殊形象 石窟 造像
  • 简介:一九八六年《江苏画刊》和四川美术学院学报《当代美术家》登载了一种神奇的民间艺术——砂陶造像及面具,据称出自云南某个人迹罕至的地区。这批艺术作品以其罕见的想象力和古朴率真手法凝聚成一种神秘莫测的形象,引起了美术界人士的震惊和关

  • 标签: 江苏画刊 一九 四川美术学院 李恩贤 史前文化 南行
  • 简介:“牙雕骑象菩萨造像”是6至8世纪由中亚、西域人制造的,融合有汉民族文化风格的佛传造像作品。其丰富的内容,独到的形式,为研究佛教东渐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 标签: 佛传 舍利塔 中亚 西域 壶门 榆林窟
  • 简介:中国的佛教思想在五世纪中叶南北严生了较大差异,其造像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四川历年来发现了不少南朝佛教造像,这些造像不仅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已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本文仅就其中相关的两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期能抛砖引玉。

  • 标签: 四川 南朝 佛教造像 佛教思想
  • 简介:本文以敦煌中唐时期的涅槃像与涅槃经变为主,探讨其中涉及的思想内涵,并重点讨论莫高窟第44窟与第158窟。第44为中心柱窟,对延续北朝中心柱窟的涅槃思想有其意义;第158为涅槃窟,在涅槃的主题思想下,统合显密,并以十方三世净土来诠释主尊涅槊佛之清净法身体性。中唐石窟造像的涅槃主题仍以法身为核心,法身实相本就清净,但早期义学以中观为主导,故强调其不生不灭,唐代唯识思想兴盛,相对于染依而强调其清净本性。法身之清净体性与实相不悖,而更能彰显涅槃常乐我净之最高境界!

  • 标签: 中唐 敦煌 涅槃 44窟 158窟
  • 简介:我国佛教石窟因为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石窟等大规模的石窟群为人们耳熟能详,而道教石窟则因为规模较小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源于本土宗教的道教石窟具有着不可忽视的艺术成就。闻名天下的四川大足石窟群中,道教造像就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 标签: 大足石窟 石窟道教 艺术特色
  • 简介:泥娃娃在宋辽金时代流行,时尚的趣味、文化的引导、社会消费的促进,共同营造了彼时繁盛的童子造像的面貌,由于各民族在材质、生活习俗偏好与文化认同上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造型景观。这两组宋代泥塑童戏,是1980年在镇江原五条街小学地下考古工作中发现的,目前在镇江博物馆展陈。这组泥塑由5个小泥孩儿组成,高10厘米,

  • 标签: 泥孩儿 辽金 镇江博物馆 考古工作 婴戏图 博物馆藏
  • 简介:在世界佛教艺术史上,恐怕没有哪几个民族像我们中华民族一样,几千年以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自己的神圣信仰和人生理想都融刻在这里的每一座山崖,每一块巨石和和每一块青铜石器上。无论我们用什么办法都无法确切地统计,那些雕刻和供奉在山上、湖旁、路边、村落中、寺院内的佛像究竟有多少。面对着祖国山河大地中难以计数的大大小小的佛教造像,我们更多地是惊叹,我们想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伟大力量感召着,那些留下或者没有留下姓名的无数的艺术家,这样千百年来默默无闻地,拿着刻刀,一凿一锤地雕刻着他们心目中崇拜的佛菩萨的美好形象,从古至今,从未间断,以致形成了我们祖国大地最独特的人文景观,古朴雄浑、庄严优美的佛教造像艺术。

  • 标签: 佛教造像 雕塑 神韵 技艺
  • 简介:2010年3月27日。山丹县水务局工程队举报。在新修霍城镇刘庄村东湾水库时.于驼铃山坡下的河道中挖出一件青铜造像,似人非人,似兽非兽,被当地群众带走。文物局接到举报.及时派工作人员到现场实地勘察,并收回了此件文物。

  • 标签: 青铜造像 刘庄村 城镇 出土 工作人员 文物局
  • 简介:摘要:紫竹观音位于四川省安岳县,是安岳石刻摩崖造像的代表之一。本文主要研究安岳石刻紫竹观音的艺术特点,从造像、装饰、色彩、雕刻工艺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并结合佛教中国化、本土化和观音女性化、民俗化等背景特点进行分析。

  • 标签: 安岳石刻 紫竹观音 佛教造像 艺术特征
  • 简介:摘要:在深入探讨基于传统造像的继承与创新研究时,我们不仅要回顾历史,更要展望未来。传统造像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造像艺术要如何既保持其独特性和历史价值,又能与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相结合,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 标签: 传统造像 继承 创新 历史底蕴 当代审美
  • 简介:1964年1月,唐县寺城涧村出土了六朝以来石刻造像一批,计15件。这批石刻造像的特点是形体小,保存完好,一部造像的底座上刻有纪年铭款。1965年2月,在该处的不同坑位又出土了一批石刻造像,计12件,除了少量造像有铭款外,一般形体大,保存不佳。两批石刻造像计27件。原河北省文物工作队,根据这一发现线索,即派员对石像的出土地点,先后进行了两次调查。确认造像出土地点系一古代寺院遗址,造像是由于某种原因,在当时寺院附近做有意识的埋藏。

  • 标签: 石刻造像 县寺 出土地点 文物工作队 曲阳汉白玉石雕 博山炉
  • 简介:日本唐招提寺内的干漆夹苎鉴真坐像,由鉴真弟子思托所制作。它造型优美、线条柔和,干漆夹苎技艺炉火纯青,被誉为"唐招提之冠"。一干漆夹苎造像,又称"夹纻造像",是用漆涂裹苎麻布的方法制作神像。中国自古即有以漆布或筥(竹器)造冠之法,不过将此技术用于造像的开始年代已不可考。

  • 标签: 干漆 苎麻布 夹纻 思托 佛菩萨 佛教传入
  • 简介:中国是佛教弘化的泱泱大国,其中佛教造像作为佛教传播和教化的载体,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造型,具有其他艺术品不可比拟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 标签: 佛教造像 艺术品 传真 历史文化价值 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