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259例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implantation,CI)患者的并发症,探讨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处理方法和预后。方法对1997年3月~2006年12月在我科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259例患者的并发症及其处理和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9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平均年龄8.4岁,最小11个月,最大52岁。随访时间平均2.9年。有4例患者发生严重的手术并发症(1例鼓膜穿孔行二期修补术.2例面神经麻痹行面神经减压术.1例脑脊液耳漏合并脑膜炎)。有39例患者出现轻度手术并发症,包括鼓膜穿孔.血肿、切口感染、面神经部分暴露等。经保守治疗或术中简单处理均得到有效控制。与人工耳蜗装置相关的并发症10例(3例人工耳蜗电极未植入或仅部分植入耳蜗内.1例术后电极脱出.5例人工耳蜗装置故障.1例耳蜗内植入后无反应)。所有手术并发症经过保守治疗或手术干预。预后良好。10例人工耳蜗装置故障经调整或再植入后,9例得到圆满解决,1例植入体取出。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是相对安全的手术。大部分手术并发症为轻度并发症,通过保守治疗或小的手术干预预后良好。人工耳蜗植入病例的选择要注意适应症。
简介:目的分析重度和极重度非综合征型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情况,从分子水平了解该人群聋病的遗传病因和特点,为临床防聋治聋提供策略、依据.方法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179例非综合征型聋患者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rRNA基因中9个热点突变进行检测,同时结合耳聋病因问卷调查、纯音听阈测试、听性脑干反应测试、声导抗、颞骨CT检查.结果179例患者中,79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被检测基因位点突变,其中3例同时携带二个基因突变:①42例存在GJB2基因突变,其中:176del16位点纯合突变1例、单杂合突变2例;235delC位点纯合突变17例、单杂合突变9例;299delAT位点纯合突变0例、单杂合突变2例;235delC/299delAT复合杂合突变7例,235delC/176del16复合杂合突变4例.②37例存在SLC26A4基因突变,其中:2168A〉G位点单杂合突变4例;IVS7-2A〉G位点纯合突变13例,单杂合突变17例;2168A〉G/IVS7-2A〉G复合杂合突变3例.③3例存在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其中2例1555A〉G位点均质突变,1例1494C〉T位点均质突变;④无GJB3基因突变.在基因水平,明确诊断遗传性聋者48例,占26.80%,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31例,占17.32%.结论GJB2、SLC26A4突变是安徽地区重度和极重度非综合征型聋患者主要突变形式、其次是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通过筛查可以明确部分非综合征型聋的病因,可以为患者及其家族成员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和指导,为再次生育家庭提供产前诊断,从而为防聋治聋提供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自理理论在乳腺癌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评价。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4月~2015年04月收治的68例乳腺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自理理论开展和指导护理工作,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病情康复情况结果。结果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分别是(96.09±1.25)分、(13.40±1.10)天和(87.49±4.17)分,和对照组的对应指标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患者采用自理理论指导护理工作开展,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循证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急诊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方法本研究中纳入时间段2014年10月~2015年4月,我院急诊手术患者中的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字随机表方法分组,其中100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另100例患者设置为干预组。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患者运用循证护理模式。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实施急诊手术下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干预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50.8±5.9)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1±1.3)d;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75.6±4.6)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8.5±1.1)d。干预组两项数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1/100),明显低于对照组,两项数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急诊患者护理实施中,运用循证护理模式的效果确切,可缩短手术时间,加速术后康复,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综合价值突出,有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分析90岁以上老年性聋患者听性脑干反应(ABR)的特征。方法对14例90岁以上老年性聋患者(平均年龄91.1.4±1.3岁,26耳)进行交替短声ABR测试。听力正常人9例(平均年龄22.7±1.2岁,18耳)作为对照组。观测Ⅰ、Ⅲ、Ⅴ波的峰潜伏期(PeakLatency,PL)和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Inter-PeakLatency,IPL),并分别与对照组总体均数进行比较。结果总体的I波引出率和Ⅲ波引出率均为76.9%(20/26),V波引出率为84.6%(22/26)。高龄老年性聋组各波PL较对照组延长。Ⅰ-Ⅲ波IPL、Ⅲ-Ⅴ波IPL、Ⅰ-Ⅴ波IPL无组间统计学差异。结论90岁以上高龄老年性聋患者ABR波形分化较差。
简介:目的分析听神经病谱系障碍(Auditoryneuropathyspectrumdisorder,ANSD)患者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方法利用普通话版噪声下听力测试(MandarinHearingInNoiseTest,MHINT),分别测试30例ANSD患者,16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ensorineuralhearingloss,SNHL)患者和12例听力正常者在安静情况下和信噪比分别为15,10,5,0dB的噪声条件下的言语识别能力。结果ANSD组在噪声条件下的言语识别率显著低于SNHL组和听力正常组(P〈0.05);ANSD组在安静条件下与信噪比为15dB条件下的言语识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与信噪比为10、5和0dB条件下言语识别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静情况下及噪声条件下,SNHL组和ANSD组言语识别能力与其听力损失程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ANSD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较SNHL患者显著降低,大多数ANSD患者安静条件下言语识别尚可,但噪声情况下言语识别能力显著下降;噪声条件下言语测试对ANSD的诊断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
简介:目的:观察及分析听障儿童植入国产诺尔康-晨星人工耳蜗术后的听觉康复效果及人工耳蜗产品性能。方法选择2011年4月~6月植入诺尔康-晨星人工耳蜗系统的听障儿童60例,在开机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进行听觉康复效果评估,同时对人工耳蜗产品的使用情况和工作状态随访。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60例患儿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成功,产品的生物相容性和整体工作状态良好,受试者术后1个月开机后均能坚持每日配戴人工耳蜗,无与人工耳蜗植入相关的并发症。受试者声场言语频率的助听听阈测试,韵母、声母、单音节和双音节识别测试,林氏六音测试,IT-MAIS问卷评估结果较术前均显著提高。随着人工耳蜗使用时间的延长,受试者听觉能力逐渐提高。结论诺尔康-晨星人工耳蜗系统安全可靠,在恢复听觉、提高言语和声音感知与识别能力等方面效果良好。植入体纤薄,适合儿童植入。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特征与影响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162例中老年突发性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有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治疗后,中老年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4.35%,与对照组(81.4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06,P<0.001),中老年突发性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与性别无关(P>0.05),与患者有无眩晕、有无耳鸣、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曲线类型、发病到治疗的时间等有关(P<0.05);影响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有无眩晕、有无耳鸣、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曲线类型、发病到治疗的时间等因素是中老年突发性聋患者预后相关独立因素(P<0.05)。结论中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年龄、眩晕、耳鸣、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曲线类型、病程长为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研究内淋巴囊减压术治疗Lermoyez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材料来源于我科2007年至2013年收治的Lermoyez综合征病例共6例,均为经保守治疗后仍反复发作眩晕者,术前完善检查,行内淋巴囊减压术,术后进行随访,评估眩晕、听力、耳鸣、耳闷变化。结果术后66.7%(4/6)患者眩晕完全控制,33.3%(2/6)患者眩晕基本控制,57.1%(4/7)的患耳听力好转,33.3%(2/6)的患耳耳鸣减轻,80%(4/5)的患耳耳闷胀感减轻。结论内淋巴囊减压术能有效控制Lermoyez综合症患者的眩晕发作,是治疗该病的一种可行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远程医疗技术在糖尿病教育的应用,与常规的护士与糖尿病患者面对面的糖尿病教育进行比较。方法60名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远程组接受电话糖尿病教育,对照组接受面对面糖尿病教育。教育由糖尿病护士和营养教育工作者完成,一月一次。疗程为3月,3月后评估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问卷调查评估病人满意度,评价心理社会功能对患者血糖的影响,并与教育前进行比较。结果远程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糖尿病量表分数的问题上两组均较教育前明显改善,且两组没有明显差异。远程组的糖化血红蛋白从教育前的8.8±1.8%下降到教育后的7.8±1.6%,p<0.05,对照组的糖化血红蛋白从教育前的8.6±1.7%下降到教育后的7.8±1.5%,p<0.05。在血糖下降方面两组没有明显差异。远程、面对面对糖尿病患者教育3个月后,患者的情感痛苦明显下降(p<0.05)。方差分析两组没有统计学差异。讨论糖尿病教育可以通过远程医疗技术来提高患者血糖的控制,减轻疾病带给患者的压力,跟面对面糖尿病教育一样被患者接受。总之,远程医疗技术可以成功地用来为患者提供糖尿病教育。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共80例,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40例观察组患者在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础上,根据对患者临床症状,给予药物对症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次数要明显少于对照组,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健康质量、活动质量以及精神状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力衰竭患者与6MWT呈负相关,与心功能NYHA分级呈正相关,与2个月MACE呈正相关,同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时,要正确掌握病症特点,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及时给予药物治疗,从而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住院次数,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消除病症诱因,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