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实质性癌中,未明确原发灶的转移性癌占5%,有些原发肿瘤生长缓慢,有些甚至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消失,其诊断和治疗需由病理科医生、肿瘤科医生和外科医生相互协作,才能使病人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一种起源于胰管高柱状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的腺瘤。根据病变位置可分为主胰管型IPMN(MD-IPMN)、分支型IPMN(BD-IPMN)及混合型IPMN(MT-IPMN)。MD-IPMN和MT-IPMN的恶变率高于BD-IPMN。诊断IPMN的方法较多,包括B超、CT、MRI、EUS、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及组织活检等。临床上MD-IPMN及MT-IPMN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BD-IPMN是否行手术治疗,仍存在争议。本文从IPMN的分子病因学、好发人群、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组织学分型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简介:许多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归因于一些基因的异常表达,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其中一部分基因是在核因子kappaB(nuclearfactor-kappaB,NF—κB)调控下进行的。NF—κ是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中的转录因子,是由Sen等于1986年首先在B细胞中发现的一种核蛋白。因它能与B细胞免疫球蛋白上的K轻链基因增强子κB序列(GGGACTITCC)特异结合而得名。实际上它能与多种细胞基因的启动子和增强子序列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促进转录和表达,参与众多与免疫和炎症反应有关的基因转录的调控。它的异常激活或完全抑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在控制细胞增殖、凋亡、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耐药问题上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探讨NF—κB在体内病理状态下的活化机制以及其与细胞、基因之间的调节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NF—κB的组成、结构、激活途径以及与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吐温80温热灌注化疗栓塞治疗转移性肝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转移性肝癌32例中,男17例,女15例;分为吐温80温热灌注化疗栓塞组(15例)和常规化疗栓塞组(17例)。治疗组采用加温至62℃的吐温80、化疗药液和碘油行化疗栓塞。对照组在室温下用常规化疗栓塞治疗。结果治疗组的肿瘤生长率(-0.4l±0.25)小于对照组(-0.12±0.45),有显著性差异(P<0.05)。近期有效率于治疗组为60%,对照组为41.2%,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治疗组中,毒副反应轻度3例(20%),中度8例(53-3%),重度4例(26.7%);对照组中轻度4例(23.5%),中度10例(58.8%),重度3例(17.7%),两者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动脉内吐温80温热灌注化疗栓塞治疗转移性肝癌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简介:背景与目的:颅内孤立性粒细胞肉瘤较罕见,本文旨在探讨了解孤立性颅内粒细胞肉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孤立性颅内粒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左额叶肿瘤术前误诊为脑膜瘤。行手术全切除,肿瘤累及硬脑膜及临近额眶骨,术后免疫组化确诊粒细胞肉瘤。外周血象及骨髓涂片正常。术后配合局部放射治疗。随访6个月无复发,外周血象无异常。结论:孤立性颅内粒细胞肉瘤临床罕见,易误诊为脑膜瘤或恶性淋巴瘤。确诊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对局部浸润可配合放疗,而外周血象及骨髓涂片正常者不宜常规化疗,宜长期随访并监测血象,注意出现髓系白血病的可能。
简介:目的比较电钻驱动法和徒手克氏针加叩击法在腰椎椎弓根(lumbarpediclescrew,LPS)螺钉置入中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技术治疗的腰椎结构性脊柱侧凸患者157例,其中男48例,女109例;年龄9~19岁,平均(14.6±5.8)岁。其中采用克氏针加叩击法技术置钉85例(徒手组),电钻驱动法置钉72例(电钻组)。两组患者术后均行CT扫描,记录螺钉穿透骨皮质的数目、位置和距离,以比较两组置钉精确性及凸侧与凹侧置钉精确性的差异。结果两组共置入LPS螺钉1118枚,总皮质穿破率为9.3%。徒手组共置入642枚螺钉,其中64枚穿破皮质(穿破率10.0%);电钻组共置入476枚螺钉,其中40枚发生皮质穿破(穿破率8.4%)。两组皮质穿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钻组凸侧穿破率9.7%(23/236),凹侧7.1%(17/240),徒手组凸侧穿破率8.8%(28/317),凹侧11.1%(36/325),两种方法凸、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无神经、血管或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在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应用电钻驱动辅助行LPS螺钉置入与传统徒手克氏针加叩击法相比,同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简介: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2(CCR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V64I(CCR2-V64I)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基因测序联合检测分析方法,对40例原发性宫颈癌、45例CIN和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进行基因多态性的检测。结果基因测序与琼脂糖凝胶电泳对CCR2.V64I的检测结果一致。CCR2-V64IG/G、G/A和A/A基因型频率在宫颈癌中分别为27.5%、12.5%和60.0%,在CIN中分别为53.3%、24.4%和22.2%,而在对照组中分别为38.3%、31.7%和42.9%,宫颈癌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CIN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A等位基因可以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OR:2.32,95%CI:1.29-4.17),但并不增加CIN的发病风险(OR=0.62,95%CI:0.35-1.09)。结论宫颈癌及C1N中均存在CCR2-V64I基因多态性,但其与CIN无关,而与宫颈癌患病风险有关,表明CCR2-V64I基因多态性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研究和克隆新的肝癌相关基因,探索肝癌发生的分子基础。方法采用同源筛选、RT-PCR等克隆肝癌相关基因JST,分析其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序列比对,阐明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相关性。结果克隆了一个肝癌相关基因,cDNA全长为247bp。其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序列存在一定差异。50例肝癌中12%(6/50)为上调表达,88%(44/50)为下调表达(P<0.01)。其表达程度与性别、AFP、HBsAg无关(P>0.05),但与肿瘤大小(P<0.05)、分化程度(P<0.05)、临床分期(P<0.05)、包膜侵犯(P<0.01)、血管癌栓(P<0.01)、癌旁卫星灶(P<0.01)、Ki-67蛋白表达(P<0.05)、P53蛋白表达(P<0.05)、细胞凋亡(P<0.05)等密切相关。结论JST可能为一个肝癌抑制基因,通过下调作用影响肝癌发生发展,与肝癌的一些病理特性密切相关。
简介:目的报告1例血友病性关节病误诊35年的病例,为临床医师提供借鉴的经验与教训。方法患者,男,42岁;7岁起发病,35年,多家医院均未能确诊,术后方明确血友病性关节病的诊断。结果患者7岁时出现“双髋、双膝酸困不适及疼痛,渐进性加重,伴关节活动幅度逐渐减小”等症状被当地医院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对症治疗,因效果不佳,于1个月后在当地人民医院误诊为“双膝骨结核”,给予口服抗结核药物治疗,症状无缓解,之后双髋、双膝关节反复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达35年。于近期加重,我院以“双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收住院。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尽管术后给予伤口处加压包扎、冰敷、常压引流等处理,术后第1天引流量高达2400ml,且伤口敷料持续出现大量渗血。始考虑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漏诊即请血液科会诊。查:特异性凝血因子Ⅷ为13.70(正常值:O.60~1.60)、Ⅸ103.30(正常值:0.80-1.20)方确诊为甲型血友病性关节病。结论本例甲型血友病性关节病长期误诊,教训深刻。提示临床医师须强化病史问诊的能力,重视相关疾病的体征以提高对不同关节炎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必要时,应及时请相关专科医师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