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5 个结果
  • 简介:西藏荣玛地区尼俄玛山下二叠统曲组发育套重力流沉积组合,根据其岩性、沉积构造含化石特征等,该套沉积体系识别出了9种岩石类型、5种岩石组合类型,并分别将其划归内扇主水道—水道间、中扇分支水道—天然堤—水道间、外扇朵叶体—末端水道及深水玄武岩和泥岩4种微相组合类型,以及海底扇深海盆地2种沉积相类型,证明研究区曲组属于半深海—深海沉积环境。这结论前人认为曲组属于滨浅海相认识完全不同,说明南羌塘盆地下二叠统曲区域上存在明显相变,即西部日土滨浅海沉积向东到改则—尼玛带逐渐变为半深海—深海沉积;证明南羌塘盆地早二叠世古特提斯洋进入演化成熟期,但羌塘地块从冈瓦纳北缘裂解、脱离时间东西向并不致,东部早于西部;曲组大套深水黑色泥页岩及砂岩为代表重力流沉积广泛发育,说明其具有重要油气地质意义。

  • 标签: 岩石类型 岩石组合 曲地组 下二叠统 西藏荣玛地区
  • 简介:沂沭断裂带纵贯山东省中部,属郯庐断裂带中段。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新元古代—新生代沉积地层中,到目前,已识别出25个地震事件层位。这些地震事件层位名称取自不同年代或年龄含地震记录岩石地层。大多数地震记录震积岩,少部分为震火山岩,它们时空分布支持该断裂带生成—活动发展历史分2个阶段:古郯庐断裂带阶段(新元古代—古生代)中—新生代阶段。新元古代初鲁中至苏皖北部NNE向韧性剪切带形成,沟通了秦岭大别苏鲁洋间NEE走向转换断层,可能沂沭断裂带或古郯庐断裂带成因机制。纵向上,古郯庐断裂带阶段形成了8个地震事件层位,其中5个地震事件层位较密集分布于南华系至中下寒武统;中—新生代阶段形成了17个地震事件层位,其中12个层位较密集分布于白垩系—古近系。因此,南华纪—早中寒武世、白垩纪—古近纪分别为2个发展阶段强地震事件频繁发生时段。在这2个发展阶段,该断裂带地震活动动力来源不同:古郯庐断裂带阶段主要源于华北华南板块相向运动碰撞;中—新生代阶段主要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下俯冲。横向上,有15个(占60%)地震事件层位分布在此断裂带内或由该断裂带内向两侧延伸,这体现了沂沭断裂带研究区内发震构造主体。所有地震事件地层分布于该断裂带纵中轴线两侧150-180km以内同沉积盆地,这证明该深大断裂带两侧近区强构造地震活动区。作者关于地震事件层位时空分布论述图解,展示了该断裂带自形成以来地震作用过程历史,清晰勾绘出了这条长期活动地震带影响范围,这不仅对分析此类深大活动断裂带及其附近由地震引发软沉积物变形地震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评价此类地震带对地表建筑�

  • 标签: 沂沭断裂带 地震事件地层 震积岩 震火山岩 时空分布
  • 简介:早三叠世海水碳同位素组成演化二叠纪—三叠纪生物群体灭绝事件之后全球生态萧条重建时期地球碳循环重要记录,为地学界长期高度关注。文中测试了四川盆地宣汉渡口重庆北碚下三叠统及相邻地层258个海相碳酸盐样品碳、氧同位素组成,以便探讨早三叠世海水碳同位素组成演化。这些样品对海水碳同位素组成具有不同保存性,飞仙关组及嘉陵江组第一、三段保存较好,嘉陵江组第二、四段保存较差。基于氧同位素可以更为敏感反映海相碳酸盐成岩蚀变性原理,碳、氧同位素相关性分析基础上,以δ^18O〈-7.5‰为剔除标准,筛选出近200个有效数据建立了碳同位素演化曲线,该曲线前人在贵州建立同期曲线具有很好可对比性。曲线显示出海水碳同位素组成巨大波动,变化幅度达8.55‰,包括2个完整上升—下降旋回,第1个旋回由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第一段组成,第2个旋回由嘉陵江组第二段、第三段部分第四段组成,同时还包括若干短周期次级旋回。利用曲线形态前人建立同期曲线进行了岩石地层年代地层单位对比,飞仙关组可大致Induan阶对应,嘉段可大致Smithian亚阶对应,嘉二段、嘉三段嘉四段下部可大致Spathian亚阶对应;绿豆岩作为下—中三叠统界线其位置可能偏高,下—中三叠统界线应该位于绿豆岩之下嘉四段内部。早三叠世海水碳同位素组成高频率大幅度波动指示了生物大灭绝后环境不稳定性,其中菌藻类等微生物灾后过度繁盛,可能导致了有机碳短时间内快速埋藏海水碳同位素正漂移;碳同位素大规模负漂移可能与甲烷水合物释放带来轻碳有关。研究认为,白云岩所在地层段往往具有更高δ13C值,这可能说明微生物活动、白云岩形成海水δ^13C值升高之间有�

  • 标签: 下三叠统 生态重建 海相碳酸盐 碳同位素 四川盆地
  • 简介:早期长城纪演化阶段,燕山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构造拉张活动明显,它控制了整体沉积相带展布,并在强烈活动期引发了系列事件沉积。长城纪时期古构造活动主要以4种方式影响盆地充填,即同沉积断裂活动、构造掀斜,轴部强烈拗陷整体均衡沉陷。其中,同沉积断裂活动长城纪盆地演化过程中具有突发性或脉动活动特点,记录了古地震、碳酸盐滑塌沉积碎屑浊流沉积。并诱发火山活动形成火山碎屑重力流等地质事件。盆地古水流、地层格架及特征沉积相带等分析显示,盆地主体展布为NE向;燕山元古代裂谷向外海出口位置应处于中朝准北部;现今所见崇礼-承德-北票EW向断裂长城纪大部分时期对盆地沉积充填没有明显影响。

  • 标签: 燕山裂谷 长城纪 盆地构造 事件沉积 元古代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0710月出版(2007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古地理学报》2006影响因子为1.311,全国1723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表中居第53位。兹将该总排序表前500名中地学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科技期刊 影响因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排序表 石油类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1011月出版《2010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古地理学报》2009影响因子为1.508,全国1946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中居第35位。兹将总排序表中影响因子前500名中地学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影响因子 科技期刊 排序表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石油类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0410月出版《2004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古地理学报》2003影响因子为0.978,全国1576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表中居第72位。兹将该总排序表前400名中地学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全国科技期刊 古地理 因子全国
  • 简介: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E2-3xg2)为例,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录井、X衍射及物性分析,探讨湖平面升降对混积型碳酸盐储集层形成及其分布控制。英西地区E2-3xg2整体为咸背景下湖相混合沉积,内部由多种结构类型湖平面升降沉积旋回纵向叠置而成,并伴随岩石结构产状及矿物组分周期性变化。区内储集层类型多样,以混积型碳酸盐岩为主,各类储集层纵向演化及物性分布单个湖平面升降旋回具有良好耦合关系,自下而上构成原生晶间微孔—溶扩晶间微孔—充填残余溶孔孔隙组合,储集层物性具有向上变好趋势。各类储集层形成机理空间分布受湖平面升降旋回控制,白云石晶间微孔型储集层形成于湖退早—中期,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相关,物性般,分布广泛;溶扩晶间微孔型溶孔型储集层形成于湖退晚期,地貌高部位短暂暴露溶蚀相关,储渗性能优异,局部发育。

  • 标签: 湖平面升降 混积碳酸盐岩 咸化湖盆 储集层成因 下干柴沟组 英西地区
  • 简介:第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将于20089月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会议主办单位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 标签: 学术会议 古地理学 沉积学 成都市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
  • 简介:依据黑龙江东部方正断陷新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厘定了其主干断层——伊汉通断层(FZ3),发现该断层规模明显变大,对断陷沉积构造演化具有明显控制作用。依据对伊汉通断层新认识FZ4、FZ5断层发现,以及FZ6FZ7断层特征,确定方正断陷内部结构具有南北向(走向)分段、东西向(横向)分带特点,并将方正断陷沉积-构造演化划分成古近纪古新世始新世断陷期、始新世末挤压隆起期、渐新世差异沉降期古近纪末期挤压反转期4个阶段,指出东部凹陷埋藏深、面积大,方正断陷新油气勘探领域。

  • 标签: 黑龙江省 方正断陷 断裂构造 沉积-构造演化 古近纪
  • 简介:江口冰期和南沱冰期华南地区引人注目的2次成冰纪冰川事件,但其确切启动时间及其全球对比关系仍未有定论。为此,对桂北地区成冰系(南华系)长安组底部和南沱组底部冰成杂砾岩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长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58—717Ma,显著峰值为720、753、805及848Ma,最年轻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19.6±6.1Ma,可解释为长安组最大沉积年龄;南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87—649Ma,显著峰值为650、720、753、779、803、823及848Ma,最年轻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49.3±6.2Ma,可解释为南沱组最大沉积年龄。结合已发表相关年龄数据可知,江口冰期很可能启动于ca.715Ma,塔里木、阿拉伯—努比亚、劳伦等陆块Sturtian冰川作用高度同步;南沱冰期启动应晚于650Ma,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劳伦等陆块Marinoan冰川作用基本同步。另外,碎屑锆石U-Pb年龄谱CL图像显示,长安组和南沱组物质来源主要为下伏新元古界岩浆—沉积记录,揭示出冰川对下伏地层强烈刨蚀作用华南新元古代幕式构造岩浆热事件。扬子陆块成冰纪冰川刨蚀作用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裂离"有关强烈伸展活动存在联系,并可能持续至Marinoan冰期结束。

  • 标签: 成冰纪 冰成杂砾岩 碎屑锆石 江口冰期 南沱冰期 扬子陆块
  • 简介: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22条区域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为基础,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计算了不同位置剖面的伸展量、伸展率伸展系数,并分析了伸展量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黄骅坳陷新生代具有幕式伸展特点,而且伸展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空间上,伸展量主要是由盆地主边界断层伸展位移造成,主边界断层位移较大处伸展量也相应较大;时间上,水平伸展运动可以分为始新世、渐新世新近纪3个时期,其中,始新世伸展主要发生在盆地南部,渐新世发生在中北部,新近纪伸展量较小,主要发生在中部。伸展量时空分布受盆地构造变形、构造演化控制。始新世,NNE向沧东断层伸展位移控制盆地伸展变形主要因素,且沧东断层盆地南区伸展位移量较大。渐新世,NNE向沧东断层盆地中北区伸展位移量相对较大,同时盆地内部NNE向基底断层右旋走滑诱导NE向基底正断层对盆地伸展变形做出贡献。新近纪,盆地在后裂陷热沉降过程中NNE向基底断层仍然有右旋走滑位移,致使盆地中部发育NE向盖层正断层。

  • 标签: 渤海湾盆地 黄骅坳陷 新生代 伸展量 时空差异性
  • 简介:下切谷种常见侵蚀地貌,古今均十分发育,但是不同盆地、不同时代发育下切谷,无论沉积充填特征还是平面展布形态等多个方面都大相径庭。为此,作者依据曼宁公式进行理论推导,再结合分析北海盆地维京堑发育典型下切谷实例以及前人进行相关水槽实验结果总结认为:地形坡度、基准面下降速率及幅度下切谷所侵蚀地层岩性影响下切谷发育模式最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控制了:(1)下切谷弯度指数及宽深比,(2)下切谷平面上发育密度及其规模,(3)下切谷伴生陆棚三角洲、陆棚边缘三角洲沉积厚度及展布范围。海侵过程中下切谷沉积充填类型及岩性,受平均基准面上升速率及沉积物供应量共同控制,根据沉积充填类型及岩性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富砂型陆棚三角洲充填及富泥型河口湾充填两类。

  • 标签: 北海盆地 维京地堑 下切谷 主控因素 陆棚坡度 基准面变化
  • 简介:南四湖华北地区最大淡水湖泊,其形成演化黄河泛滥、开挖运河、蓄水济运泄洪保运等自然人为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对南四湖沉积物环境指标,如岩性、沉积速率、沉积物磁化率、总有机碳、总氮及碳氮比(C/N)色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0.62kaBP前,南四湖南部徽山湖北部独山湖沉积物各环境指标同步变化.0.62kaBP后,南四湖南北环境分异。3000来该地区古环境变化经历下列过程:2.45kaBP前有河流沉积环境特点:色素指标为零,C/N比值高达60~80等;2.45ka~1.3kaBP,2.45kaBP前后色素指标迅速上升,表明为还原环境.叶绿素及其衍生物、总类胡萝卜素保存较好C/N比值下降,内源有机质增加.频率磁化率升高,沉积细颗粒成分增加,为南四湖形成发展时期;1.3ka-0.62kaBP,CD,TC大幅度下降,颤藻黄素、蓝藻叶黄素变化不大,藻类繁盛,表明这时期水体较稳定;0.62kaBP后,独山湖更多接受入湖河流带来碎屑物质,沉积速率加快,环境指标更具有河流环境特点.微山湖仍受黄泛影响,更具有湖相特点。上述南四湖南北沉积差异,将为分析研究南四湖演化历史,确定该地区黄泛影响程度范围,为判别3000来该地区人类活动强度对湖泊发展影响提供依据。

  • 标签: 沉积差异 环境指标 南四湖 岩性 沉积速率
  • 简介:铝土矿形成受到气候条件严格限制。通过对黔北务川正安道真地区下二叠统铝土矿层钻孔岩心样品主量元素黏土矿物综合研究,探讨了铝土矿层形成时期黔北地区古气候环境以及淋滤作用对矿层改造。从下至上,铝土矿层化学蚀变指数(CIA)由80左右上升至大于90,成分分异指数(ICV)由0.8下降至0.1。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研究区铝土矿层中黏土矿物组分为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其中高岭石各个钻孔中广泛存在且大部分层位中含量较高,平均含量为34.2%,并呈机械碎屑或基质形态产出且有进步风化成为铝矿物现象;伊利石主要以机械碎屑形式产出,平均含量为21.5%,赋存于矿层黏土质部分,结晶度变化范围为0.22°-0.71°;绿泥石多为基质,部分层位中含量极高且伴随ICV值上升,平均含量为44.3%,为后期成岩过程中由高岭石转化而成。矿层内极高CIA值广泛存在高岭石证明,铝土矿形成时为炎热潮湿古气候。矿层内部ICV值波动可能与淋滤作用所引起矿层内元素迁移活动有关。

  • 标签: 铝土矿 地球化学 黏土矿物 古气候 早二叠世 黔北
  • 简介: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县地区侏罗系直罗组下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拉平法精细恢复彬县地区直罗组下段各个时期古地貌特征并划分古地貌单元,探讨古地貌特征对有利沉积相带分布控制,揭示直罗组下段铀储集层空间演化特征,明确不同时期地下水流流向,探讨古地貌特征对层间氧化带控制作用。辫状河道砂体为有利铀储集层,铀矿()体主要赋存于辫状河砂体中,受沉积古地貌控制,主要发育在下切谷中。古地貌控制了地下古水流流向,从而控制着氧化带发育铀成矿。晚侏罗世,彬县地区北部为古隆起区,容易被淋滤氧化,不利于铀矿预富集;早白垩世—古新世主成矿阶段,直罗组底部古地貌变为"东南高、北西低"特征,含氧含铀水主要来自盆地东南缘,呈扇形沿着直罗组下段辫状河道砂体渗流,形成层间氧化带。古地貌恢复对铀储集层砂体分布特征铀成矿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彬县地区 侏罗系 古地貌 有利铀储集层 成矿模式
  • 简介:摘要近年来,浙江省北部钱塘江河口湾地区发现并开发了大量晚第四纪浅层生物气藏。末次盛冰期,全球海平面的下降使河流梯度增加,下切作用增强,导致钱塘江下切河谷形成。下切河谷内沉积序列从下到上可划分为4种沉积相类型,分别为河床相、河漫滩-河口湾相、河口湾-浅海相河口湾砂坝相。所有的商业浅气田和气藏都分布于太湖下切河谷钱塘江下切河谷及其支谷河漫滩-河口湾相砂体中。钱塘江下切河谷河漫滩-河口湾砂体埋深30~80m,厚3~7m,被非渗透黏土包围,可能代表了下切河谷内分布潮流沙脊。快速堆积河口湾-浅海相沉积物为生物气藏形成提供了充足源岩良好保存条件。河漫滩-河口湾相黏土层为研究区浅层生物气藏直接盖层,主要分布在下切河谷内,其埋深、残留地层厚度孔隙度范围分别为30~80m、10~30m42.2%-62.6%。河口湾浅海相淤泥层为间接盖层,覆盖了整个下切河谷,其埋深、残留地层厚度孔隙度范围分别为5~35m、10~20m50.6%-53.9%。黏土层淤泥层孔隙水压力远大于下伏砂体孔隙水压力,其差值可达0.48MPa。储集层盖层分界面即浅气藏顶部,孔隙水压力值达到最大。黏土层淤泥层孔隙水压力可以超过砂质储集层中气体压力孔隙水压力之和。黏土淤泥盖层高孔隙水压力可能浅层生物气被完全封闭住最重要因素。直接盖层封闭能力比间接盖层要好。黏土层淤泥层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很长,有时候很难达到稳定状态,这表明黏土层淤泥层渗透性差、封闭性好。随着埋深增加,其压实程度封闭性能增加。黏土层淤泥层相比,砂层孔隙水压力消散较快,很容易达到稳定状态,而且消散时间埋深无关,表�

  • 标签: 生物气 封闭机理 下切河谷 钱塘江
  • 简介:利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从北京市西北城区四个季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中检测出种类丰富饱和烃,主要包括正构烷烃、萜烷及甾烷等系列化合物.利用饱和烃多项参数(如主峰碳数、碳优势指数CPI、藿烷22S/(22S+22R)比值等)对大气PM10中可溶有机物来源及分布作了探讨.北京市西北城区PM10中正构烷烃主峰碳数均介于2327之间,CPI值介于13之间,表明北京市西北城区PM10中饱和烃均不同程度受到了高等植物等现代生物化石燃料(石油、煤等)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种来源影响,其中春、夏季以高等植物、花粉、微生物等生物来源占比重较大,而在秋、冬季,尤其冬季,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造成污染比较明显.萜烷类物质检出,表明北京市西北城区四个季节PM10中部分饱和烃来自于石油等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甾烷类物质检出,表明北京市西北城区四个季节PM10中部分饱和烃来自于车辆释放机油等.

  • 标签: PM10 饱和烃 甾烷 化石燃料 城区 正构烷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