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间断注药法股神经阻滞行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8月在河南省骨科医院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施行间断注药法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对照组施行连续浸润法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毕、4h、8h、12h、24h、36h各时段静息/运动状态下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耐受最大主/被动屈膝角度,股四头肌肌力;术后镇痛药物追加量;患者整体自我舒适度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各时段静息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运动VAS评分术毕、4h无显著差异(P>0.05);8h、12h、24h、36h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主/被动屈膝角度术毕、4h无显著差异(P>0.05);8h、12h、24h、36h实验组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镇痛药物追加量实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患者自我舒适度评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间断注药法股神经阻滞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患者舒适度高,更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清瘟败毒合剂的解热抗炎抗菌作用。方法采用2,4-二硝基苯酚致大鼠发热法研究清瘟败毒合剂的解热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蛋清致大鼠足肿胀法研究清瘟败毒合剂的抗炎作用。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清瘟败毒合剂对4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清瘟败毒合剂对2,4-二硝基苯酚引起的大鼠体温升高具有良好的解热作用(P<0.05);并能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及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的炎症反应(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对清瘟败毒合剂均敏感。结论清瘟败毒合剂具有解热、抗炎作用,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均具有体外抑菌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硬膜外自控注药应用于孕产妇潜伏期分娩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足月妊娠正常分娩的初产妇670例,根据是否进行分娩镇痛及在产程不同时段开始实施分娩镇痛时机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Q组为潜伏期组,实施镇痛例数为235例;H组为活跃期组,实施镇痛例数为225例;D组为对照组,未采用分娩镇痛,例数为210例。观察并记录镇痛效果、运动阻滞程度、各产程时间、最终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新生儿5分钟内Apgar评分、产后出血及对产妇的不良影响等。结果(1)镇痛效果比较Q组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D组P<0.05,与H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Bromage评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最终分娩方式比较Q组与H组阴道分娩率高于D组,而剖宫产率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阴道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催产素使用率Q组催产素使用率高于D组(P<0.05),但与H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各产程时间比较Q组的潜伏期、活跃期与D组相比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组与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阿氏评分比较三组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5min内阿氏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不良反应发生率胎心异常、低血压、呼吸抑制、产后尿潴留等三组均未见发生。皮肤瘙痒Q组与H组均有3%~5%的发生率,而恶心呕吐Q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H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自控注药应用于孕产妇潜伏期分娩镇痛效果确切,副作用少,可缩短潜伏期和活跃期,对产程影响轻微,阴道分娩成功率高,不增加助产率和剖宫产率,对产妇和新生儿不良影响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只要熟练掌握实施时机,在潜伏期开始分娩镇痛最终使全产程无痛也是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宫颈糜烂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抗宫炎汤联合生肌散宫颈上药治疗的效果。方法针对40例宫颈糜烂患者采用生肌散宫颈上药治疗,并归为对照组,对另外40例患者采用抗宫炎汤联合生肌散宫颈上药治疗,并归为观察组,两组共8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3月到2016年3月间收治。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平均缓解时间为8.35±1.25天,对照组患者症状平均缓解时间为13.36±1.31天,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发现,观察组患者100.0%明显较高(对照组为87.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宫炎汤联合生肌散宫颈上药治疗宫颈糜烂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情况,同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他汀类药与其他药物联用致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致药物不良反应患者50例,运用回顾性分析法归类分析5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用药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结果50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肌肉毒性,占总数的32.0%,临床表现主要为横纹肌溶解症;其次为肝毒性、消化系统不适,分别占总数的22.0%、20.0%,临床表现主要分别为肝脏不适、消化不良;再次为神经系统症状、皮肤不适、呼吸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分别占总数的8.0%、6.0%、4.0%、4.0%;最后为其他,占总数的2.0%,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他汀类药物主要为辛伐他汀,占总数的46.0%;其次为阿托伐他汀,占总数的28.0%;再次为普伐他汀、洛伐他汀,分别占总数的10.0%、8.0%;最后为氟伐他汀,占总数的4.0%。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联合用药主要为抗心肌药物或降压药物,占总数的32.0%,其中主要为卡托普利;其次为贝特类调脂药物、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分别占总数的20.0%、18.0%,其中主要分别为氯贝特、氯吡格雷;再次为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中成药或注射剂,均占总数的8.0%,其中主要分别为克拉霉素、利托那韦、丹参;最后为抗糖尿病药物,占总数的6.0%,其中主要为格列本脲。结论他汀类药与其他药物联用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和盐酸贝那普利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03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采用辛伐他汀与贝那普利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贝那普利治疗。用药10周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两组比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的偶测血压比较,24小时、日间、夜间动态血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2例、对照组9例治疗前血脂异常,治疗后治疗组调脂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压谷/峰比值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和贝那普利联合治疗高血压患者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微,尤适用于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