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搔刮塌陷试验对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我们对65例肌电图检查符合CTS的患者进行搔刮实验,其中有56例肢体出现搔刮试验阳性。我们对这56例再次进行肌电图检测,比较搔刮塌陷试验前后的肌电图变化。结果受试患者正中神经指1-腕、指3-腕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指1-腕、指3-腕神经感觉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ve potential,SNAP);远端运动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在搔刮塌陷试验前后经SPSS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搔刮塌陷试验对部分CTS患者的临床表现有一定影响,但对CTS的神经电生理结果没有起到明显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东省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的实践现状,为推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的应用、开展系统化的培训以及制定标准化的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操作流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7—8月山东省258家医院的1 034名PICC专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山东省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的实践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山东省PICC专科护士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实践的现状。共计回收问卷1 034份,有效问卷903份,回收有效率为87.33%。结果903名PICC置管护士中,有835名(92.47%)的护士了解过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368名(40.75%)参加过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的培训,只有363名(40.20%)应用过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在363名应用过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的护士中,93.66%(340/363)在穿刺术前评估了患者体表心电图,49.31%(179/363)认为最高尖P波为PICC送管至P波出现负向后退管至负向波刚消失,91.18%(331/363)认为应用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后必须拍摄胸片进行导管尖端定位。结论目前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的培训及推广应用有待加强,亟需制定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统一规范化操作流程,以提高此应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索10kV电缆终端头爬电的常见原因以及在技术层面和管理管理层面的有效管控措施。方法:本文收集某城区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的10kV电缆终端头爬电数据,将10kV电缆终端头爬电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所有爬电电缆终端头均采用针对性综合管控措施进行处理,包括运维策略的调整、检测手段的改进、施工过程的监督和加强品控,此后每年两次对其运行状态进行定期检测以评估管控效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发生爬电的电缆终端头75个,导致爬电最主要原因为运行年限长(32/75,43%),其他原因包括制造工艺不良(24/75,32%)、产品质量不佳(13/75,17%)及防水密封不好(6/75,8%)。针对这些因素从技术上和管理上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并进行为期一年±三个月的跟踪,截至2020年9月所有爬电电缆终端头均呈现良好的运行状态,未再次发生爬电。结论:10kV电缆终端头爬电最常见的原因为运行年限长,其次才是制作工艺不良。该地区采用针对性的综合管控手段效果好,可推广至其他地区,在源头上和运行过程中减少电缆终端头的爬电,从而保障供电可靠性。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术中低高频交替电刺激对肘管综合征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168例(181侧)肘管综合征保守治疗无效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A~D 4组,每组42例。A组为对照组,B组为低频(3 Hz)电刺激组,C组为高频(15 Hz)电刺激组,D组为低高频交替(3 Hz/15 Hz)电刺激组。术后1 d、3个月、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Lovett肌力分级、顾玉东肘管综合征的功能评分、肘段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等指标,并与术前比较。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0,P>0.05);术后1 d各组分并指肌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2,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低高频交替电刺激组优于其他3组(t=7.200,P<0.05)。在术后1 d时顾玉东肘管综合征的功能评分4组的优良率(23.81%、28.57%、26.19%、2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6,P>0.05);在术后3个月时,低高频交替电刺激组的优良率(73.81%)显著高于低频电刺激组(61.90%)及高频电刺激组(50.00%),3组均高于对照组(42.86%)(t=7.285,P<0.05);低高频交替电刺激组患者MCV(62.88±11.87)均明显优于其他3组(48.57±9.39、53.68±9.69、51.20±1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94、7.200、6.350,P<0.05),且在术后3个月就已经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改变较前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0,P>0.05)。结论术中低高频交替电刺激较单一低频或高频电刺激具有一定优势,可有效改善肘管综合征患者手术松解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超声引导心腔内电图定位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流程,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方法于2021年5—7月,通过文献回顾、专家议会形成超声引导心腔内电图定位隧道式PICC置管流程初稿。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全国8个省/直辖市的18名专家进行德尔菲专家函询,征询专家意见,然后小组讨论,确定隧道式PICC置管流程终稿。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意见协调程度分别采用问卷有效回收率和提出意见专家比率、专家权威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和变异系数表示。结果共开展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0.00%、100.00%,提出修改意见专家比率分别为83.33%、5.56%;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0;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112~0.170(P<0.05),变异系数为0~0.122;第2轮各级操作步骤的重要性评分均数为4.64~5.00分。最终构建的超声引导心腔内电图定位隧道式PICC置管流程包括4个一级操作步骤、19个二级操作步骤和39个三级操作步骤。结论超声引导心腔内电图定位隧道式PICC置管流程具有可靠性,质量水平较高,对临床置管操作规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电生理检测在糖尿病合并腕管综合征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与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6月—2015年2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腕管综合征患者共计4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为观察组,将同期确诊为周围神经病变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患者感觉传导指标、运动传导指标检出情况进行对比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腕部正中感觉动作电位检出值与对照组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腕部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远端运动潜伏期以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指标检出值与对照组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生理检测是诊断糖尿病合并腕管综合征的有效技术,腕部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的减慢是糖尿病合并腕管综合征患者最主要的电生理改变,需要引起临床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