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胆囊结石治疗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微创保胆取石的疗效.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随后,对照组采用LC治疗,观察组则采用MC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或者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8.70%(2/23);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7.39%(4/23).结论在胆囊结石治疗中微创保胆取石术能够降低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提高一次性结石清除率;同时,还能够降低胆囊结石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目的:研究3—甲基胆蒽(3—methylcholanthrene,3—MC)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细胞色素P4501A1/2的诱导作用,并探讨其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方法:原位两步胶原酶灌流法分离大鼠肝细胞,无血清条件下培养细胞,并用不同剂量的3—MC诱导肝细胞24h或48h。乙氧基试卤灵(ethoxyresomn,EOR)为CYP1A酶活性探针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试卤灵(resomfin,RSF)浓度。TaqmanRT—PCR法测定CYP1A1基因表达,Westembolt法分析CYP1A酶蛋白表达。结果:实验条件下对照组和3—MC诱导组的CYP1A1基因和酶蛋白,CYP1A1/2酶活性均可被检测。3—MC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CYP1A1/2基因及蛋白表达、酶活性的诱导作用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3—MC对大鼠原代培养肝细胞的CYP1A1/2有明显的诱导作用。
简介:目的:比较乳酸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吡肟对急性水肿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抗感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11月间收治的急性水肿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72例资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吡肟治疗,观察组给予乳酸左氧氟沙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差异,以及治疗后各症状(血液淀粉酶及血常规)复常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症状(血液淀粉酶及血常规)复常时间以及呕吐、腹胀、腹痛缓解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呕吐、腹胀、腹痛的缓解率及抗感染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乳酸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水肿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抗感染治疗的疗效优于头孢吡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了各症状指标,促进疾病的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胆固醇性息肉实施内镜保胆取息肉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胆固醇性息肉患者88例,通过抽签方式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n=44),观察组行内镜保胆取息肉术治疗(n=44),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93.18%比对照组75.00%更高(P<0.05)。观察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1.36%,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9.55%(P<0.05)。结论:在胆固醇性息肉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内镜保胆取息肉术治疗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加快患者康复速度,缩减患者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备较高的推广可行性。
简介:目的研究腹腔镜联合内镜胆肠、胃肠内引流术对晚期胰腺癌患者术后肝功能及并发症率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40例接受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术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患者术后均配合腹腔镜行内引流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术后3d肝功能指标取得了明显改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低(P
简介:目的:评价前列地尔与甘草酸二胺联用对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肝功能和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3月间收治的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6例资料,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用甘草酸二胺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等肝功能指标水平和TNF-α、IL-8等炎症因子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BIL、ALT、GGT、TNF-α和IL-8测得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02%高于对照组为76.74%(P〈0.05)。结论:采用前列地尔与甘草酸二胺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疗效较为显著,有效改善了肝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