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腹腔镜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远端胆管癌的近期疗效、根治性效果和远期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200例远端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组)101例,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组)9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R0切除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总体生存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75.0±90.7)min和(444.8±63.3)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50.9±397.9)ml和(546.7±642.9)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5±4.7)d和(13.3±5.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4.8±3.0)枚和(15.4±2.4)枚、R0切除率分别为93.1%和9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除伤口感染外,余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5~64个月,两组的1、3、5年的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90.4%、41.3%、20.6%和94.3%、50.8%和2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D治疗远端胆管癌是安全可行的,在近期疗效、根治性效果和远期OS方面可取得与OPD相似的临床疗效。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仿真胆管镜(MRVC)对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病变的手术指导作用.方法分析67例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病变的磁共振胆胰成像(MRCP)资料,并作仿真内镜(VE)和最大强度投影(MIP)或表面阴影显示(SSD)重建成像研究.MRCP采用冠状面二维快速自旋回波重T2序列薄层无间隔扫描,内镜成像利用导航软件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14例与纤维胆管镜检查作了对照.结果VE内镜样立体展示了胆、胰管和十二指肠内腔情况,对病变状态尤其病变与胆胰十二指肠的局部解剖关系显示较好;结合MIP或SSD图像,准确揭示了胆胰管树的整体情况.病灶以远伴有胆胰管扩张者显示尤佳,扫描前适量饮水者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显示好.MRVC对胆管内或侵犯胆胰管病变的准确检出率达100%,十二指肠病变的VE显示率为40%,胆胰管汇合处、胆总管出口的VE显示率分别为31.3%(21/67)和38.8%(26/67).结论磁共振仿真胆管镜无创性地提供了胆胰管和十二指肠内镜解剖图像,可指导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病变外科术式的合理选择.
简介:目的:比较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与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SPD)治疗壶腹周围癌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85例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44例患者行PPPD设为PPPD组,41例患者行SPD设为SPD组。观察2组患者术中情况,分析胰瘘(B级及以上)、胆瘘、出血、腹腔感染、胃排空障碍和患者预后情况。采用电话和门诊方式随访,术后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第2~3年每6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10月。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M(Qn)表示,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PPP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95min(180min,240min),SPD组患者为210min(180min,30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90,P〈0.05)。PPPD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00mL(113mL,288mL)、0mL(0mL,0mL)和17d(12d,24d),SPD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00mL(150mL,325mL)、0mL(0mL,400mL)和16d(12d,30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185,-1.780,-0.533,P〉0.05)。两组均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42.4%(36/85),以胰瘘、腹腔感染及胃排空障碍多见。PPPD组患者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为20.5%(9/44),高于SPD组的4.9%(2/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1,P〈0.05);PPPD组患者术后胰瘘、胆瘘、腹腔感染及术后出血发生率和2个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5%(9/44)、2.3%(1/44)、15.9%(7/44)、4.5%(2/44)、25.0%(11/44),SPD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4.6%(6/41)、4.9%(2/41)、19.5%(8/41)、7.3%(3/41)、14.6%(6/4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495,0.423,0.295,0.190,1.425�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学习曲线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LPD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60±10)岁。根据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组和后期组,前25例为早期组,后25例为后期组,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观察两组围手术期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手术时间等比较采用t检验。BMI和手术时间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早期组4例中转开腹,后期组2例中转开腹,其余均顺利实施LPD。后期组平均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分别为(406±38)、(42±7)min,明显短于早期组的(457±62)、(53±7)min(t=-3.86,-5.34;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BMI与手术时间成正相关(r=0.493,P<0.05)。结论LPD手术方式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较多,但通过一定的优化及训练,可逐渐减少手术时间,保证手术安全性,使常规开展LPD成为可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12月广东省中医院胰腺中心连续收治的接受原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32例患者资料。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64.8±9.5)岁(范围:44~84岁),术前体重指数(21.7±3.5)kg/m2(范围:14.9~31.0 kg/m2)。所有患者术前均诊断为壶腹部或胰头占位,术前评估均为可切除肿瘤。手术策略中,先不进行Kocher游离,不翻转、不牵拉胰头十二指肠区域,通过中间和左后侧结合入路,优先原位解剖、离断入胰和出胰血管,离断淋巴管,隔绝肿瘤,最后才移动胰头十二指肠区域,进行整体切除,并采用Child法行消化道重建。采用门诊、电话或网络方式进行随访,术后每2~3个月门诊随访1次,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及肿瘤复发转移情况。结果32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胰腺或壶腹部恶性肿瘤27例,良性肿瘤5例。手术时间(357.3±64.3)min(范围:217~566 min),胰管直径(3.0±1.0)mm(范围:1.5~5.0 mm)。胰腺质地软20例(62.5%)、质地硬12例(37.5%)。术后发生B级胰瘘5例(15.6%),未发生C级胰瘘、胆瘘、胃排空延迟,术后腹腔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时间(13.7±3.6)d(范围:9~30 d)。结论原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术者不接触肿瘤,在经过筛选后的患者中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LDPPHR)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20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5例行LDPPHR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例,女18例;中位年龄为29岁,年龄范围为14~66岁。25例病人均施行LDPPHR。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恢复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3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25例病人均完成LDPPHR,其中23例行全胰头切除术,2例行胰头次全切除术。25例病人手术时间为310 min(207~540 min),术中出血量为200 mL(50~800 mL)。25例病人中,1例输注红细胞4 U、血浆400 mL,1例输注血浆500 mL,1例输注血浆600 mL,22例未输注红细胞和血浆。25例病人中,3例发生B级胰瘘,充分引流后出院;4例发生胆瘘,2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总管支架植入术后症状消失,1例充分引流后恢复良好,1例术后肝周积液行穿刺引流+胆总管支架植入术后症状消失,18例无并发症发生。25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17 d(9~27 d)。(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25例病人肿瘤体积为6.0 cm×5.0 cm×2.0 cm(1.0 cm×2.0 cm×1.5 cm~10.0 cm×9.0 cm×8.0 cm);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2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4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3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2例,胰头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真性囊肿、胰腺肿瘤结节中央胆固醇结晶及钙化、胰头海绵状血管瘤各1例。(3)随访情况:2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随访期间,25例病人中1例发生术后糖尿病,规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1例发生脂肪泻,口服补充胰酶制剂,症状改善;1例术前以间断头晕伴双下肢无力,低血糖为主要表现,术后未行特殊治疗血糖恢复正常;其余病人无代谢性并发症发生。25例病人无肿瘤癌变、复发和死亡,无胃排空障碍、胆管结石或狭窄等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LDPPHR治疗胰头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安全、可行,具有保留消化道完整性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诊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1年7月因胆胰疾病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接受ERCP的12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所患疾病分为胆道疾病组及胰腺疾病组,分别统计ERCP操作次数、技术成功率、诊断、干预措施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并分析ERCP术后胰腺炎(PEP)的危险因素。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127例患儿中男54例、女73例,首次行ERCP的中位年龄14岁,共接受ERCP治疗181例次,成功率98.3%(178/181)。术前影像学检查中B超、CT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儿童胆胰疾病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54.1%(53/98)、56.1%(37/66)、79.3%(88/111),3种检测诊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3,P<0.001)。胆道和胰腺疾病行ERCP最常见适应证分别为胆总管结石(77.0%,107/139)和胰腺先天结构异常(31.0%,13/42)。ERCP术后患儿腹痛明显缓解,肝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均P<0.001),胰腺疾病组患儿术后较术前血淀粉酶水平显著下降(t=7.73,P<0.001)。ERCP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2.2%(22/181),其中以PEP发生率最高(7.2%,13/181),胰腺组PEP的发生率高于胆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7%(7/42)比4.3%(6/139),χ2=7.38,P=0.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小是PEP的独立危险因素(OR=0.80,95%CI 0.67~0.96)。结论MRCP是儿童胆胰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儿童ERCP操作技术成功率高,对胆胰疾病的缓解作用明显,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儿童胆胰疾病的诊疗。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利用家猪进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模拟培训的实际效果。方法2018年2月—2019年2月,选取40位能够熟练操作胃肠镜的医师参加ERCP模拟培训班,采用四级阶梯式模式(理论基础学习,手术演示观摩,动物标本模拟训练,活体动物模拟训练),培训时间7 d,对比培训前后进镜找到十二指肠乳头时间、总操作时间以及操作技术评分。结果全部学员完成了培训并能够熟练操作十二指肠镜,与培训前比较,培训后学员进镜找到十二指肠乳头时间明显缩短[(2.6±0.8)min比(8.2±1.6)min,P<0.05],总操作时间明显缩短[(20.2±3.8)min比(34.3±6.5)min,P<0.05],操作技巧评分明显提高[(22.5±3.5)分比(6.5±1.5)分,P<0.05]。结论利用家猪进行ERCP操作技术的模拟培训,可真实地模拟人体内的操作情况,通过短期、高强度的训练,受训者能够较快掌握ERCP基本操作技术,实现快速培养ERCP人才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护理配合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进行治疗的患者 58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选取时间为 2018年 8月 -2019年 9月间,并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 n=29,给予患者常规护理配合)与优质组( n=29,给予患者有优质护理配合),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优质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 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配合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远端胆管癌和胰头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中心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且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远端胆管癌或胰头癌的1 005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其中远端胆管癌组112例,男性71例,女性 41例,年龄为[M(IQR)]65(15)岁(范围:40~87岁);胰头癌组893例,男性534例,女性359例,年龄为64(13)岁(范围:16~91岁)。通过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秩和检验或Log-rank检验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术后生存时间之间的差异。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按1∶1匹配后,通过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与胰头癌组相比,远端胆管癌组手术时间短[240.0(134.0)min比261.0(97.0)min;Z=2.712,P=0.007],联合静脉切除比例低[4.5%(5/112)比19.4%(173/893);χ²=15.177,P<0.01],肿瘤最大径小[2.0(1.0)cm比3.0(1.5)cm;Z=10.567,P<0.01],肿瘤高中分化比例高[51.4%(56/112)比38.0%(337/893);χ²=7.328,P=0.007],阳性淋巴结数目少[0(1)枚比1(3)枚;Z=5.824,P<0.01],R0切除率高[77.7%(87/112)比38.3%(342/893);χ²=64.399,P<0.01],但术后总体并发症[50.0%(56/112)比36.3%(324/892);χ²=7.913,P=0.005]、术后胰瘘[28.6%(32/112)比13.9%(124/893);χ²=16.318,P<0.01]、术后腹腔感染[21.4%(24/112)比8.6%(77/892);χ²=18.001,P<0.01]的发生率更高。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远端胆管癌组与胰头癌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6个月比35.1个月;Z=1.640,P=0.2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并不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0.73,95%CI:0.43~1.23,P=0.238)。结论与胰头癌患者相比,远端胆管癌患者更能从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中获得生存获益,但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胰头癌患者。肿瘤的发生部位不是影响远端胆管癌和胰头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护理体会,为后期开展该疾病的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采用抛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统计学分析比较具有实际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统计学分析比较具有实际意义(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我中心近年来对胰头部良性病变实施改良的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全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实施了改良的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该术式的手术方式,并发症及术后近期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患者手术死亡0例,术后发生胰瘘2例,十二指肠瘘1例,胆瘘1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4.81%,平均手术时间约4h,术后平均住院日为16d。结论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通过保留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后支及其血管弓,仅在十二指肠乳头及胆总管后壁残留少许胰腺组织,手术切除彻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操作简便,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该改良术式可以作为治疗胰头部良性病变的重要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