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品管圈活动且提高患者及家属防跌倒意识管理中的作用,文章提出成立品管圈小组,并选定“提高患者及家属防跌倒意识”为活动主题,针对住院患者发生跌倒这一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制订整改方案。通过品管圈活动降低了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为高危患者提供了安全保障,提高了安全护理质量。

  • 标签: 住院患者 预防跌倒 品管圈活动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昆明市社区慢性病对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了ADL量表、Barthel指数量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昆明市部分社区老年人进行慢性病对日常活动能力评分。结果不同慢性病数目对社区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慢性病数目对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有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慢性病 日常活动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手术室患者安全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护理质量,包括手术室差错发生情况、物品准备完善度、术后切口感染率等。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手术室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实施前,患者满意度也显著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手术室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也随之升高,对圈员品质的改善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护理借鉴。

  • 标签: 品管圈 手术室 安全护理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QCC)在提高急诊输液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5年4~10月QCC活动开展后随机抽取的急诊输液患者192例作为观察组,选择QCC活动开展前随机抽取的急诊输液患者19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两组输液患者健康教育知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输液前及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输入药品的名称、作用、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相关疾病的饮食、休息、居家自我护理等预防保健知识,输液结束后的注意事项知晓率由改善前的67%/周上升至改善后的85.6%/周。输入药品的名称、作用、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知晓率由改善前的51.3%/周上升至改善后的88.8%/周。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有利于增强护士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提高护士对输液病人的药物知识的掌握,在输液过程中的应急处理能力,对提高急诊输液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具有显著的效果,提升了护理健康教育质量。

  • 标签: 品管圈 急诊输液患者 健康教育 知晓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QCC)在提高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的作用。方法将2016年1月-2016年3月行结肠镜检查的5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将2015年4月-2015年8月行结肠镜检查的5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通过采取现状把握、目标设定、实施与检讨、标准化等,对QCC活动前后两组患者比较肠道准备合格率。结果观察组肠道准备合格率96.23%,对照组肠道准备合格率71.70%,观察组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的作用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结肠镜检查 肠道准备 合格率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骨科特殊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方面的成效。方法成立QCC小组,开展以“提高骨科特殊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按照主题选定、计划拟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要因分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标准化等品管10大步骤开展活动。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骨科特殊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从原来的80.6%提高至94.6%,目标达成率为110%。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能有效提高骨科特殊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同时还增强了圈员团队协作意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了极大发挥,品管圈活动值得推广应用到消度供应中心其它质量改进活动中。

  • 标签: 品管圈 骨科器械 清洗 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释放酶联免疫法(TB-IGRA)与结核抗体蛋白芯片在活动性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之间,240例确诊的结核病患者同时进行结核抗体蛋白芯片检测和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γ-干扰素的含量,并对其结果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B-IGRA检测对结核病的诊断灵敏度为89.17%,约登指数为0.892,结核抗体蛋白芯片检测对结核病的诊断灵敏度为43.75%,约登指数为0.438,两种方法诊断灵敏度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1.040,P<0.05),从数值上看,TB-IGRA的方法高于结核抗体蛋白芯片的方法。结论TB-IGRA技术和结核抗体蛋白芯片两种方法对于结核病的诊断,都是比较简单和快捷的方法,TB-IGRA比结核抗体蛋白芯片检测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是一种有价值的结核病诊断的检测方法,值得在临床范围内进行推广和深入研究。

  • 标签: 干扰素释放酶联免疫法(TB-IGRA) 蛋白芯片 结核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卒中偏瘫病患给予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我院9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内科护理,而研究组则加行早期康复护理,记录两组病患的预后状况。结果护理前,两组肢体运动积分、Barthe指数以及SS-QOL总分均无明显的差异(P>0.05);但护理后3个月,研究组的Fugl-Meyer(72.19±5.65)分、Barthel(77.87±6.17)分、SS-QOL总分(75.56±5.00)分,均较对照组有显著的改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能、生活能力,进而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提升其生活质量。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脑卒中 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介入病区通过品管圈工具的应用,制定出提高患者介入术后穿刺肢体制动依从性最为相关的改进护理措施和标准流程,并组织实施,最终使介入术后患者穿刺肢体制动依从性提高。方法2016年9月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将2016年10月符合调查条件的20例介入术后患者,设为品管圈改善前期;将2017年1月符合调查条件的20例介入术后患者,设为品管圈改善后的改善期,并与品管圈改善前期比较。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介入术后穿刺肢体自行活动由改善前期的平均13.2次/人降至改善后的平均8.9次/人,目标达标率97.7%,进步率32.57%。结论应用品管圈护理模式能提高患者介入术后穿刺肢体制动依从性,对患者术后护理、住院满意度加强了提高,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 标签: 品管圈 穿刺侧肢体 翻身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品管圈提高痰标本送检率。方法2016年4月至2016年11月开展以“提高呼吸内科痰标本送检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运用品管圈手法和品管工具对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痰标本送检率低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呼吸内科后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痰标本送检率由实施之前的70.37%提高到了83.3%,目标达成率119.05%,进步率28.74%。结论采用品管圈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痰标本的送检率,进而提升送检合格率,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

  • 标签: 品管圈 痰标本 送检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我效能干预对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96例,按照简单随机法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联用自我效能干预,分析两组患者SAS、SDS及SF-36评分(生理功能及躯体功能)干预前后差异。结果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理功能及躯体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P<0.05)。结论在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护理方案中联用自我效能干预方案,有助于缓解其负面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自我效能干预 膀胱过度活动症 心理护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科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6月在本监护室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46例为对照组(活动前),选择2016年10~12月在本监护室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52例为实验组(活动后)。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活动课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我科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从21.1‰下降到3.8‰,超出了预期目标。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新生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减少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增强了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护士的护理质量。

  • 标签: 品管圈 新生儿 PICC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提高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落实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10月期间在本院分娩的11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产妇按常规进行产科护理,观察组实施品管圈活动,观察两组产妇的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落实情况,并比较两组产妇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百分比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早接触早吮吸落实率为92.73%,对照组为74.55%,组间差异P<0.05。产后3个月随访显示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70.91%)显著高于对照组(52.73%),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混合喂养率(16.36%)与对照组(18.18%)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人工喂养率(12.73%)显著低于对照组(29.09%),组间差异P<0.05。结论产科护理中实施品管圈活动有助于提高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落实效果,并提升纯母乳喂养率,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纯母乳喂养 品管圈 产科护理 新生儿 早接触早吸吮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开展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以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4年9月—2017年9月,选取80例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以随即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管理,观察组开展品管圈活动,对两组医务人员的护患沟通合格率以及常规操作合格率进行评估。结果在观察组,使用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各项数值与对照组相比,呈现较为优异的状况,而且两者之间相差较大,而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考价值。结论对医务人员开展品管圈活动时,可以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可以被推广应用。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精神科 护理风险管理 应用价值 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提高初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知晓率的效果。方法择选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我院分娩新生儿的初产妇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品管圈活动,对比两组初产妇新生儿护理知晓率情况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新生儿基础护理、母乳喂养方法、环境护理知识、疫苗接种及体检意识知晓率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初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知晓率的效果甚佳。

  • 标签: 品管圈 初产妇 新生儿护理 知识知晓率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探究口腔修复最佳的治疗方法,以固定义齿和活动义齿为例。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期间我院治疗的80例口腔修复患者,基于病床单双号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固定义齿治疗方案,观察组接受固活动义齿种植术修复方案,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通过不同方案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基牙出血指数、口腔颌面部功能恢复时间及总治疗时间均更低(P<0.05)。结论活动义齿种植术修复治疗方案理应成为口腔修复的首选方法,临床应积极借鉴与学习。

  • 标签: 口腔修复 固定义齿 活动义齿 种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老年病科患者意外发生率的探索。方法选择自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00例老年病科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应用品管圈活动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意外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意外发生率为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0%(χ2=4.7138,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00%(2=4.9155,P<0.05);研究组患者的工作量评分为(28.35±0.75)分,工作质量评分为(8.65±0.70)分,医德规范评分为(9.32±0.91)分,考核总评分为(95.50±1.55)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45±0.65)分、(7.80±0.55)分、(8.01±1.02)分、(91.43±1.30)分(t=10.9975,5.4850,5.5053,11.5573,P<0.05)。结论老年病科患者应用品管圈活动可以明显降低意外发生率,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评分。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老年病科 意外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是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查找出影响器械清洗合格率的最主要的真因,利用品管圈开展活动。方法通过对复用手术器械预处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及工作流程的完善;加强设备仪器的维修、维护与保养,时时保证清洗设备处于有效地功能状态;同时加强清洗员、包装员的责任性培养、环节质量控制及流程规范化且流程上墙等方法,将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由活动前80.85%提高到94.14%。结论应用品管圈理念,针对现有问题进行流程的改进和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提高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 标签: 品管圈,器械清洗,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早期活动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择取2017年3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6例脑出血手术患者,随机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行早期活动干预,对两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静脉血流峰速度以及平均速度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护理干预后7天研究组静脉血流峰速度以及平均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出血手术患者中,早期活动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预后。

  • 标签: 早期活动 脑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在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中单次手法和物理治疗方法对患者疼痛、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4年5月—2016年6月期间采用单次手法治疗的48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将采用物理治疗的48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48h后的疼痛度以及患者关节活动度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单次手法和物理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的疼痛以及关节活动度,但是单次首发治疗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单次手法 物理治疗 颈型颈椎病 疼痛度 关节活动度 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