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主要描述了用二甲基乙酰胺作为溶剂,以4,4’-二氨基二苯基醚,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4。4,-二氨基二苯基砜,3,3’-二氨基二苯基砜,二(3-氨基苯基)甲基氧化膦。三(3-氨基苯基)氧化膦分别与二(4-酰氯苯基)二甲基硅烷反应制备含硅的酰胺-胺固化剂的方法,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1H核磁共振(^1HNMR)对酰胺-胺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以制得到的芳香族酰胺-胺为固化剂,研究了其结构和分子大小对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DGEBA)固化和热性能的影响。在以化学计量的含硅芳香酰胺-胺固化时。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对DGEBA的固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在200-300℃温度范围内存在宽的放热转变过程,而且在使用含磷酰胺固化时。放热峰温度值最小,在使用含醚酰胺固化时。放热峰温度值最大。在氮气气氛下,采用动态热重分析法对等温固化树脂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含硅酰胺的存在大大提高了焦炭残余率,并且在硅和磷共同作为阻燃元素时存在最大值。
简介:磷酸镁水泥(MPC)具有快凝快硬、早期强度高、流动性好等优点,但突出的高脆性问题严重限制了它的工程应用。综合国内外磷酸镁水泥韧性改善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磷酸镁水泥主要增韧改性方式聚合物乳液、短切纤维和纤维织物对磷酸镁水泥的增韧改性效果。聚合物乳液掺量较高时可改善MPC的变形、抗裂能力,但是会导致MPC早期工作性能和强度降低,限制了聚合物乳液在MPC增韧改性方向的应用;短切纤维和纤维织物对MPC的粘结性、抗裂性和抗冲击性能均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采用高弹性模量纤维增韧有利于MPC在混凝土道路抢修、混凝土结构快速修补、隧道用喷射混凝土等方向的应用。
简介:利用水热法成功地实现了掺杂(Ag、Fe、Al、Ce、Ni、Pb)纳米氧化锌(ZnO)粉体的制备,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表征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掺杂元素种类、掺杂浓度对纳米ZnO的结构、形貌的影响,以及不同测试温度下各种相应纳米ZnO电阻率的变化,X射线衍射谱表明,掺Ag、Fe、Ce、Ni纳米ZnO的结晶度降低;掺Al和Pb纳米ZnO的结晶度变化不大.SEM形貌表征显示,未掺杂的纳米ZnO为片状;掺Ag、Al的纳米ZnO为颗粒状;掺Fe、Ni、Pb的纳米ZnO为六方短柱状.电阻率测试表明,相比未掺杂纳米ZnO,掺Ag、Ce的纳米ZnO电阻率增大,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增加具有较大幅度的变化;掺Fe的纳米ZnO电阻率相对降低.掺杂浓度由1%增加到3%时,掺Ni的纳米ZnO电阻率增大;掺Fe、Al和Pb的纳米ZnO电阻率减小.
简介:以死烧MgO(M)、KH2PO4(P)和硼砂(B)按一定比例制备磷酸镁水泥(MPC),采用精密pH计测试MPC体系(水灰比为5)28d的pH变化,多路温度测试仪记录MPC体系6h内的放热特性,以探讨MPC胶凝体系的水化动力学特征。采用XRD、差热分析(DTA)分析各龄期水化样中的反应产物,扫描电镜观察微观形貌,结果表明磷酸镁水泥的主要水化产物为MgKPO4·6H2O(MKP),MKP晶体的成核与生长需满足一定水化动力学基础,在水化初期发现有少量K2Mg(HP04)2·4H2O作为MKP中间相而产生;水化1d后的试样中可发现部分棒状和板状的MKP结晶,经过28d后基体发展为结构密实、充分水化的整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MPC材料的水化硬化机理。
简介: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空间润滑材料研究组在功能离子凝胶制备方面取得新进展。离子液体具有低挥发性、不可燃、高热稳定性和良好的导电性能。由离子液体形成的离子凝胶拥有高离子导电性、宽电化学窗口,是锂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机电驱动器和电容器良好的固体电解质。制备离子凝胶主要在离子液体中添加固体材料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