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华语电影”是当下中国电影创作及理论探讨中的一个常见的概念。该概念自从20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被业界、学界、媒体和官方广泛言说和探讨,显现出一定的“共识性”。“华语电影”的概念在促进产业协作、文化包容和政治认同等方面具备了“生产性”与“物质性”的意义。但该概念自从诞生以来也面临着一些学术争议。“华语电影”的概念事关中国电影发展道路的构想以及中国电影主体性的建构问题。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与环境下中国电影主体的“言说”和“想象”的产物。作为一个历史“偶发性范畴”,它体现了一种语言建构与主体想象的“非物质性”和“非稳定性”特征。本文运用了雅克·拉康的主体建构理论,分析了该概念的“建构性”与“想象性”的特质。
简介:在教育正从传统的知识技能传授为主向素质培养转型的今日,包括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在内的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两者的变革、发展是否同步、合拍?今后的路该怎么走?目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急需深化。因为教育观念、目标的转变促使教学法改变,而惟有教学方法──包括课程模式的相应更新,才是教育观念转变、教育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历史及现状的反思一、观念和目标首先,我们探究一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体现这种转变的新的音乐教育目标。在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①一书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一有“乐教”、“移风易俗”、培养高尚完美之人的终极目标;二有政治思想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社会目标;三还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音乐教育本体目标。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目标一与二被片面强调,目标三则被忽略,使音乐课无异于政治课、思想教育课。时至今日,这种现象虽不能说已完全绝迹,但起码可以说音乐教育界已基本形成共识,即对音乐教育而言,三个目标一个都不能少,而且终极目标和社会目标也须通过本体目标的实现才能很好地实现,否则音乐教育就失去了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个性,就不成其为音乐教育了。可见,本体目标的落实是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