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余国良等在《教书育人》2016年第7期上撰文指出,大学语文散文教学一要按照散文的构成规律来确定教学课型进行创新设计与实施,以培养学生建构散文的文体意识;二要按照不同的散文结构模型,变传统的线性课堂结构为板块结构,以便抓住重点开展细节化微型化教学;三要重视阅读方法指导,以帮助学生在课外运用这些方法自读更多散文。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自主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

  • 标签: 散文教学 创新设计 大学语文 《教书育人》 阅读方法指导 学生自主
  • 简介: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盛名的诗人、散文家,尤以散文的成绩卓著。他的攻文在体现出巨大艺术魅力的同时,以蕴涵醇正、浓郁的感情而闪耀着不朽的艺术光辉。特别是他前期的散文,更以那叙事的真切,感情的真挚打动读者心扉,产生共鸣,体现出浓郁的情致。

  • 标签: 朱自清 现代文学 散文创作 文学评论 情感
  • 简介:陆晶清是云南白族女作家,是云南现代文学的最早实践者之一。她的创作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尤以散文成就最高。纵观她的散文创作,其对生命意识的感悟与思索一直是贯穿散文的灵魂之所在。她以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细腻的笔触彰显自我的生命存在状态,以近乎绝望的姿态体悟人生、阐释世界,最终构成了她散文中自我生命意识的特殊表达。

  • 标签: 陆晶清 散文 生命意识 死亡意识
  • 简介:在当下,面对现代教育体制隐在的种种弊病症候,寓教于"乐"、于"美",尤为必要。事实上,一个人对"读书的艺术"之深切了悟与觉知,对于其身心的成长及学习新知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林语堂曾阐发了读书艺境的三大面相特质:一、近其性:方能于人生路上扬"长"而避"短";二、穷其:方可找准人生的坐标方向而不断地超越当下的"自我";三、知其趣:才能发现生命内在个性"可爱""静美"而"有趣"的一面。"读书的艺术"在现当代教育中,依然有着特有而超越的内在属性及独立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总而言之,林语堂论"读书的艺术"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不但对现代教育有显著的补偏救弊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理解读书的艺术内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视角。

  • 标签: 林语堂 近其性 穷其味 知其趣 读书的艺术
  • 简介:李广田20世纪30年代乡土散文的创作是一个师承、借鉴和创新的过程。周作人作为李广田乡土散文创作的引路人。他的文学理论与小品文创作在文学观念、文章内容、文体样式、文章风格、取材方式上对李广田30年代乡土散文的创作影响很大。在周作人的影响下。李广田的散文集在乡土想象中以风景、风情、人物为基本内容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性的乡土画廊。李广田师承周作人,但他30年代的乡土散文绝不是简单地去重复周作人的散文,而是在师承中创新。自成一家。

  • 标签: 李广田 乡土散文 周作人 师承
  • 简介:我与放眉是同龄人,大抵都经历过同时代的岁月、风雨和历炼,且在青春的时期,我们都曾有过到农村插队,荷食携壶,相随饷田于山乡的非常相似的经历。及至中年,那些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沧桑,那些关于世态、事业、家庭的热忱、感喟、欷嘘、追求与冀望,那些关于对孩子

  • 标签: 散文集 人生道路 家庭 农村 第二故乡 童话世界
  • 简介:一、教学目标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最常见及人们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地位非同一般,将之列为高中语文选修的一个模块,是完全必要的。有人曾对大学中文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一项是:“所学课程中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一门?”据统计,大多数学生选择了“中国古代文学”。原因是中国古代文学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改变气质。

  • 标签: 古代 中国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散文 诗歌
  • 简介:童年题材散文是作家成年后对童年经历的选择性回忆,文章通过对鲁迅和莫言童年题材散文的比较,发掘两位作家相似的童年经历和创伤记忆,辨析相似经历对两位作家情感体验模式与思维方式的"同构性"影响,这种影响与二人相近的地域文化背景和童年读书经历共同造成了叙事风格的近似。结合两位作家"为农民"与"作为农民"的"异质性"写作立场,我们能够突破现有"影响研究"的思路,从"同构异质"角度深化对鲁迅和莫言之间谱系关系的理解。

  • 标签: 童年题材散文 莫言 鲁迅 精神分析 同构异质性
  • 简介:《从百草园到三书屋》的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与我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同步前进。他的一生经厉了由进化论到阶级论,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我国现代文学奠定了不朽的基石。他一生的创作甚

  • 标签: 周树人 创作道路 现代文学 浙江绍兴人 阶级论 同步前进
  • 简介: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自己的感情以及对村庄的热爱。虽然写的是一个人的村庄,但也包含了他所有的感情。与其说刘亮程写的是村庄,不如说是他用在村庄中的感受与视野,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刘亮程为我们展现了现代文明中精神的匮乏,告诉我们乡村文学也是一种力量。

  • 标签: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家园孤独
  • 简介:<正>鲁迅说过:“我想,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做作的写信和日记,恐怕也还不免有破绽,而一有破绽,便破灭到不可收拾了。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三闲集·怎么写》)鲁迅这段话是很符合艺术辩证法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主义的倾向只能对艺术形式本身起破坏作用。散文的写作,要从内容出发,自由活泼,挥洒自如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形式上,要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如果离开了内容的需要

  • 标签: 《野草》 散文诗 艺术技巧 《影的告别》 鲁迅 体裁
  • 简介:侯易(Hoey)的词汇重复理论认为语篇中词项重复三次或三次以上即构成词汇衔接链,对语篇的连贯起重要的纽带作用.本文以劳里·李(LaurieLee)的散文(Appetite)为文本,分析词汇衔接链在语篇中的特征及功能,说明词汇衔接链对作者构建语篇以及读者理解语篇起到的重要作用.

  • 标签: 词汇衔接链 语篇 衔接纽带
  • 简介:《蒙古秘史》成书于公元13世纪,记载了蒙古民族自始祖至斡歌歹时期近六百年的历史,开创了蒙古民族书面撰史纪事的先河。现存的《蒙古秘史》作为蒙古民族第一部书面历史文学作品的汉译本,在创作文体上既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同时又与汉族史传作品有着密切的交流和影响关系。将《蒙古秘史》与《左传》、《三国志平话》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在叙事、取材以及语言方面的异同及其特色。

  • 标签: 《蒙古秘史》 历史散文 讲史说话 民族文学
  • 简介:<正>多年来,在大陆文坛上,余光中的诗名盖过了他的散文,作为著名诗人的余光中被人们研究得比较多,而作为散文家的余光中被研究得就远远不够。其实,余光中的散文个性突出,思维放纵,气势雄奇,辞采丰美,很可一读。他的主要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逍遥游》、《望乡的牧师》、《焚鹤人》、《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散文集》、《青青边愁》等多种。由于他创作硕果累累,又致力于变革散文的理论批评活动,因而被称颂为“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梁实秋语)

  • 标签: 余光中散文 座标 艺术特色 句法 《逍遥游》 语言
  • 简介:专题文献综述法教学模式是一种让学生分组进行专题研究、汇报和撰写文献综述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引导及正面评价等策略。古代文学专业选修课采用专题文献综述法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自我表现的需要,发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协同学习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综合能力。

  • 标签: 文献综述法 教学模式 先秦两汉散文研究
  • 简介: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由于其儿童视角的“原生态性”和“回溯性”特征,从而分别在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也即小说的空间性和时间性两个方面对小说的主要文体特征—散文化产生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横向的空间性与纵向的时间性相构成了整部小说的经纬线,将一幅幅看似松散的图景联结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

  • 标签: 《呼兰河传》 散文化 文体特征 儿童视角
  • 简介:巴金流徙于抗战大后方时期的散文创作历来受人关注,尤其是记录日军轰炸下的城市的一系列散文成为了其中的经典,散文中巴金所展现的"战斗者"和"思想者"形象也仍然值得关注和继续挖掘。以《在泸县》和《伤害》为代表的散文创作对经轰炸后城市的现实关注和转向自我内心世界的解剖各自具有独特性,但同时又具有互补性。细腻的轰炸场景描写下痛愤的表达以及对生命、国家、民族的思考,共同构成了抗战大后方日军轰炸中巴金散文书写的特质和其"战时知识分子"的整体形象,全面展示了巴金精神和文学世界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对抗战中知识分子和作家的精神文化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 标签: 巴金 抗战大后方 日军轰炸 散文
  • 简介: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本色,也是寻求语文的本性,更是获得语文教学操作策略的本真。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课文的内容,更要关注课文的形式和语言。本设计充分利用课文这个“例”,紧扣文眼“急”字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各项语言实践中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

  • 标签: 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 北师大版 下册 重锤 语言文字
  • 简介:民国作家张爱玲的散文《爱》与当今作家扎西拉姆·多多的诗歌《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在情感上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它们都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及淡淡惆怅,细细品味之下,在情感直观的叙述中却有着不同的特点,而从写作主体的对位阅读来看,两篇作品体现出两位作者的审美思维的巨大差距。张爱玲在《爱》中以明亮直观的形象和图画来刻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美,而扎西拉姆·多多在《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中则企图消弭这种距离来达到人与人之间坦诚无间的相处与亲近。一以情感距离为美,一以情感距离为憾。文本互读有助于全方位的理解张爱玲,也有助于增进对扎西拉姆·多多这位作家的了解。

  • 标签: 张爱玲 扎西拉姆·多多 《爱》 《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 情感直观 对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