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不同脐带护理方法对新生儿脐带脱落的影响展开讨论,为日后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将我院出生的新生儿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的出生时间均集中在2016年10月--2017年2月,新生儿数量总计500例。本次研究过程中,采用抽签法,将500例新生儿随机划分为两个研究组,分别定义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在临床脐带护理的过程中,应用气门芯持续结扎脐带并联合使用甲壳胺干预;对照组新生儿在临床脐带护理的过程中,应用气门芯结扎脐带,联合75%酒精干预。针对两组新生儿的脐带脱落情况开展对比分析。结果经过临床统计,在脐带脱落时间方面,观察组新生儿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十分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脐部分泌物方面,观察组新生儿少于对照组新生儿十分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脐周皮肤红肿方面,观察组新生儿少于对照组新生儿十分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脐带脱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护理手段,通过采用不同的脐带护理方法,能够产生差异化的效果。针对新生儿应用气门芯持续结扎脐带,联合使用甲壳胺的方法进行干预,可以帮助新生儿的脐带更快、更安全脱落,不会对新生儿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对新生儿健康成长具有较大的帮助,建议在日后的临床护理中,将该方法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新型气管导管预防兔子颅脑手术中气管导管脱落的效果。方法:选择新西兰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兔子在颅脑手术时采取新型气管导管,对照组的兔子在颅脑手术时采取普通的气管导管。观察结束后,比较两组的兔子气管导管脱落的例数、一次插管的成功率、组织水肿、牙齿脱落等并发症的情况、建立人工气道所需要的时间。结果:经研究,观察组大耳白兔[1][山万2]气管导管未发生脱落且插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气道建立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大耳白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新型气管导管可以有效预防颅脑手术过程中气管导管的脱落,插管效果更好,安全性也较高。
简介:摘要铁路客车是当前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同时也是目前较为安全的交通方式之一,在铁路客车的使用中,影响其运输安全的问题多发生在其自身方面,如铁路客车贴面胶合板开裂问题,胶合板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同时可以起到隔音和减震的效果,胶合板在铁路客车中使用的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墙板、顶板、间隔等多个地方,所以其出现开裂问题,不仅影响整体的使用效果,同时也会对铁路客车的安全事故造成一定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药物临床试验受试者脱落的原因,并总结相关对策。方法择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参加乳腺癌药物临床试验的受试者388例,调查分析其脱落率,并总结相关对策。结果388例受试者中,81例脱落,主要原因是受试者要求退出,发生不良事件次之。受试者依从性、心理特征等为主要影响因素,依从性好和依从性差的受试者出现脱落的概率分别为11.28%(38/337)、84.31%(43/51),无明显心理特征、有明显心理特征的受试者出现脱落的概率分别为17.46%(62/355)、57.58%(19/33),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乳腺癌药物临床试验中影响受试者脱落的因素包括依从性、心理特征等,对于此应强化管理工作,对不良事件及时处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白内障患者在手术治疗后视网膜脱落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0月到2020年12月我院接受在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000开展研究,以是否存在视网膜脱落分为两组。回归总结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落的影响因素。探究单因素模型分析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落的影响因素。结果: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落的发生例数13例,发生率1.30%。多因素分析中高龄、高度近视、眼外伤、人工晶体植入睫状沟、后发行白内障、后囊膜破裂以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均属于引发视网膜脱落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落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临床中需要基于高风险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医护服务,尤其是在出院时告知患者视网膜保护措施,定期接受体检,降低脱落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新生儿皮肤抓伤和管道脱落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我院儿科住院的新生儿11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全部新生儿依据11的比例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各有55例新生儿,研究组55例新生儿用纱布包小手或是戴手套,输氧管应用蝶形胶布稳固,胃管应用3M透明敷料稳固,对照组55例新生儿不包小手也不戴手套,胃管与输氧管均应用传统方式稳固,对比两组新生儿在住院期间的皮肤抓伤率与管道脱落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皮肤抓伤率与氧管、胃管、留置针脱落率分别是0、9.09%、3.64%、7.27%,对照组患者的皮肤抓伤率与氧管、胃管、留置针脱落率分别是12.73%、34.55%、20.00%、21.82%,组间对比研究组均要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给新生儿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皮肤抓伤,还可以显著减少管道脱落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的变化,研究支架术后颅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分布、危险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对61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并在术前7d内和术后3d内行DWI检查,分析支架手术前后DWI的变化,对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分布、危险因素及其与发生症状性缺血并发症之间的关联进行回顾性地分析.结果支架术后有新发缺血梗塞灶23例,发生率为37.7%,其中出现新发无症状缺血梗塞灶20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3例;术前发病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术中行球囊后扩是支架术后发生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危险因素(P<0.05);在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数量和大小方面,20例无症状新发缺血梗塞灶患者与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并无明显差别(P>0.05),但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均发生了狭窄相关的穿支梗塞.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后颅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较高,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可能会降低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