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李富春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团中央的工作,曾对团中央的问题作了许多重要指示.我于1966年8月12日,被团中央群众推选为机关"文革"筹委会主任,同团中央临时书记处的负责人一起,曾先后受到李富春8次接见,直接向他汇报工作情况,听取指示.回顾这一段历史,深感李富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十分关怀爱护共青团和胡耀邦以及团中央其他负责同志的,是站在毛主席、周总理一边,对林彪"四人帮"一伙诬蔑攻击团中央的种种罪行进行斗争的.

  • 标签: 保护团中央 初期保护 文革初期
  • 简介:我国从1951年至1981年的30年间,共发行了5套纪念鲁迅先生的邮票,显示了这位伟人的特殊地位。这5套邮票不仅风格各异,而且或深或浅地留下了新中国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烙印。

  • 标签: 鲁迅邮票 中国文革史 集邮 邮品
  • 简介:文化大革命之非常时期,蒲松龄之墓被打开,这是一件不幸的劫难,现在谁也不想再提它。但是,这又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如今因此事件,排生出许多说法,有的甚至影响了对蒲松龄生平、著作的研究。为此作者以亲身经历者的身份,出面说清楚,以清许多不实之言。

  • 标签: 文革 蒲松龄 墓被毁 经过
  • 简介:1975年春天,全国正在开展“评法批儒”运动.法家、儒家都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流派,按照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要以法家的精神来反对儒家的复辟主张.我那时正在四川大学历史系读书,“评法批儒”与所学专业对口,于是与同学老师们一道当仁不让地投入了这场运动.

  • 标签: 郭沫若 文革 1975年 中国古代史 思想流派 政治斗争
  • 简介:文革”时期,大量的词语实现了由中性或褒义到贬义的变化,或者是新增了贬义的色彩,本文对此分别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词语贬义化的原因以及几种不同的变化和发展情况。

  • 标签: “文革” “文革”语言 感情色彩
  • 简介:尽管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奥斯维辛大屠杀在历史起源、内容和实质上有着显见的区别,但作为极端年代的灾难事件,二者对人类理性和生存秩序的破坏、对社会进程的中断以及对民众和知识分子的精神戕害等都有着某种类似,尤其在文学叙事上二者同属灾难叙事。从文学叙事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奥斯维辛叙事在价值尺度、精神气质、叙事模式上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范式和传统,与之相比,中国当代小说的文革叙事显示出忏悔主体的缺席、价值关怀和主体信仰的深度缺失等病症,这也昭示出当代作家在文革书写上缺乏批判的反思尺度和信仰的价值尺度。

  • 标签: 奥斯维辛 大屠杀叙事 文革题材小说 文革叙事
  • 简介:文革”期间,张春桥、姚文元控制的“上海市委写作组”,组织系统严密,有里三层、外三层之分。其中“石一歌”属上海市委写作组的“外围”组织。这里讲的“外围”,系相对“内围”的位于上海市康平路的写作组本部而言。和“内围”不同的是,“外围”小组张、姚极少直接过问。联系没有像“内围”密切。但即使这样,“外围”写作组仍属张、姚监控,比如“石一歌”即《鲁迅传》小组便是张春桥、姚文元授意“写作组”一号掌柜朱永嘉。

  • 标签: 姚文元 永嘉 鲁迅 张春桥 “文革” 写作
  • 简介:鲁迅手稿在﹃文革﹄中曾遭江青劫掠叶淑穗1966年我们国家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这场浩劫中,鲁迅先生手稿也没有幸免。由于运动来得异常迅猛,公检法被破坏,不但人身没有保障,国家文物也有时刻面临被毁坏的危险,在这关键时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同...

  • 标签: 鲁迅博物馆 手稿 文革 文化部 江青反革命集团 文化大革命
  • 简介:余华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文革的潜在记忆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通过对余华小说文本的解读可以看出,余华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作品中言说有关文革记忆的,其言说的方式是记忆与想象,言说的口吻是冷静与狂欢,言说的主题是暴力与温情。

  • 标签: 余华 文革记忆 言说
  • 简介:人们习惯用“一片空白”来描述文革期间的外国文学翻译状况。实际上.在此期间文学翻译仍然以一种畸形的状态存在着。按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这期间外国文学译作的存在形式有三种——公开译作、内部译作和潜在译作。文革十年的确是近百年以来外国文学翻译的最低潮,但对翻译工作者们在这一特别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也不能完全抹杀。

  • 标签: 外国文学 文革 译作 文学翻译 空白 主流意识形态
  • 简介:<正>“文革”时期的电影实践,产生了两种相互有别而又“血脉”相连的艺术形态,即样板戏影片和故事影片。第一部样板戏影片《智取威虎山》的创作,在江青的亲自参与下,从1968年成立摄制组筹备拍摄,到1970年最终完成,前后长达两年多时间。相比之下“文革”时期故事影片的生产,则短得多。1972年7月,毛泽东关于“现在电影戏剧、文艺作品少了”的指示传出后,周恩来于1973年元旦在接见文艺界、电影界创作人员时,号召电

  • 标签: 故事影片 文革 创作人员 毛主席 样板戏 艺术创作
  • 简介:1975年初,“文化大革命”进入了第9个年头。当时,“批林批孔”运动的开展再次造成了全国形势的严重混乱。“四人帮”加紧进行篡党夺权活动,我国的政治形势十分严峻。然而,由于党和人民的斗争,也由于毛泽东态度的某种变化,在1月召开的四届人大上,

  • 标签: “文革” 邓小平 “批林批孔”运动 “文化大革命” 1975年 “四人帮”
  • 简介:关于文革,孙犁说,“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可是我不愿去写这种东西,我也不愿去回忆它”。孙犁只说“我不愿”,并非针对别人的文革回忆或文革研究而说“你不能”,但“这种东西”、“不愿去写”、“不愿去回忆”云云,客观上还是将他摆在了一个孤立的地位——至少在口口声声要求研究文革的“知识分子”群里,他是孤立的。这种对待文革的态度,充分表现了孙犁的清高,决绝。

  • 标签: 文革 孙犁 东西 回忆 知识分子 客观
  • 简介:1967年2月中旬,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因“自下而上的全面夺权”而神州大乱、各类矛盾空前激化之际,一则引起广泛注意的消息从重庆传向全国各地:著名长篇小说《红岩》作者之一、作家罗广斌“自杀”……在中国大陆,从60年代生活过来的老、中、青少各年龄、各阶层的人们,几乎无不熟悉《红岩》这部小说,无不熟悉罗广斌这个名字,因此这个消息震动了许多人的心。当年上海复旦大学红卫兵领袖、“红三司”头头安文江,在回忆那段历史的《我不忏悔》一文中就写到,他于1967年春因炮打张春桥受到批判后外出串联归来,“同学们在礼堂里用掌声欢迎我,我上台只说了5分钟,其中3分钟是请大家起立为罗广斌默哀。”由此可见罗广斌之死在当时的影响之大。提到作家在“文革”中的自杀,人们会想起杂文家邓拓、翻译家傅雷、“人民艺术家”老舍。诗人闻捷……而罗广斌之死,却至今仍有许多人不清楚。除去他是否“自杀”’一直有争议以外,对于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悲剧结局,也一直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如说他“受到造反派的迫害”(罗广斌本人就是造反派),说他是“被江青迫害而死”(并无这方面的证据)等等。那么,罗广斌在“文革”中究竟是怎么回事?罗广斌悲剧命运中的“历8问题”罗...

  • 标签: 作者罗广斌 文革中 红岩作者
  • 简介:《古炉》是贾平凹一部立足现实的历史力作,其追溯“文革”年代的山乡变动,以一个孩童的独特视角观察革命中的世事百态,细致入微地刻画各色生活形态.本文通过论述“文化大革命”在古炉村的发展来透视革命对乡村生活和劳动人民的命运改写,分析贫穷闭塞的古村在“文革”中天翻地覆的变化,探究人性的善恶以及伤痛带来的反思.

  • 标签: 《古炉》 乡村 文革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