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总结临床诊断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2年9月间收治的58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并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资料,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给予患儿对症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本组58例患儿中早搏42例次,室性早搏32例次,房性早搏14例次,ST-T改变23例次,心房、心室扩大35例,心肌收缩功能下降28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49例,血清肌钙蛋白增高27例。经对症综合治疗后,显效49例(84.5%),有效5例(8.6%),无效5例(8.6%),治疗总有效率为91.4%。结论对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并心律失常患儿应结合多种辅助检查方法,以便及时确诊,并给予实施有效的综合治疗,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合丹参饮加味治疗青少年病毒性心肌炎并发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中药四君子汤合丹参饮加桂枝、三七参治疗青少年病毒性心肌炎并发窦性心动过缓患者36例,水煎服,每日一剂,四周一疗程,一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愈30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4%。结论四君子汤合丹参饮加味治疗青少年病毒性心肌炎并发窦性心动过缓疗效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4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及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血清中HMGB1、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中HMGB1、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患者血清中HMGB1的表达水平与TNF-α和IL-6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HMGB1可能参与了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和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联合心肌钙蛋白Ⅰ(CTnI)检测对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炎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90例符合病毒性脑炎诊断患儿,按有无合并心肌炎情况分为两组,其中病毒性脑炎组50例,合并心肌炎组40例,并选取2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MMP-9和CTnI水平。结果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炎和病毒性脑炎组患儿与对照组MMP-9首次测定分别为423.18±99.26、293.23±75.9、118.89±66.87;三组CTnI首次测定为2.73±1.25、0.76±0.53。与对照组相比,病毒性脑炎组和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炎患儿MMP-9、CTnI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且合并心肌炎者血清MMP-9、CTnI水平亦显著高于病毒性脑炎组(p<0.05)。结论血清MMP-9联合CTnI检测在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在重症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2例重症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A、B两组,各31例。其中B组仅予以常规治疗,A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方案,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天内各监测指标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后1~3日内,患者呼吸频率、心率、白细胞计数及血肌酐水平等监测指标均较之前明显降低,其中A组降幅明显大于B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乳酸脱氢酶、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肌酸激酶及心脏肌钙蛋白水平均较之前明显降低,其中A组降幅明显大于B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方案,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胰腺炎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具有可比性的8例急性心肌梗死但未合并急性胰腺炎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状况、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室检查结果中,病例组血淀粉酶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的比较,病例组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比单纯的心肌梗死患者病情更加凶险,病死率更高,两者的临床表现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临床上应特别警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归纳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月期间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39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随机进行分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治疗手段,标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溶栓治疗手段,标为观察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状况。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率为90.48%,且临床症状缓解时间(1.637±0.381)小时;对照组的患者病情好转率为66.67%,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15.429±5.158)小时。观察组的总体治疗状况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尽早进行诊断,并实施有效的溶栓治疗,可尽快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总体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运用综合护理所起到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院在2013年3月—2016年接受治疗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把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有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则采用综合性的护理方式,两组实验对象都使用了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在治疗之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统计指标有血管再通率与并发症数据,对两组数据的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在血管再通率方面对照组患者的数据是63.33%,有38例,采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的两个小时之内试验组的血管再通率达到了81.67%,数量是49例。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满足P<0.05的条件。同时在并发症的统计上试验组的发生例数也得到了明显地降低,满足P<0.05。结论把综合性护理运用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血管再通率的提升以及尿激酶溶栓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产期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效果。方法总结分析10例围产期心肌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心脏彩超和治疗方法。结果围产期心肌病临床表现以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为主,治疗以纠正心力衰竭为主,在控制心力衰竭症状的同时,侧重神经体液调节,改善心肌重构,使扩大的心脏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提高对围产期心肌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西药左氧氟沙星结合盆腔炎治疗仪的疗法在盆腔炎治疗中所起到的治疗效果。方法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接受我院治疗的盆腔炎患者中随机选择92例,46例作为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46例作为实验组在与前者相同西药使用方案的基础上加以盆腔炎治疗仪进行联合治疗。记录并比较术术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在30天的治疗后,实验组有95.7%的患者治疗有效,明显高于对照组73.9%的治疗有效率;前者患者对治疗过程的93.5%的满意度也较后者的73.9%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在盆腔炎患者的治疗中,将西药和盆腔炎治疗仪联合应用在盆腔炎治疗效果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治疗的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新式急救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治疗,比较两组急救消耗时间、心电图检查恢复时间、心肌梗死消失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急救消耗时间、心电图检查恢复时间、心肌梗死消失时间、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4.24±1.03)min、(6.21±1.24)min、(10.43±3.86)min、95%,均优于对照组(7.03±3.14)min、(10.25±2.2)min、(13.97±3.86)min、72.5%,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呋塞米、多巴胺、硝酸甘油等药物给予心肌梗死患者新式急救治疗,具有治疗总有效率高、急救消耗时间少、心电图检查恢复快、心肌梗死消失快等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