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佛教与道教的长期论争过程中,道教思想学说的展开深受佛学左右,两家讨论的课题(由本体论而心性论)程序上大体一致,时间先后则道教晚于佛教。本文通过对显庆、龙朔年间佛道论争的分析讨论,认为唐代初年的佛学以南北朝和隋代佛学为基础,在学术理论体系、概念范畴辨析、思维方式展开等领域,都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表明佛教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播后,已经进入思想上的成熟时期;尤其在中观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佛教本体论(本质论)的形上学哲学思辨远高于儒、道两家。佛道之争中道教方面的屡战屡败,说明佛教在学说思想和思维方式上的独特成就。这意味着,不仅道教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儒家也同样需要反思自己;一味以排斥外部思想、不同观念为能事的思维习惯,无助于自身的理论发展。
简介:隋唐时期,道教继续延续了在佛道论争之中建构自身心性思想的历程。特别是唐初佛道论争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日后道教心性论的形成与成熟起了推动作用。两次佛道争论高潮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对于唐初佛道论争所涉及的心性思想方面的内容作了分析,认为二教对于“道”与“道体”范畴的不同理解以及对于“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等本体论、本源论命题的不同看法,不能不说与佛教思想的激发及其佛道争论的刺激有重要的关联。特别是佛教心性论只是道教思想家进行思想创造的“前理解”与诠释背景,他们的诠释对象仍然只能是道教及其道家思想传统,因此,道教心性论思想的若干命题即便是与佛教的相关部分非常相似,但其基本精神仍然是道教的。换言之,佛教心性论影响道教心性论的最大者其实是哲学方法,而非简单的名词与命题的移植或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