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糖尿病防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当地卫生院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152例进行研究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各7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全程健康教育干预,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改善情况、护理依从性及糖尿病健康知识知晓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定期监测血糖85.53%、按时用药94.73%、合理饮食97.37%、坚持运动90.79%等依从性及健康知识知晓率93.42%均高于对照组31.58%、53.95%、71.05%、47.37%、68.42%,P<0.05。结论在糖尿病防控中加强健康教育利于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了解详细的糖尿病健康知识,利于自主控制日常行为,稳定改善血糖水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藏汉民族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对学校结核病防控情况。为更好地开展藏汉民族地区学校结核病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对目标学校采取一系列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干预活动后,采用直接和间接评价指标,全面分析结核病防治知识对学校结核病控制工作的干预效果,以及对藏汉民族地区学校结核病防治情况调查。结果结核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干预前为42.62%,干预后为93.56%,藏、汉干预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藏汉干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结核病相关行为正确率干预后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学校中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对提高新入大学生结核病相关知识的效果极为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定点健康咨询模式在慢性病管理防控中的应用。方法2012年6—12月选择本市某社区慢性病患者(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例)140例,进行社区定点健康咨询,主要包括健康筛查、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干预前后调查患者相关慢性病知识知晓情况,生活方式、饮食行为改变情况,并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对健康咨询模式的满意度。结果健康管理后患者慢性病相关知识掌握度较管理前明显提高,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生活方式及遵医行为较管理前明显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定点健康咨询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社区慢性病患者对疾病认知及相关生活习惯,利于慢性病的控制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阳江市麻疹流行情况,为今后麻疹的防控工作制定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10年麻疹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麻疹发病以暴发疫情和外来人口散发为主;发病季节高峰在3-7月,每隔4-6年流行一次;2005~2010年麻疹发病主要是学龄前儿童和低年级学龄儿童,分别占56.82%和38.10%。造成麻疹暴发和流行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流动、免疫空白人群和未及时复种麻疹疫苗人群的积累。结论阳江市麻疹发病处于低水平,但要实现消除麻疹,还需加强麻疹的初免和复种,提高人群免疫覆盖率,并对特定人群开展麻疹免疫,做好麻疹监测工作,是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与流行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对医院法定报告传染病进行疫情分析并监测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探索综合医院传染病有效的防控管理措施,为传染病病例早发现、早诊治、早报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医院2006年~2012年网络直报的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并对其分析统计。结果该院共报告法定12142例传染病;0例甲类传染病报告、6226例乙类传染病、4243例丙类传染病、1670例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的传染病;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报告的发病数和病种均是逐年上升后,再逐年下降;乙类传染病占网络直报总数的70.68%,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主要有乙肝、梅毒、肺结核、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淋病等,这6种传染病一直排在报告的前6位。结论在医院预防传染病的工作中,不仅要做好传染病疫情的分析,还要适时对医院传染病信息管理工作模式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预防各种传染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疾控中心健康教育在慢性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某区疾控中心管辖的慢性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宣传教育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进行常规宣传,观察组进健康教育宣传,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宣传前后的健康知识掌握率和不良行为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宣传前的健康知识掌握率与对照组相比无较为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宣传后的健康知识掌握率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患者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宣传前的不良行为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无较为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宣传后的不良行为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患者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病防控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可较好的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率,减少患者的不良行为的发生,为较好的预防慢性病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