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128层螺旋CT和轴扫技术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量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7例腹部CT扫描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A组14例,行128层螺旋CT扫描,B组13例,行轴位阶段扫描。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两组扫描的图像质量、噪声水平以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及噪声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X线的辐射剂量明显比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使用128层螺旋CT和轴扫技术所获得的图像均有较高质量,但是轴扫技术的腹部CT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128层螺旋CT扫描,更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128层螺旋CT和轴扫技术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量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7例腹部CT扫描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A组14例,行128层螺旋CT扫描,B组13例,行轴位阶段扫描。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两组扫描的图像质量、噪声水平以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及噪声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X线的辐射剂量明显比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使用128层螺旋CT和轴扫技术所获得的图像均有较高质量,但是轴扫技术的腹部CT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128层螺旋CT扫描,更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高度近视在不同年龄段的具体进展规律及各阶段屈光度和眼轴相关性的发展轨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按年龄将高度近视患者176例(352眼),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为四组1组≤14岁32眼(9.1%);2组15~30岁(包括30岁)96眼(27.3%);3组31~50岁(包括50岁)164眼(46.6%);4组>50岁60眼(17.0%),分别测量四组患者屈光度、眼轴及其各屈光间质成分长度。结果2组比1组近视屈光度加深(-5.94±1.63)D(t=-3.651,P=0.001),眼轴延长(3.25±0.70)mm(t=4.662,P<0.001),而2组与3组、3组与4组的屈光度、眼轴都没有明显差异。各年龄阶段高度近视眼屈光度都主要与眼轴相关(r=0.649)且两者比例较稳定,总体来说眼轴每延长1mm,近视度约增加1.73D。结论高度近视眼在30岁前都处在迅速进展期,30岁以后发展趋于稳定,且高度近视屈光度始终主要与眼轴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对住院网瘾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方法采用数字随机法将2017年1月份-10月份收治的住院网瘾青少年患者78例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积极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开展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分变化情况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统计护理满意度。结果经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较护理前比较有差异,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74%(36/38),较比对照组84.21%(32/38)的满意度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网瘾青少年由于年龄等情况,患者住院接受治疗心理焦虑严重,抵触治疗,对治疗效果等有一定的影响,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有效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大大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38例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网织红细胞监测结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间收治38例化疗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应用测定患者化疗前后的网织红细胞计数、未成熟的网织红细胞计数指标,比较计数结果。结果相比化疗前,化疗后的第3d、第6d,患者的网织红细胞、未成熟网织红细胞均下降,同时在化疗后的第6d患者的网织红细胞以及未成熟的网织红细胞指数均降到最低,化疗后的第14d患者的网织红细胞以及未成熟的网织红细胞指数均有所提升,P<0.05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结论在肿瘤患者化疗的期间,应用网织红细胞的计数资料可作为反映早期的骨髓功能抑制情况的指标。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保存不同时间对网织血小板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抽取 20例健康体检者 EDTA-K2抗凝静脉血 2ml,分别于即时、 4℃冰箱保存一天、两天、三天,共 4次在 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 IPF;另外,随机抽取 20例门诊病人 EDTA-K2抗凝静脉血 2ml,于室温下每隔 2小时检测一次 IPF,观察结果的变化情况。结果: 4℃冰箱保存 24小时后, IPF%、 IPF#均值与当天检测均值差异有显著性( P=0.003,0.006)。室温保存标本在 4小时之内结果稳定。结论: EDTA-K2抗凝全血在室温下 4小时之内对网织血小板的检测稳定; 4℃冰箱保存一天后不适于网织血小板的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延续性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及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左室射血分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临床治疗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分别有4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SDS评分、SAS评分分别为(42.13±3.09)分、(40.35±3.12)分,与对照组患者的(47.97±5.24)分、(47.46±5.17)分相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28.58±1.25)%、(48.57±1.17)%,与对照组患者的(22.39±1.99)%、(43.08±2.74)%相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给予老年冠心病患者延续性护理可明显改善其焦虑、抑郁的情况,并明显提高患者的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左室射血分数。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苯中毒时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的变化规律。方法:通过复制(与)慢性苯中毒引起(骨髓再生障碍病理过程相似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对照组(A组)32只小鼠,分为4小组,每小组8只,于小鼠背侧皮下单纯注射玉米油2ml/kg,每周三次,按注射次数不同分为A1组(15次)、A2组(18次)、A3组(21次)、A4组(24次)四个不同的注射次数组;实验组(B组)32只小鼠,同样分为4小组,每小组8只,注射用等量玉米油稀释的2ml/kg苯,方法同对照组,分别为B1、B2、B3、B4组。采用Beckman—CoulterGen.S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各组IRF、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平均网织红细胞体积(MRV),以及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含量(Hgb),并将注射次数相同的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苯+玉米油”注射15次时,WBC、MRV已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0.01,或P<0.05);注射18次时,IRF和PLT也同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注射21次时,RET%轻度下降(P<0.05),IRF已极度下降(P<0.001),其他参数也都呈不同程度下降(P<0.01或P<0.001);注射24次时,各参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01)。结论:慢性苯中毒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时IRF和MRV降低比其他红系指标早,IRF和MRV的检测作为了解骨髓红系受抑制状态的新型指标,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