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对单一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探讨单一核细胞在HSV-2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HSV-2(333株)感染单一核细胞,于病毒感染1,3,5,7日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TNF-a、IL-6的含量。结果HSV-2感染后1日,单一核细胞分泌TNF-α水平显著降低。HSV-2感染后1,3日,单一核细胞分泌IL-6水平显著降低,以后,病毒感染单一核细胞分泌TNF-α、IL-6水平逐渐增高,到第7日达到对照组水平。结论HSV-2能抑制单一核细胞分泌TNF-α和IL-6。而这两种细胞因子在HSV-2致病和机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简介:目的:研究miR-17-3p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及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参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寻常型银屑病患者(17例)的皮损组织和外周血及正常对照组(4例)皮肤组织和外周血,提取miRNA。采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miR-17—3pmiRNA的表达并进行比较。免疫组化法检测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25例)和正常皮肤组织(15例)中miR-17—3p的可能靶基因FNIPl蛋白的表达,Pearson相关分析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miR-17-3p的表达水平与患者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Real.timePCR显示miR-17—3pmiRNA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组皮损及外周血中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34.62、9.16,P值均〈0.05)。miR-17-3p外周血中表达量与患者PASI评分呈负相关(r=-0.56,P=0.019)。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FNIP1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9.72,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外周血中miR-17-3p表达下调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关,miR-17-3p可能通过调节靶基因FNIPl参与银屑病发病。通过检测外周血中miR-17—3p的表达量可能可以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简介:目的:探讨Sharpin蛋白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内的表达及其与PASI评分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harpin在寻常型银屑病及正常皮肤内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SharpinmRNA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内较正常皮肤内表达明显升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3,P〈0.05);免疫组化结果提示Sharpin蛋白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内高表达,且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内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平均染色得分亦高于正常皮肤(P值均〈0.05)。此外,Sharpin蛋白表达与治疗前寻常型银屑病PASI评分呈正相关(r=0.83,P〈0.05)。结论:Sharpin蛋白可能参与了银屑病发病机制,对提示银屑病病情及预后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肝肾阴虚型慢性湿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64例肝肾阴虚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心理干预前、后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lifequalityindex,DLQI)问卷调查。结果心理干预治疗后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肝肾阴虚型慢性湿疹患者除常规的躯体治疗外,应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藿黄浸剂治疗足癣的临床疗效及其体外抗真菌效果.方法临床研究中144例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藿黄浸剂(88例)浸泡,对照组(56例)采用2%硝酸咪康唑乳膏外搽治疗足癣,治疗1个月及停药1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实验室研究采用琼脂稀释法(CLSI)对13种常见致病真菌进行藿黄浸剂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9.77%,对照组为73.21%(P<0.05),无不良反应发生;体外抗真菌药敏显示全部测试菌株对藿黄浸剂敏感,尤以红色毛癣菌等皮肤癣菌为著.结论藿黄浸剂治疗角化过度型足癣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且体外抗真菌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斑块型银屑病患者疗效的影响及体会。方法:将90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均给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及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同时给予皮肤护理、饮食护理、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等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疗效、治疗依从性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57.78%),治疗依从性较对照组好,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5.54、6.43,P值均〈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09,P=0.079)。结论: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观察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丹参酮胶囊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疗效。方法将138例中重毒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72例)与丹参酮组(66例)。联合组口服复方木尼孜其颗粒6g/次,3次/d,丹参酮胶囊1.0g/次,3次/d;丹参酮组口服丹参酮胶囊1.0g/次,3次/d;2组均外用甲硝唑软膏和维A酸乳膏患处涂擦。2组疗程均为6周,疗程开始后于第1、3、6周随访对并评估疗效。结果2组痤疮患者治疗6周后比较,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1.94%;丹参酮组总有效率为65.1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丹参酮胶囊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满意,值得临床借鉴。
简介:目的观察益气固表方(协定处方)治疗表虚不固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安全性。方法将164例表虚不固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给予益气固表方(协定处方)口服,300mL2次/d;对照组给予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口服,5mg1次/d。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1、2个疗程末2组患者荨麻疹活动度评分、临床疗效、复发率、安全性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周末和8周末,2组UAS评分较前一时点显著降低。治疗8周末,2组临床疗效(P=0.030)、复发率比较(P=0.037)、安全性比较(P=0.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固表方(协定处方)治疗表虚不固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简介:目的观察凉血养阴法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外周血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骨桥蛋白(OPN)表达的影响,探讨凉血养阴法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7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银屑平丸)和对照组(复方青黛丸)各35例.分别予以口服银屑平丸和复方青黛丸,疗程均为8周,同时设立20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银屑病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VEGF和OPN含量变化,并与相应的PASI评分作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治疗后PASI积分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8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VEGF和OPN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治疗后2组外周血VEGF和OPN均有下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银屑病外周血VEGF和OPN与其相应PASI呈正相关,但VEGF和OPN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凉血养阴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安全,疗效确切;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VEGF和OPN表达异常,银屑平丸纠正异常表达的VEGF和OPN的水平,从而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
简介:目的为了解人型支原体和解脲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人型支原体和解脲支原体对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司帕沙星和加替沙星对人型支原体和解脲支原体具有良好的活性,其MIC50S分别为0.03125、0.25μg/ml和0.25、0.5μg/ml。左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对两种支原体的MIC50S均分别为1μg/ml和2μg/ml。诺氟沙星对两种支原体的活性较差,MIC50S分别为16μg/ml和32μg/ml。环丙沙星对人型支原体的MIC50S为2μg/ml,而对解脲支原体的MI50S则为8μg/ml。结论本研究结果为选择氟喹诺酮类药物来治疗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