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比较内镜下犬上颌窦内提升植骨与不植骨的成骨效果。方法:随机将6只比格犬(共12侧上颌窦)分为2组,A组为上颌窦内提升+即刻种植(3.5mm×8mm),B组为上颌窦内提升+Bio-Oss(0.8mL)+即刻种植(3.5mm×8mm)。利用CT、Micro-CT以及组织学评价2组术后上颌窦内和种植体周围成骨情况。采用SAS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A组术后即刻、3个月的CT数据重建上颌窦内成骨体积和密度显著低于B组。Micro-CT和组织学切片均证实,A组的成骨仅在种植体周围的下部,而中部和上部未见明显骨质;而B组的种植体周围均包绕着适量骨质。2组中上部和中部新骨面积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部新骨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时仅在窦底有一定量的新骨形成,为了达到良好的术后和远期效果,建议在行内提升术时适当植入骨粉。
简介:目的评估不使用植骨材料的经牙槽嵴上颌窦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存留率,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2012年接受上颌窦内提升术不使用植骨材料同期植入Bicon(R)种植体的病例46例,共植入种植体62枚,随访12~39个月,用Buser存留标准评估种植体存留率,记录边缘骨水平变化、剩余牙槽嵴高度、上颌窦底提升高度、随访时间、并发症等指标,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46例62枚种植体存留率98.39%,1枚种植体6个月时发现骨结合不良.术前测量剩余牙槽嵴高度范围2.83~9.83mm,术后测量窦底提升范围1.00~4.86mm,近、远中边缘骨水平平均变化为(-0.12±0.72)mm(t近中=-1.29,P近中=0.20),(-0.06±0.65)mm(t远中=-0.68,P远中=0.50).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不使用植骨材料同期植入种植体存留率高,种植体周牙槽骨稳定,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简介:目的:观察高蛋白肠内营养液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颌面部恶性肿瘤择期手术患者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对照组(23例)。实验组给予高蛋白肠内营养液进行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均衡肠内营养液,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7天检测人体测量指标、营养指标、记录术后肠内营养液耐受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体重、TSF、ACM、体重丢失率下降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实验组血清中的总白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实验组前清白蛋白(PA)、淋巴细胞总数(LY)、转铁蛋白(T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耐受肠内营养液,并发症无差异。结论: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病人可耐受高蛋白肠内营养液,早期应用有效减轻体重下降,改善其营养状况。
简介:目的探讨难治性根尖周炎根尖生物膜内的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分析粪肠球菌的检出率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按纳入标准收集需要进行根尖外科手术的单根管患牙42颗,记录症状和体征,采集根尖生物膜样本,各样本均采用生化鉴定和聚合酶链反应(PCR)两种方法检测粪肠球菌。统计学分析两种方法对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差异及其与患者症状体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生化鉴定和PCR检测难治性根尖周炎根尖生物膜内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2.4%和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检测发现在疼痛组粪肠球菌的检出率高于无疼痛组(P〈0.05)。结论PCR检测难治性根尖周炎根尖生物膜内粪肠球菌检出率较高,且粪肠球菌的检出与疼痛存在相关性。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联结式树脂金属牙弓夹板防治下颌骨颏体部骨折内固定术后错位愈合和错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1年10月至2008年12月福建省建阳市立医院收治的50例下颌骨颏体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9例)采用内固定术+联接式树脂金属牙弓夹板固定联合治疗,对照组(21例)采用单纯内固定术治疗,术后3~6个月复查咬合关系和X线片,观察两组患者错位愈合和错畸形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感染,术后3~6个月开口度均大于37mm;咬合关系复查,试验组出现2例错(6.9%),对照组出现8例(38.1%),经卡方检验,两组术后错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复查,试验组所有患者下颌骨均未见错位愈合、骨愈合不良和假关节形成,对照组1例患者下颌骨出现错位愈合。结论内固定术+联结式树脂金属牙弓夹板固定联合的方式可以有效防治下颌骨颏体部骨折内固定术后错的发生。
简介:龈下刮治术及根面平整术(Sub-gingivalscalingandrootplaning,SRP)是牙周病序列治疗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及使用精细的龈下刮治器械,除去附着于牙周袋内根面上的龈下结石和菌斑,并刮除受到毒素污染的病变牙骨质和牙周袋内壁的部分肉芽组织,从而去除引起牙龈炎症的刺激物,形成光滑、坚硬且清洁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根面,形成有利于牙周附着性愈合的条件。
简介:目的比较使用不锈钢种植钉支抗内收上颌前牙时,两种不同植入部位种植钉的稳定性.方法选取因上颌前突而行拔牙矫治的患者7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4例,均使用不锈钢种植钉支抗技术内收上颌前牙.对其中14例男性、22例女性患者于上颌5、6间颊侧植入种植钉,对另14例男性、22例女性患者于6、7间颊侧植入种植钉.比较两种不同植入部位种植钉的松动率.结果两种不同植入部位种植钉松动率的比较,位于上颌5、6间颊侧植入组,松动率为23.38%,位于6、7间颊侧植入组,松动率为6.74%,前者松动率高于后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使用不锈钢种植钉支抗内收上颌前牙时,植入于上颌6、7间颊侧,种植钉稳定性优于植入于上颌5、6间颊侧。
简介:目的:探讨3D打印术前设计和内镜技术应用于颧骨颧弓骨折复位固定手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择4例B型颧骨颧弓骨折患者,均伴发颧弓骨折,面部凹陷明显伴开口受限。术前行CT扫描后将数据转化为STL格式,3D打印骨折模型和镜像模型,在模型上完成手术设计和钛板预弯制。手术采用耳屏前小切口和颧弓表面隧道手术入路,内镜辅助下完成颧弓骨折的复位及坚固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面部恢复对称性,面部凹陷消失,开口度正常,面部瘢痕不明显,无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术前3D模型手术设计降低了内镜辅助下行颧弓骨折复位固定术的难度,提高了手术精准度,避免了头皮冠状切口,创伤小,美容效果好。
简介:目的:观察大鼠眶下神经周围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10:1)的混合溶液后,神经干及三叉神经节内阿霉素自体荧光的表达及其时相变化。方法:将含10%NaCl和1%阿霉素的混合溶液(A组)或单纯10%NaCl(B组)注入大鼠眶下孔后,分别于10h、20h、2d、4d、7d和10d观察眶下神经及神经节内阿霉素荧光的表达。给药后每天观察大鼠须垫部的感觉功能变化。结果:眶下孔内神经周围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溶液后10h、20h、48h时,眶下神经外膜呈现连续强阳性荧光表达,神经干和三叉神经节内荧光表达呈上升趋势,48h达高峰,10d消失。A组对照侧、B组三叉神经节及所有动物的下颌神经、眼神经前根纤维及后根均未见荧光表达。结论:大鼠眶下孔内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后,可在三叉神经节前外侧区见到神经节细胞内的荧光表达。神经节细胞的荧光表达是阿霉素破坏神经节细胞的必要条件,经皮穿刺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有望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选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内置式牵张成骨术与骨内牙种植体联合治疗火器伤性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可能性。方法:为1例火器伤性下颌骨缺损患者延期行内置式牵张成骨术,后期行骨内牙种植体植入和修复。术中常规截骨,制作骨转移盘,固定内置式骨牵张器,术后一周以每日1mm的速度行骨牵引,共牵引8mm。固定期大体,螺旋CT观察新骨生成及缺损修复状况。固定期4月行骨内牙种植体植入和后期修复。结果:治疗按计划完成,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骨牵引顺利完成,新生骨骨质骨量良好,牙种植体骨整合良好,下颌骨缺损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在早期合理清创基础上,延期内置牵张成骨术联合骨内牙种植体可有效地治疗火器伤性下颌骨缺损,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介绍下颈椎棘突两侧注射0.5%布比卡因治疗口颌面疼痛的一年临床经验。方法:对2517名出院诊断为口颌面疼痛的急诊科患者.以及771名2003年6月3019~2004年7月1日接受过封闭治疗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数据整理。从以上两个数据库中抽调接受过棘突旁肌内注射布比卡因治疗的成年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口颔面疼痛缓解程度用以下两种方式记录,①按一般临床经验和面部表情图将口颌面疼痛缓解分成4个等级(n=114):②按治疗前后患者在疼痛数字评估量表上选择的数值来评定疼痛缓解程度(n=71)。结果:共有118名成年患者接受了下颈椎棘突旁肌内注射布比卡因治疗,4份病例因资料缺失或不全而被剔除。75名患者(66%)疼痛完全或临床缓解.32名患者(28%)疼痛部分缓解.7名患者(6%)没有显著的缓解。总体上.114名患者中有107名(94%)治疗有效,疼痛缓解起效快.许多患者能在5~15min内得到完全的缓解。结论:这是在急诊科使用下颈椎棘突旁肌内注射布比卡因来治疗口颌面疼痛的首次大样本病例报道.证明这种方法可能成为急诊科对于急性口颌面痛的一个新的治疗选择。
简介:目的:研究平台转移在外连接种植体和内连接种植体上产生的生物力学效果,即负荷状态下种植体周围的应力分布。材料和方法:将特制的外连接(EX)种植体替代体和内连接(IN)种植体替代体(50mm×12mm)植入模拟缺牙区牙槽嵴的树脂块中。分别用直径为50mm、4.2mm和37mm的基台连接替代体。将大小为100N、与种植体长轴成30°的侧向力负荷于种植体上.重复10次。将微应力测量仪固定于种植体平台以下1mm(颈部)和8mm(根尖区)的表面以检测种植体周围的应力。用单因素分析和Steel-Dwass检验分析数据.P〈0.05,可认为数据具有显著差异。结果:用直径5.0mm的常规基台连接EX和IN种植体替代体时.种植体颈部的应力最高(EX,-682.8με:IN.-5821με);其次是直径4.2mm的平台转移基台(Ex,-184.1με;IN,-2291με)和直径3.7mm的平台转移基台(EX,-150.5με:IN.-1297με).数据对于EX种植体有统计学差异。在根尖区,随着基台直径的减小.应力稍有增加,但是对于IN种植体.直径42mm和37mm的基台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尽管本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但是可以说明平台转移能减少内连接和外连接种植体颈部区域的应力,并且EX种植体的应力降低幅度比IN种植体更大。
简介:目的:探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对婴幼儿增殖期血管瘤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增殖期血管瘤婴幼儿23例,分别于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d时采集瘤内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瘤内血清中VEGF的含量。结果: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后3d和7d时,瘤内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14d时,瘤内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婴幼儿增殖期血管瘤,能明显降低瘤内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但具有时效性,仅依此来评估婴幼儿血管瘤生长增殖速度及平阳霉素的治疗效果有待商榷。
简介:目的:比较3种不同程度萎缩性无牙颌下颌骨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方式及其效果。方法:构建不同程度的萎缩性无牙颌下颌骨体部骨折治疗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相同应力条件下骨折段位移的改变以及钛板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下颌骨Ⅲ度萎缩,采用1块2.0mm4孔钛板在下颌骨上缘进行固定,其骨折处移位较其余6种工况明显增大;相同萎缩程度的下颌骨,采用重建板固定比采用其他内固定方式骨折断端位移明显减少。Ⅲ度萎缩的下颌骨采用小型钛板固定,钛板所受应力分别接近及超过钛板的屈服极限。结论:对于Ⅰ度萎缩的无牙颌下颌骨骨折病例,下颌骨外侧双板固定以及下颌骨下缘重建板固定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固定稳定性,对于Ⅱ及Ⅲ度萎缩的无牙颌下颌骨骨折病例,下颌骨下缘重建板固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固位稳定性。
简介:目的:本试验目的是通过了解以口腔种植为例的骨结合种植过程,研究与触觉感知相关的大脑皮质神经元可塑性改变。本文通过横断面试验方法,有9名患者被列入试验组,10名年龄相仿志愿者为对照组。在每一名试验者上颌切牙区,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检测点状机械刺激自然牙或种植牙表面后大脑皮质相关改变。材料和方法:在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检测过程中,在上颌左侧中切牙、尖牙、种植体中切牙表面应用1HZ强度点状触觉刺激干预。分别在9名试验组患者上颌左侧种植体中切牙(I21-p),尖牙(T23-p),10名对照组上颌左侧中切牙,尖牙(T21-c、T23-c)表面应用-特别设计机械刺激进行试验干预,对于每个刺激牙位试验结果应用随机效应组间分析,而自然牙或种植牙刺激后大脑皮质激活变化结果行单因素方差统计分析。结果: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I21-p、T23-P)双侧S2躯体感觉大脑皮层区域被激活,对照组(T21、T23)双侧S1、S2区域均被激活。组内比较,9名试验组中有4名S1区域被激活,激活区域主要集中在工作侧,口腔种植体被刺激后能够激活双侧大脑躯体感觉皮层外围更大范围皮质网络区域:在大脑皮质顶叶、额叶和岛状脑叶,簇集激活区位于顶叶前脑回,试验组患者T23被刺激后大脑皮质激活范围介于天然牙和种植牙之间。结论:本试验结果表明,点状机械刺激口腔种植体能够激活大脑初级、二级皮质相关躯体感觉区域,而且显示,口内牙拔除区域被骨内种植体取代后能够产生大脑皮层可塑性变化,上述大脑皮质被激活现象可能和发生骨感知的潜在机制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