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所谓“儒学第三期开展”的涵义需要进行再诠释:就当下以及将来的发展而言,儒学第三期开展是指儒学从东亚到全球的地域性扩展,在此过程中,与西方宗教传统的对话将构成其核心课题之一。其次,儒学是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宗教传统以及在什么意义上可以将儒学作为一种宗教传统。再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对话性一直构成儒学传统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最后,儒学传统对于宗教对话至少应有三方面的贡献,即“和而不同”的对话原则、“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宗教观以及多元宗教参与和多元宗教认同的理论与实践资源。

  • 标签: 儒学第三期开展 宗教对话性 宗教对话
  • 简介:庭审实质化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核心要义,但在当前的刑事立法或司法实践层面,基于证明难度、司法成本、政策考量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因素,则存在着通过简化庭审程序、转移证明责任、更新证明方法甚至降低证明标准等方式,部分消减公诉机关证明责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案件特定事实证明难题的现象。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进程中,探索符合法定证明标准的刑事简化证明机制或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需要进一步更新理念,厘清争议,统筹推进,确保刑事简化证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标签: 以审判为中心 证明责任 简化证明 证明标准
  • 简介:10月17日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由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央有关部委的同志,全国各地党校、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论文作者代表,中共中央党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学者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围绕如何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创新能力,如何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如何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话语权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 标签: 哲学社会科学 话语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共中央党校 论文作者 研究机构
  • 简介:管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曾写下辉煌的篇章。管子的思想受到历代学者的关注,也发挥着重大作用。1909年,清政府和立宪派忙于“预备立宪,维新国政”,著名学者梁启超把目光投向管子,为管子重新作传。梁启超从史学家的责任和精神出发,认为管子在先秦时就已经初步主张在中国实行立宪政治,从而将管子的爱国精神、民族主义置于近代民族危亡的环境下进行解读。

  • 标签: 梁启超 《管子传》 缘由
  • 简介:后现代政治哲学早已不是什么新话题,但国人对它的理解至今还主要停留在后现代主义一般性理论的层面上,政治哲学领域的独特性往往被忽视或淹没。事实上,无论从与传统政治哲学在研究起点、内容、方法、旨趣等方面的不同所规约出的理论视阈,还是从理性反思、合法性论证及日常生活强调等研究路径所反映出的理论取向,都鲜明地彰显着后现代政治哲学的独特魅力和启示。

  • 标签: 现代性 后现代 政治哲学 后理性
  • 简介: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由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人文学院哲学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世界哲学与美学研究中心及英文《中国哲学季刊》联合主办。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的20余位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学者参与,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任大会主席。会议重点讨论儒学与现代伦理学的关系及其在全球化时代展开跨文化对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相关论题进行诠释学方面的基础研究。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论述。

  • 标签: 现代伦理学 国际研讨会 全球化语境 儒学 现代化 上海交通大学
  • 简介:德国汉学界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和研究长期以来存在重视先秦、轻视宋明的倾向,但德语世界对朱熹思想的译介活动和阐释工作也并非没有其积极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其译介活动的悠久历史和阐释工作的层出不穷上。对朱熹思想在德语世界中的接受进程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为一场真正对话做好准备,然而目前所看到的德语世界的朱熹思想研究大都不能令人满意,都还难以经得起学术性的严格推敲,这一现象反过来必然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思想对话的真正本质。

  • 标签: 朱熹 理学 德国汉学 中国哲学
  • 简介:“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是无形的、隐秘的、不可言说的,它又被称作“太一”,是最初的泉源,万物的本原,由它生成天地万物。所有这些方面都与基督教创世观有相通、相似之处,那种认为中国古代哲学缺乏本体论传统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道与创世说完全可以平等对话

  • 标签: 本原 创世观
  • 简介:学界长期以中体西用、中西会通等体用之分对中西对话进行定位,除此“逻辑”视角外还应关注历史发展之维度。以佛学入华引发的中印文化交流史为镜,现今中西交流亦要走过格义比附、潜隐外化、互镜创新三个历史时段。不同文化传统相遇之初,格义比附在所难免,但随着对外来文化本义之真正理解及进而引发的推崇,外来文化会成为显学,本土文化反而会在一定时期被遮蔽潜隐。各种中西体用会通之说忽视了一个人不可避免会有立场或前见的问题,其实中西文化两个源远流长各具特色的传统很难讲谁好谁坏,中西比较对话更多的是相互提供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

  • 标签: 中西对话 文化比较 中体西用 中西会通
  • 简介:如果说肇始自一个世纪以前的那场声势浩大的“现象学运动”已经风光不再的话,那么这与其说是一个时代或原理之终结的标志,不如说是作为一种“方法”或让·瓦尔所说的“现象学风格”的哲学遗产的确立。作为一种追求纯粹原初性和确定性基础的思想努力,它早已悄悄地以各种不同的、乃至矛盾的要素和方式构成或激发了20世纪哲学的主要内涵(无论是现象学的,还是“反”现象学的)。

  • 标签: 现象学运动 马克思主义 激进化 对话 20世纪 确定性
  • 简介:7月15日在四川大学召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与韩国的学者共21人,以及四川大学的广大师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旨在推动宗教与文化间的对话,促进两岸学者的学术交流。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晶研究员与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所长盖建民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罗中枢教授致欢迎辞。与会学者围绕民间信仰、印度佛教与哲学、佛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等展开了学术讨论。

  • 标签: 文化对话 宗教文化 海峡两岸 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四川大学
  • 简介:20世纪中国历史有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帝制终结的1912年,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以及改革开放的1978年。这些时间节点,一方面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划分为不同阶段,有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变化性和阶段性;另一方面,又多少遮蔽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某些共相特征,使人们不易见到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其中最难逾越的是1949年这一分水岭,它又和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学)的学科畛域交织在一起,使情形变得更加复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研究者开始意识到跨越时间界限、突破学科畛域对于全面、深入地理解20世纪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并作了有益的尝试。哈佛燕京学社为此举办以“再思1949年分水岭:政治学与历史学的对话”为主题的工作坊,邀约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的十余名政治学者和历史学者,围绕相关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方法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鉴于工作坊取得的巨大成功,并为扩大跨时段、跨学科研究路径在中国学界的积极影响,特将会议纪要完整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 标签: 1949年 历史学者 政治学 分水岭 对话 跨学科研究
  • 简介:由韩国实学学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东亚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在韩国学中央研究院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批判语境下的实学”,来自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三十余位学者主要讨论了如下问题: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韩国实学 研讨会综述 东亚 语境 批判
  • 简介:书籍自有书籍的命运.张一兵教授写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和(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两本书的两种命运,很令人玩味.只是作者写给自己的一本书,原以为写均匀之后就被埋在书架深处落灰,谁知却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的批判.反倒是(以下简称)一书落得了"万马齐喑"的境遇.我不禁联想起当年资产阶级怎么对付马克思的的:先是企图用沉默封杀,后来发觉不济事,才又开始批判.这种联想未免牵强,但是成为一个"没有读者的文本"①,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 标签: 经济学语境 哲学解码 张一兵 《无调式的辩证想象》 阿多诺
  • 简介:在进行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时,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关注本体论,而中国古代哲学更加注重实际.事实上,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样,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关注本体论的事实.我们的祖先不但在古希腊哲学家之前就提出了"五行"的哲学思想,而且更在"五行"思想产生前,他们就已经在思索、研究"土"、"水"、"气"等元素,并朦胧地提出了它们是物质世界的本原的观点.古代希腊哲学家们对于物质世界起源问题的探索是没有间断过的,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中国古代探索世界本原的自然哲学则常常被以立身处世为目的的社会哲学所打断.

  • 标签: 气——风 “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