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乳牙间接盖髓治疗中实施ErYAG激光去龋起到的作用以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选择时间为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实验对象为该时间段在本院实施乳牙间接盖髓治疗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成两个小组,对照组为实施传统去龋的34例患者,观察组为实施ErYAG激光去龋的34例患者,治疗后通过患者基本情况对比了解不同治疗方式的优势。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得知,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乳牙间接盖髓治疗中采用ErYAG激光去龋方式能够保障预后,也能较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疼痛感,所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牙根进入上颌窦底的正畸牙齿在治疗中受正畸力影响下的移动及牙根、上颌窦底皮质骨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随机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正畸科就诊的经CBCT(锥形束CT)筛选出的28例正畸矫治病例患者(至少1个上颌第一磨牙牙根进入上颌窦底),观察上颌窦底对上颌第一磨牙在正畸过程中牙根移动和吸收情况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正畸患者28例,其中34颗上颌第一磨牙牙根进入上颌窦底。在正畸治疗过程中,34颗上颌第一磨牙在近中颊根、远中颊根以及腭根处都发生了≥2 mm的移动;29颗(85.29%)的牙根正畸治疗后无明显吸收,5颗(14.70%)出现轻度牙根吸收(p<0.05)。结论:上颌窦底会影响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在正畸过程中的位置,使其发生一定程度的移动,很少引起牙根吸收,可能引起上颌窦底皮质骨吸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牙根进入上颌窦底的正畸牙齿在治疗中受正畸力影响下的移动及牙根、上颌窦底皮质骨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随机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正畸科就诊的经CBCT(锥形束CT)筛选出的28例正畸矫治病例患者(至少1个上颌第一磨牙牙根进入上颌窦底),观察上颌窦底对上颌第一磨牙在正畸过程中牙根移动和吸收情况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正畸患者28例,其中34颗上颌第一磨牙牙根进入上颌窦底。在正畸治疗过程中,34颗上颌第一磨牙在近中颊根、远中颊根以及腭根处都发生了≥2 mm的移动;29颗(85.29%)的牙根正畸治疗后无明显吸收,5颗(14.70%)出现轻度牙根吸收(p<0.05)。结论:上颌窦底会影响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在正畸过程中的位置,使其发生一定程度的移动,很少引起牙根吸收,可能引起上颌窦底皮质骨吸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牙齿敏感症的疗效。方法:在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期间,对60位求治牙齦敏感的病人进行了分类研究,根据他们前来就医的先后顺序,将他们平均分为三组,分别运用了激光(A组)、激光配合氟化钙处理(B组)以及应用Gluma进行涂抹(C组)作为缓解牙齿敏感的疗法。结果:立即观察到的三类过敏症状缓解措施效果间未见明显区分,P>0.05;而经过一个月,Gluma处理的效能不及其他两种方式,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其P<0.05。结论:三类疗法对缓解牙齿过敏状况均展现出立竿见影的功效, 长期治愈率方面,A组与B组展现更加优异的效果,且采用激光氟化钙治疗的组别在六个月后的恢复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预示了其良好的治疗潜力。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社区15-18岁青少年龋病、牙龈炎的患病情况和口腔健康知信行,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自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对300名社区15-18岁青少年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其龋病、牙龈炎的患病情况和口腔健康知信行,根据调查结果分为患病组和未患病组,对比两组青少年一般资料,分析引起青少年龋病、牙龈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300名青少年中158名患有龋病、牙龈炎,患病率为52.67%,其中,163名青少年对口腔健康知识了解不足,132名青少年对口腔健康持“不支持”态度,148名青少年口腔健康行为不当。患病组和未患病组青少年性别、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青少年对口腔健康态度不支持率、未使用含氟牙膏刷牙率、每天刷牙次数1次率、未饭后漱口率、经常摄入甜食率、睡前进食高于未患病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口腔健康知识掌握度低、口腔健康态度不当、未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每天刷牙次数少、每次刷牙时间短、饭后未漱口、经常摄入甜食、睡前进食均是导致青少年龋病、牙龈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社区15-18岁青少年龋病、牙龈炎的患病率较高,这与他们口腔健康知识掌握度低、意识不足以及口腔健康行为不当有关,因此,需要采取提高青少年口腔健康知信行,才能降低青少年龋病、牙龈炎的患病率。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成人龋风险控制中采取个性化护理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方法:通过选取我院牙体牙髓科2023年8月~2023年10月就诊的龋病患者1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进行传统常规龋病护理(对照组,80例)和个性化龋风险护理管理(观察组,80例),对比分析患者护理管理干预前后指数、菌斑指数及新龋发生率。结果:予以个性化护理管理的观察组患者各项口腔健康状况指标数据皆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新龋发生率要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管理应用的较高价值,能通过更好地指导患者口腔行为,改善口腔健康状况,减少新龋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