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地方政府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一种评价,不同社会群体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评价。本文基于失地农民、网民、公众的不同视角,构建了地方政府的三类形象分层和两路传播机理(人际传播:实体形象→公众形象;网络传播:实体形象→虚拟形象→公众形象),然后通过内容分析法,实证分析了影响地方政府形象差异的五个假设。研究表明:(1)失地农民、网民和公众三个群体在利益补偿方面对地方政府形象的认知差异性较大,但在权益维护方面认同程度较高;(2)人际传播中,失地农民与公众对利益补偿的满意程度一致性认同较高,进而在利益补偿维度地方政府形象较好,在权益维护维度较差。在网络传播中,失地农民与网民对权益维护满意程度一致性认同较高,进而在权益维护维度地方政府形象较好,而在利益补偿维度较差。遵循现代治理重在修复较大差异的原则,本文针对人际传播机理中的信息扭曲问题,提出了构建"沟通—协商—反馈"机制的建议;针对网络传播机理中的信息扭曲问题,提出了"地方政府-农民-社会"多元参与的建议。
简介:污名化是社会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单向度“贴标签式命名”的权力关系,虚拟社会完全颠覆了传统污名现象中的二元权力结构,原本被固化的污名关系得以重新建构,污名化的对象指向由此产生了根本性逆反。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污名化成为虚拟空间社会互动中的常态化现象,呈现出污名对象日渐增多、污名内容日渐延伸、污名动机日渐复杂、污名方式日渐多样、污名风险日渐扩大的泛污名化趋势。究其成因,公众污名、自我污名、媒介污名是虚拟社会泛污名化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内在基源和技术来源。这种现象激化了阶层对立与群体冲突,衍生出了多种社会风险,需要对其进行深度解读并在虚拟社会管理中予以审慎对待。
简介:城乡迁移研究中的“性别盲视”和性别研究中的“男性盲视”,掩盖了农民工群体日常而多元的呈现,也阻碍了迁移背后复杂的社会结构因素及其深层机制的挖掘。杜平的新著《男工·女工:当代中国农民工的性别、家庭与迁移》(2017)在对珠三角某港资工厂进行参与观察和深访的基础上,引入康奈尔的社会性别结构分析框架和男性气质学说,将社会性别作为探寻城乡迁移的内在逻辑和机制的切入点,但又不仅仅阈于性别化本身的探讨,而是通过对性别结构与城乡、阶级等其他多重社会结构之间的交织互动以及自身主体身份的认同和重构的考察,展示了女性主义者备加推崇却不无争议的交叉性分析的研究范例。
简介:本文以新生代农民工为目标对象,基于对“SZ人在北京”QQ群组的虚拟民族志研究发现:(1)新生代农民工在最初交往中具有地缘情感型信任的冲动,但这种基于地缘的情感型信任在经历经济利益受损、交往质量不高或在群组内感受不到同乡间的情谊后而逐渐消退,进而在群组内表现出一种“同乡不信任”。(2)在这种基于地缘的情感型信任消退的同时,基于地缘的认知型信任逐渐生成。同乡信任正在由地缘情感型信任向地缘认知型信任转变。(3)对于那些原本怀着对同乡关系美好想象的人而言,这种转变可能是比较痛苦的,但却又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这种社会流动后的关系重组,对于构建基于地缘的新共同体而言,既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