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M加强型透明敷料(HP)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换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PICC置管患者随即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采用美国3M公司生产的规格为10×12cm的(5936HP)加强型透明敷料换药,对照组采用美国3M公司生产的规格为10×12cm(1626W)普通透明敷料换药。结果对照组发生皮肤过敏,如潮红,瘙痒,湿疹样小水疱甚至破裂,过敏发生率42%,试验组过敏发生率14%,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3M加强型透明敷料透气性好,易固定,可以减少皮肤不适的反应,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护理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养阴清热方剂联合G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阴虚内热证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98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9例,对照组给予GP方案化疗,治疗组联合养阴清热中药方剂治疗,记录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免疫学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卡氏评分高于对照组,化疗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对阴虚内热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中药养阴清热方剂联合GP方案疗效可靠,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学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降低化疗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注射7d人参皂苷Rh3后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梗死面积以及心肌细胞凋亡的特点。方法:48只清洁级SD大鼠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两周后随即分为假手术组(标记为空白组)、缺血再灌注组(标记为模型组)以及人参皂苷Rh3治疗组(标记为治疗组);正常组大鼠予左冠脉前降支下穿线,但对血管不进行包扎,模型组和治疗组(造模前给予连续7d,每天1次4mg/kg注射干预)大鼠给予左冠脉前降支下穿线且包扎血管30min再灌注120min;之后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学改变,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RT-PCR以及WesternBloting检测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病理学检查发现,空白组大鼠没有任何心肌细胞损伤,模型组心肌损伤程度较重,治疗组相较于模型组明显较轻;TUNEL可见,空白组几乎没有任何绿色荧光,模型组有明显的凋亡相关分泌,治疗组相较于模型组,其凋亡分泌明显较少;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SOD明显下降(P〈0.05),MDA、CK和LDH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相较于模型组SOD则明显升高(P〈0.05),MDA、CK和LDH则明显下降(P〈0.05);此外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Bcl-2和Bax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相较于模型组,Bcl-2蛋白和mRNA明显较高(P〈0.05),Bax表达明显较低(P〈0.05)。结论:人参皂苷Rh3预处理,可以明显的减轻大鼠心肌再灌注损伤,这可能与其可以调节Bcl-2和Bax表达有关。
简介:目的:探讨宁泌泰胶囊对炎症相关STAT3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稳定转染STAT1和STAT3-luciferase报告基因质粒的HepG2细胞,待细胞生长至对数生长期后将细胞悬液接种到细胞培养板中,分别检测不同浓度宁泌泰溶液对IL-6激活的STAT3信号通路,以及γ-干扰素(IFN-γ)激活的STAT1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同时,检测宁泌泰主要单体成分小檗碱和槲皮素,以及小檗碱和槲皮素联用对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宁泌泰溶液10.0mg/ml、5.0mg/ml和1.0mg/ml对STAT3信号通路抑制率分别为98.07%、84.65%和12.57%,IC50为5.865mg/ml;小檗碱100μmol/L、120μmol/L对STAT3信号通路抑制率分别为48.73%、66.31%,槲皮素20μmol/L、100μmol/L对STAT3信号通路均无抑制作用,小檗碱和槲皮素联用(100μmol/L+20μmol/L,120μmol/L+100μmol/L)对STAT3信号通路的抑制率分别为53.99%、91.54%。而宁泌泰溶液对STAT1信号通路无显著抑制作用。结论:宁泌泰胶囊选择性抑制了STAT3信号通路,小檗碱可能为其有效成分之一,且小檗碱和槲皮素具有协同作用,这可能是宁泌泰胶囊抗炎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血液内科患者,应用 3H护理模式对其心理状况、自我效能、应对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究。方法:抽选我院血液内科在 2016-2018年接诊的 84例患者,分两组对其进行常规护理以及 3H模式护理,护理时间持续三个月,各组人数均为 42,分别为常规护理组和 3H护理组,在研究中,需要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自我效能评分以及应对方式评分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焦虑、抑郁、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的评分的差距并不明显,在进行护理干预之后,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出现了下降,但是 3H护理组评分的下降幅度更大;自我效能评分和积极应对方式评分都出现了上升,消极应对方式评分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是 3H护理组的上升和下降幅度更大。结论:对血液内科患者采用 3H护理模式来展开护理工作,可以有效缓解期焦虑、抑郁等对治疗非常不利的情绪,使患者的自我效能得到提高,让他们可以以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来面对疾病,对预后恢复是非常有利的,应该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简介:目的观察电针“内关”对实验性心肌痛大鼠心肌和下丘脑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对照组(C组)、心肌痛组(M组)、电针组(E组),每组7只.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及体重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方法观测心肌组织的变化;免疫印迹法(Westblotting)分别检测大鼠心肌和下丘脑P2X3受体及β-肌动蛋白(β-actin)蛋白表达,比较各组P2X3受体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C组的体重增长较少,与N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M组、E组的体重增长较N组和C组显著降低(均P<0.01);E组的体重增加比M组的明显升高(P<0.01).M组、E组的行为学表现较N组和C组显著增加(均P<0.01);与M组相比,E组的行为学表现都明显下降(P<0.01).N组和C组的心肌细胞排列致密;M组可见严重的心肌细胞萎缩以及代偿性肥大和大面积的结缔组织增生现象;E组可见轻微的细胞肥大和结缔组织增生.M组心肌P2x3受体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N组、C组(均P<0.01);E组心肌P2X3受体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M组(P<0.01),M组下丘脑P2X3受体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N组、C组(均P<0.01);E组下丘脑P2X3受体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M组(P<0.01).结论电针“内关”可能对P2X3受体介导的心肌痛信息产生影响,这可能是电针“内关”镇痛的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行阿托伐他汀联合维生素D3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23年1月~2024年1月间我干休所3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单一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维生素D3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3个月后,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疗效。结果:在用药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以及其他反应身体情况的指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在用药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麻醉优良率为100.00%,显著大于对照组75.00%(P<0.05);观察组在舒张压与收缩压方面的指标数据分别为(61.11±6.12)mmHg和(142.11±10.22)mmHg,比对照组的(65.43±6.23)mmHg和(148.11±10.45)mmHg显著更低(P<0.05);观察组在斑块中心杨氏模量、胫后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血清25羟维生素D几个临床治疗指标方面比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联合阿托伐他汀和维生素D3两种药物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情况,改善各项指标。
简介:目的观察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模型大鼠PI3K的影响。方法56只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46只。空白组给予SPF级动物标准饮食喂养,持续至实验结束。造模组采用以120mg/L的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灌胃,每只5mL/kg,1次/d为主,配合自由饮用0.1%氨水溶液及进食含0.03%雷尼替丁的颗粒状饲料,三种因素联合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模型。20周末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剩余的3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维酶素组、益气化瘀解毒法组各12只,均给予SPF级动物标准饮食喂养。模型组予生理盐水3mL/kg灌胃,1次/d;维酶素组予维酶素悬浊液2mL/kg(即维酶素0.3g/kg)灌胃,1次/d;益气化瘀解毒法组予中药制备药液3mL/kg(含生药9g/kg)灌胃,1次/d。持续治疗12周后即实验第32周末处死全部大鼠。选用westernblot法对各组大鼠PI3Kp85、pPI3Kp85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各组PI3Kp85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PI3Kp85蛋白表达比较,模型组表达最高,其次是维酶素组,益气化瘀解毒法组较前2组蛋白表达降低,空白组表达最少;各组灰度值比较,模型组和西药组均较空白组显著增高,模型组和西药组均较中药组显著增高,且模型组较西药组显著增高,P值均为0.000,中药组和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65。结论益气化瘀解毒法可显著抑制p-PI3K蛋白的高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异型增生(Dys)、逆转胃癌前病变(PLGC)、防治胃癌的有效作用机制之一。
简介:甲状腺乳头状癌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是分化较好的恶性肿瘤。占原发性甲状腺恶性肿瘤的55%~65%,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40岁以下多见,男女的比例为1:(2~4)。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度较低,5年生存率为73%~93%;10年生存率为60%~83%;有的病程可长达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