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期的中篇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与荒漠》是一个相当独特的作品。曾经大量采访并且以非虚构手法写过相同题材的作家。再次将目光聚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新疆南部荒原,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故事:一个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女大学生士兵,跟随革命的激情,盲目地投身荒漠,和骑兵团团长产生了微妙动人的感情。它让我们既体察到了当年那种单纯燥热的奉献与牺牲,也让我们得以听到了“那块土地上最初的爱情的颤栗”。当陈木槿式的充满理想的知识青年与严酷的生存环境相遇时。身心的痛苦不适几乎是无可避免的,这种经历往往会与“创伤体验”紧密相连,许多时候直接被混为一谈。如何面对这种痛楚,遵从时势的要求趋向认同,并终至完成精神蜕变,是敏感脆弱的陈木槿们,同时也是作家需要直面并且解决的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一支军队也面临着类似的纠结,那些刚刚从战场上归来的“愚暗”的“粗野”的军人,求功之心峻急,用事无情而强横,但必将接纳时代对它的新希望和新要求,作为真正的拓荒者,必将引入知识、文化与人性的另一泓清泉。
简介:编辑这一期杂志的时候,同以往一样,总感觉到大量的稿子语言文字不过关,有的文字艰深晦涩,有的词不达意、不着要领,有的不知所云、莫名其妙,有的故作高深、装模作样,有的缺乏思想深度,内容单薄,苍白乏味……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作者,语言文字这一关都还没有通过,读书太少,生活语言积累太少。这些作者,有些还好高骛远,一动笔,就想写大部头的作品,写出影响深远的作品,可大多事与愿违。其实,与其把大量时间花在写低水平的作品、做无用功上,还不如多读书,多深入
简介:走向市场、投身竞争、优胜劣汰已讲了多年,但由于身处供不应求的环境之中,往往缺乏真实感。近年,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使结构和机制的矛盾暴露无遗。一些企业似乎一夜之间在市场消失。此时,国有企业转换机制、走向市场才成为历史的必然。邯钢的经历,反映了经济转轨时期国有企业丢掉幻想,不等、不靠、不要,必无反顾地走向市场的过程。在新!目体制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离开政府保护,走向市场,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目前大部分企业正在经历过过程。邯钢经验回答了现阶段搞好国有企业的许多问题。邯钢是面向市场,依靠职工群众,转机制、抓管理的典型;是把市场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到企业内部,降低成本。调整结构,推进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