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利用中气象站12a的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中主要气象要素风、温度、湿度、气压等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中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很大,年较差达38℃,空气湿度很小。夜间温度低,日出后气温上升迅速,午后气温最高;3~9月地面风速〉2.0m/s,冬季多在2m/s以下。气压日变幅春〉夏〉秋〉冬;各季相对湿度夜间〉白天,冬季可达60%~70%;地面风速与大气稳定度有关且夜间〈白天。沙尘时气压降低约10hPa且波动大,沙尘暴时气压上升迅速;扬沙、沙尘暴天气夜间气温明显高于典型晴天,相对湿度夜间〉白天,扬沙和沙尘暴时与典型晴天昼间相对湿度相近,夜间多波动且数值要小;沙尘暴发生风速最大可达9.7m/s,该日平均风速为6.2m/s,其它天气夜间风速小于白天。全年地面气象要素的日变化显著,气压日内变化在3hPa以内,气温日较差可达16.2℃,夜间相对湿度约23%~51%,白天相对湿度约25%;夜间地面风速维持在1.5m/s,16~18时风速达3.2m/s。

  • 标签: 塔中 气象要素 变化 特征
  • 简介:从焦化厂洗苯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实用性质以及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依据有关标准进行分析和评估,得出了该场所由雷击可能导致损害的三种风险,从而提出了有效的防雷指导意见,为降低和减少雷击风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标签: 洗苯塔 雷击风险 评估方法
  • 简介:讨论了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问题,并分析和强调了站资料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结合地面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法,提出了逻辑极值检查、僵值检查、时间一致性检查、相似一致性检查、决策算法、质量控制码的标注和人工干预检查等组成的一套针对站资料的质控方法。利用提出的质量控制流程,对敦煌戈壁站2001年4月至2009年4月共9a的资料进行质量控制。结果表明:该流程能很好的找出缺测、错误、可疑的数据并给与标注,特别是在处理过程中,结合了综合判别法,使得该检验结果更为可靠。结果表明:站观测资料的质量是比较好的,正常数据占总数据的91.2%,非正常数据只是少数情况,其中大部分为缺测数据,占其78.7%。错误数据占总数据的1.93%,其中大部分为僵值数据,占其87.02%,其次分别为一致性和逻辑极值错误。

  • 标签: 敦煌 气象塔 质量控制 质量监视评估
  • 简介:高速公路在建设的初期,在设计和施工中,防雷问题一直不被重视,投入使用后,三大系统(收费系统、通讯系统和监控系统)不同程度地遭受雷击,造成部分系统功能丧失或瘫痪,给交通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因此,现在高速公路设计中,对防雷的重视相对有所提高,但对防雷接地的要求却不统一。在福高速公路的施工中,由于地质情况复杂,而接地装置的处理却很简单,因此,施工结束后,经过检测,大部分防雷接地都无法达到设计要求。

  • 标签: 高速公路系统 防雷接地 高速公路设计 福宁高速公路 防雷问题 收费系统
  • 简介:针对陕西法门寺合十舍利具有特殊结构的建筑物,依据相关规范对工程防雷装置设计图纸进行审核。介绍防雷类别的判定方法,提出工程内部防雷和外部防雷设施的具体整改措施和施工建议,并对整个法门寺建筑群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建议,以达到综合防雷效果。总结建筑物防雷设计中容易忽略的事项,为防雷设计审核工作提供借鉴。

  • 标签: 合十舍利塔 防雷装置 图纸审核
  • 简介:大气边界层中的对流活动,可以在其上部稳定层中激发出重力,并引起垂直动量输送,影响到对流层和平流层中的动量平衡过程.从二层模式中大气波动方程的线性解出发,得出了对流云街激发的重力波波阻解析表达式,并讨论了大气条件对阻的影响.这些分析可有助于大气环流模式(GCM)中此类重力波波阻参数化表达式的建立和改进.

  • 标签: 对流云街 重力波 解析解 波动阻力 对流层 大气环流模式
  • 简介:采用2011年发布的20世纪全球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结合长期观测序列,分析了百余年来大气中南极绕极的强弱变化和传播过程.结果显示,南极绕极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1940~1960年和1980~2000年附近出现和活跃,而在其他年代消失.东南太平洋南极绕极振幅最强,该区域的海气耦合过程可能是绕极信号增强的关键之一.初步揭示了百年来南极绕极和南极涛动的对应关系,偏强的南极涛动有利于南极绕极的出现,但并非决定绕极产生的唯一因素.

  • 标签: 南极绕极波 年代际变化 南极气候 南极涛动
  • 简介:利用了Morlet连续小变换分析了景德镇市1953~2002年共50a年降水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并利用Yamamoto检验法对突变点进行了真假性检验.结果显示,景德镇市年降水变化包含了多个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和演变特征.年降水包含了17a、5a、7a、9a和4a的周期振荡;涝年或旱年主要取决于年际尺度(7a及7a以下)的周期变化;目前及今后2~3a景德镇市的年降水呈偏少的趋势;小变换系数的零点不一定就是突变点,景德镇市年降水小变化17a时间尺度的突变点发生在1958年和1992年.

  • 标签: 降水 小波分析 Yamamoto检验法
  • 简介:利用小变换法反演边界层高度时,不同小母函数的选取可能得到不同的边界层高度。因此,对构造的白天及夜间激光雷达后向散射信号理想廓线进行Haar小协方差变换,并对后向散射信号梯度廓线进行Morlet与MexicanHat小变换反演边界层高度。结果表明,宜采用Haar函数与MexicanHat函数作为小母函数,其中Haar函数准确性优于MexicanHat函数,而MexicanHat函数更易稳定。同时为了进一步检验3种小变换法的反演结果对小振幅的敏感性,通过改变小母函数的小振幅,发现无论是理想廓线还是叠加扰动的廓线,较大的小振幅易得到比较稳定准确的白天边界层高度与夜间混合层高度。

  • 标签: 激光雷达 边界层高度 小波变换法 Haar函数 Morlet函数 MEXICAN
  • 简介:研究海洋的候变化是了解海洋动力过程对气候变迁响应的关键。渤海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候在长期风场变化影响下存在阶段性变化特征。文章采用1950~2011年NCEP再分析资料中的渤海海域10m风场资料,利用SWAN模式模拟逐月渤海波浪的有效高、向、周期,分析该海区候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950~2011年期间渤海海域的有效高呈现下降的趋势;向角度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周期相对平稳,略有上升;有效高平均下降0.3cm/a,向角度平均增加0.12°/a。有效高在1968年前后显现突变点,向角度约在1960年突变,周期在1965年左右出现突变点。渤海波候变化与海气振荡密切相关,是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变异导致的结果,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环流天气系统的长期变化(包括东亚季风强度、夏季风北界的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与强度的变化、脊点位置西伸与北进,以及西风指数的强弱变化等),是影响和控制渤海海域气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波候 有效波高 西太平洋副高 西风环流 东亚季风
  • 简介: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理想开阔海域中的台风暴潮模型,讨论了开阔海域中移行台风下的海洋响应。分析表明,在开阔的浅海域,台风下的海洋运动以地转流为主,同时又激发出振幅较小的重力惯性流。重力惯性是由于台风强度或移速的突然变化引起的,其波速通常大于台风移速。台风气压场造成海面升高且基本符合“静压效应”,但产生的正压流场非常微弱。伴随强风的气旋性风场造成的海面下降在台风经过之后可以维持很长时间,从而在台风后面形成一个长达几百公里的尾迹。而台风风应力和气压梯度力的总效果是在台风正前方造成海面上升,正后方造成海面下降。

  • 标签: 风暴潮 地转流 重力惯性波 先兆波
  • 简介:极端干旱事件的模拟和诊断是检验区域气候模式性能、研究其发生机制的重要途径。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对1995年我国西北地区典型的春季极端干旱事件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和西北地区137个测站的降水量资料对模拟效果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采用—流理论对此次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RegCM4能够较好模拟出此次极端干旱事件的干旱等级空间分布特征,但不同区域的模拟误差有差异;对造成此次极端干旱事件的主要天气气候影响系统模拟非常准确,表明该模式对此次极端干旱事件发生过程具有很好的再现能力。由于1995年春季乌拉尔山高压、蒙古低压偏强,使得我国西北地区辐散下沉气流增强,加之低层强西风气流阻碍水汽的输送,从而使得西北地区水汽通量较常年显著偏小。—流理论分析表明,300hPa存在自西向东传的列,且4月瞬变能量在乌拉尔山区域达到最大,中层乌拉尔山高压脊以北区域辐散的E-P通量导致该区域西风急流增强,是乌拉尔山高压得以发展和维持的原因,从而造成了此次极端干旱事件。

  • 标签: 极端干旱事件 数值模拟 波—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