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大量的金器刻辞,经有关专家的考证研究,除少数文字外,已经基本弄通。个人在研读中,仍觉个别文字,值得再作推敲。一、蒦《王(?)鼎》四至六行:蒦其汋(溺)於人旃,宁汋(溺)於渊。”各家读蒦为与或获。按当从字读获为佳。此为盍之假借。盍为疑词。《国语·吴语》:“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文法结构与此都很相似。二、形《王(?)鼎》三十七至三十八行:“天其又(?)(形)于兹厥邦。”各家都释(?)为刑,谓为“成也”或“径也”。按此字右部从犬,同中山金文中其它从刀的刑字,显然有别,当作形字。见也,《国语·越语》:“天因人,圣人因天,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圣人因而成之。”又云:“天地未形,而先为之征。”注曰:“形、见也。见其吉凶之象。”“天其又形于兹厥邦”、即天又现吉象于兹厥邦,与上文“天降休命于朕邦”的思想,完全一致。
简介:學界一般認爲宋代爵的等級經歷了從北宋前期到神宗朝、哲宗朝以至南宋的變化。本文通過對宋代制告文書、碑刻墓誌等資料的研究,認爲制度條文所載爵的等級與實際行用的爵等並非全然一致,宋代爵等很難説存在時間上的變化。以往學者在處理宋代爵等問題時,未充分考慮到封爵授予對象上的區别,即宋代一般官員與宗室既使用同一套爵等體系,其中又存在一些差異。而唐宋時期有關爵等的省稱(省寫)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現代學者辨析宋代爵等的難度。
简介:关于地方志的“越境”问题,我在《新疆地方志》1990年第二期曾就《文艺志》所遇到的问题谈了几点看法,引起同行们不同的议论。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联着当前的修志工作,由于受到这些议论的教益,感到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我们知道,新疆从西汉神爵三年(前59年)建立西域都护府以来的两千多年中,新疆之“境”在历代的伸缩变化既多且大。为具体说明变化的实况,现抄引几段史料:“前汉西域都护统属地区:1.乌(禾宅):在阿富汗之巴达克山。2.难兜:在巴达克山西。3.大宛:在今费尔干。4.休循:在捐毒之西山中。”(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第一章第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