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刑事诉讼法》正式确立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这对未成年罪犯服刑期满后重新回归社会、降低再犯罪率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五条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规定的比较笼统,在实践中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本文拟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现实意义、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进行探讨,使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帮助更多的“迷途羔羊”顺利回归社会。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犯罪记录封存
  • 简介:内容摘要刑事一体化是我国刑事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刑事司法活动对刑事科学理论及技术研究的实际需求,是我国刑事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经之路。犯罪心理学是刑事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最特殊的学科,犯罪心理学和其他刑事学科相比在对犯罪行为的研究上有着不同视角和作用,刑事一体化与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应相辅相成,互相融合才能更好的为我国刑事司法活动提供理论以及技术支持。让刑事司法部门更好的为国家及社会服务。

  • 标签:
  • 简介:摘要犯罪行为是行为人在其心理冲动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该心理冲动是行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与社会发生冲突产生负面情绪不能得到缓解而产生的心理防卫冲动。与社会发生冲突的原因在于行为人的行为要么超出社会要求而感受到被社会限制,要么没有达到社会要求而感受到被社会抛弃,但都是社会归属感缺乏的表现。这种归属感的缺乏导致行为人产生异常心理防御,即用反向或者投射方式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以满足内心的畸形平衡。因此,探究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既有利于犯罪嫌疑人刻画,也有利于犯罪预防。

  • 标签: 犯罪心理 社会归属感 刻画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性犯罪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为性犯罪的社会心理评估和矫治干预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40名性犯罪服刑人员及40名正常被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罪犯组较正常对照组在EPQ的精神质、神经质、掩饰性因子及焦虑、抑郁、消极应对方式指标上均有显着性差异,在焦虑、抑郁情绪与人格之间的相关上得出P指标与SAS指标呈显着正相关,N指标与SDS指标、SAS指标呈显着正相关,L指标与SAS指标呈显着负相关,在应对方式与人格的相关方面,N指标与消极应对指标呈显着正相关。结论性犯罪的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 标签: 性罪犯 心理健康 焦虑 抑郁 应对方式
  • 简介:6月4日,省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巡回宣讲团来省卫生计生委进行了宣讲。宣讲团成员以清晰的思路、深厚的理论功底、声情并茂的讲解,配以精准的案例分析,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职务犯罪的表现形式、严重危害、产生的原凶以及防范措施,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预防耿务犯罪警示教育专题课。

  • 标签: 职务犯罪 警示教育 计生委 预防 卫生 干部
  • 简介:摘要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青少年借助媒体平台能获取更多的资讯,这在丰富其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心理健康的隐患,尤其是一些暴力影视,充斥着暴力美学,会对青少年冲动性暴力犯罪产生影响。本文简要分析了暴力影视对青少年冲动性暴力犯罪的影响,并集中讨论了具体的预防机制,仅供参考。

  • 标签: 暴力影视 青少年 冲动性暴力犯罪 影响 预防机制
  • 简介:目的研究男性青少年违法犯罪者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关系,为预防和矫正青少年违法犯罪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本教研室自编的青少年违法犯罪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300名随机抽取的男性青少年违法犯罪者进行测试,并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青少年违法犯罪者SCL总分为196.10±53.51,总均分为2.18±0.59,所有因子得分均比全国常模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社会支持方面,社会支持总分为29.57±5.09,主观、客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分别为16.92±3.37,5.88±1.95,6.77±2.08。领悟社会支持方面:社会总支持53.21±9.77、朋友支持17.00±4.29、家庭支持18.36±4.34、其他支持17.84±4.29。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大部分领悟社会支持因子、社会支持因子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总体上,男性青少年违法犯罪者心理健康较全国常模严重,社会支持水平相对较低,且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及领悟社会支持之间呈负相关。提高社会支持及领悟社会支持的水平都将能有效的改善青少年违法犯罪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 标签: 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 青少年犯罪 暴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凶杀案件中的犯罪学特征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司法鉴定所2010年1月—2017年6月期间受理的179例凶杀案件的实施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91例患精神分裂症实施者纳入研究组,另将88例精神正常者纳入对照组。采用自制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案例调查表对其犯罪学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两组年龄、受教育年限、性别、户籍、职业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作案特点和作案本人情况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作案多为无诱因、无预谋的,作案动机多呈病理性,危害对象以近亲和朋友为主,攻击行为史少于对照组,案发前大多有思维障碍、情绪状态不稳定、社会功能受损、无刑事责任能力。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凶杀案件中的犯罪学特征异于正常人,应对其加强治疗、管理及监护,防范其暴力行为尤其后果恶劣的凶杀案件,维持社会和谐稳定。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凶杀 司法精神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