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采用接触角测量仪测定了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difenoconazoleWG)不同倍数稀释液在荔枝叶片上的静态接触角和0~60s动态接触角,用于计算荔枝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进而分析药液在荔枝叶片表面的润湿性能;采用全自动张力仪测定了在10%苯醚甲环唑WG不同稀释液中分别添加体积分数为0.4%的silwetstik和0.2%的as1002种助剂后溶液的表面张力,研究了助剂添加前后表面张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荔枝叶片近轴面的表面自由能为23.74mJ/m^2,远轴面的表面自由能为11.89mJ/m^2,均以色散力分量(非极性分量)为主导。在10%苯醚甲环唑WG500倍稀释液中加入体积分数为0.4%的silwetstik溶液,其表面张力为21.90mN/m,低于荔枝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22.64mN/m),且在0~10S内接触角下降最快。研究结果表明:荔枝叶片的近轴面比远轴面更易被药液润湿;在荔枝园喷施10%苯醚甲环唑WG时,若在稀释倍数500倍的药液中添加0.4%的silwetstik助剂,则可使药液在叶片上能更快更好的润湿铺展。
简介:为明确中国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及戊唑醇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种药剂对采自河南省15个地市分离的95株病菌的毒力。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EC_(50)值分别在0.014-1.609和0.002-0.064μg/mL之间。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在小麦纹枯病菌群体中已出现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而对戊唑醇则不明显;可将其中呈连续单峰频次分布的大多数菌株群体的平均EC_(50)值(0.165±0.101)和(0.019±0.008)μg/mL分别作为小麦纹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相对敏感基线。苯醚甲环唑的平均EC_(50)值是戊唑醇的26倍,表明该病原菌对戊唑醇更为敏感。不同地区病原菌群体间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小麦纹枯病菌对2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之间存在着微弱的正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小麦纹枯病防控杀菌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土地分类法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规划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以往的土地分类研究中,一般是以“地块”为土地单元,“地块样本”是分类的对象,其数据是以地貌部位、利用现状、坡度、坡向、土壤种类、土壤侵蚀类型等众多指标因子(定性因子居多数)来表现某一特定“地块”的特征.按各个“地块”在不同指标因子上的不同“表现”,分别用数字1,2,3,…等将其“量化”,然后用普通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距离度量方法,以欧氏距离、最大(最小)距离、相似系数…等间隔尺度的统计量,来衡量地块样本之间“相近”或“相离”的尺度,采用动态聚类或系统聚类等方法,对“地块”进行分类.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地块样本的数据具有定性、高维、离散的特点,尽管可以进行“量化”处理,以数字1,2,3,…等来表示,但这些数字只是用来表示不同程度的“标志”而已,它本身并没有任何“量”的含义,更没有“大”与“小”的区别.那么对这样“量化”的数据采用普通多元统计分析中定义距离的方法,显然很不妥当,因为这样计算得到的距离,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地块样本之间的实际“距离”.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地块样本”之间的“距离”,正确而客观地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本文依据地块样本数据定性、高维、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