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因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解淤地坝因震受损情况,做好淤地坝工程安全度汛,避免震灾次生灾害发生,笔者作为水利部调查组成员赴甘肃现场调查。通过淤地坝震损程度调查和震损风险评估,将地震损坏的淤地坝分为“高危”“危险”“一般危险”和“轻微危险”4类,分析了造成淤地坝损坏的主要原因和间接因素。针对淤地坝不同的损坏类型,提出了裂缝、渗漏和岸坡坍塌处理等相应治理措施。

  • 标签: 词地震 淤地坝 损坏 措施 汶川
  • 简介:四川“5·12”汶川大地震形成的34个主要堰塞湖,超过半数处于中危以上,需要及时开展溃决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应用数字流域模型和水动力学模型,在资料匮乏的条件下,快速预报了典型堰塞湖的来流入库过程和溃口发展过程,模拟了不同应急预案条件下的洪水传播过程,为堰塞湖溃决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提供了有效依据。将来需要进一步建立集来流预报、泄流溃决、洪水淹没及优化措施分析为一体的完整模型体系,以应对基本数据匮乏条件下的应急预警预报和优化决策需求。

  • 标签: 地震 堰塞湖 溃决 应急处置 汶川
  • 简介:由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工程绿化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省水土保持局协办的“汶川地震灾区植被恢复重建技术研讨会”于2008年8月28—29日在成都成功举行。四川省水土保持局、都江堰市水务局、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林业勘察规划设计院、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绿之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金元易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20多名专家参加了会议。

  • 标签: 植被恢复重建 技术研讨会 地震灾区 成都 汶川 林业科学研究院
  • 简介:“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次生灾害使当地的植被毁坏严重,微立地因子植被恢复法适用于地震灾区复杂的立地条件植被重建。在研究灾区植被破坏类型的基础上,将损毁植被的坡面划分为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土石边坡3种类型,并对不同坡面进行微立地因子类型划分,针对不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植被恢复技术,促使灾区尽快植被重建,并为微立地因子植被恢复法的完善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汶川地震 微立地因子 植被恢复 坡面
  • 简介:“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灾区地表松动,使处于雨季的灾区面临山洪灾害的严峻挑战。通过对比历史上灾区和近邻地区已发生山洪灾害的历史状况,分析灾区山洪灾害的重点防范月份,绘制灾区山洪灾害高、次高、中、低易发区的分布位置,提出了不同风险区防范山洪灾害的应对措施,供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山洪灾害预警参考。

  • 标签: 地震 山洪灾害 风险图 应对措施 汶川
  • 简介:选取北川县"5.12"大地震前后2个时相的遥感数据,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提取2期影像的植被信息,以此为基础,反演植被覆盖度,采用破坏指数DDI(thedamagedegreeindex)表示3种灾害类型区域震后植被破坏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共解译滑坡103处,崩塌122处,泥石流10处,灾害面积共计17.5km2,震前85%以上区域处于中植被覆盖度以上级别,震后中植被覆盖度以上级别土地面积减少8.01km2,占灾害区域总面积的45.77%;2)滑坡区域植被破坏程度相对较低,中度及重度破坏的面积占总灾害面积的68.66%,崩塌区域植被破坏程度次之,中度及重度破坏的面积占总灾害面积的88.15%,泥石流区域的植被破坏最彻底,中度及重度破坏的面积占总灾害面积的99.74%;3)植被破坏与海拔、坡度有一定关系,破坏较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海拔611~1543m、坡度25°~45°范围内,植被破坏主要集中在重度破坏这一级别,并随海拔、坡度增加而增加,植被破坏与坡向关系不大。

  • 标签: 地质灾害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植被破坏指数 北川县
  • 简介:在GIS及XMLWebServices技术的支持下,研究了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集成与共享的理论体系及实现过程。以福建省林业部门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集成与共享的体系结构、数据标准化、数据发布与服务、数据调用等关键过程。研究表明,通过集成与共享的应用,提供了统一标准的高质量数据,满足了全省林业部门的需要。

  • 标签: 多源 异构 数据 林业 共享
  • 简介:利用2000年哈尔滨市1/25万TM遥感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根据各类景观参数,从斑块和景观水平上分析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结果表明:哈尔滨市的基质景观为耕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斑块边缘密度大,边缘复杂,连接性好;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斑块边缘密度小,边缘简单,连结性差,受人类干扰弱;从总体上看,斑块总数下降,多样性也下降,土地利用向平原区水田景观要素集中。

  • 标签: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哈尔滨
  • 简介: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模拟精度受空间参数精度的影响。提升空间参数精度能较为精准描述流域空间特征,也会使空间数据量冗增,甚至影响模型运行效率。以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为例,分析DEM、子流域划分、土地利用、土壤、降水站点等空间数据精度对模型模拟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不同对象(流量、泥沙、营养元素等)进行模拟时,大多数空间数据分辨率阈值不同,分辨率超出阈值可能降低模型模拟的精度;2)DEM分辨率降低,泥沙和总磷(TP)模拟结果的相对误差明显增加,而流量和硝态氮(NO3-N)模拟结果变化极小;3)DEM分辨率达到一定精度后,进一步提高并不会使地表径流模拟精度得到改善,低分辨率DEM获得的坡度较小,这会降低模型对流量的模拟,模拟的洪峰径流产生滞后现象;4)子流域划分对流域产流模拟影响较小,而对产沙模拟影响较大。子流域和水文响应单元的划分数量对流域上游产沙量影响较大,而对流域出口处泥沙荷载影响较小;5)土地利用和土壤图精度主要通过影响模型中HRU生成的数量而影响模拟结果;6)地表径流模拟上,能够体现对地表径流贡献较大的局地降水事件的分布式的降水数据要比利用气象站点获得的降水数据模拟结果的精度要高。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模型开发、利用、改进提供参考,提高模型模拟的精度。

  • 标签: 分布式水文模型 SWAT 数据质量 分辨率 水文模拟 空间数据
  • 简介:在对水土流失遥感监测数据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说明了数据库的设计内容,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遥感监测项目涉及项目区DEN、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土壤侵蚀等诸多因子的信息,累计达200GB。设计完成后的数据库可以满足对水土流失海量监测成果的数据进行科学系统和有效地管理,便于嘉陵江流域水土保持的宏观决策和大、中尺度水土保持规划设计。

  • 标签: 水土流失 GIS数据库 遥感监测 嘉陵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