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妊娠晚期D-聚体异常升高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对2014年1月-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正规产检并分娩的694名健康单胎孕妇的分娩信息进行回顾性研究,孕晚期(≥34周)检查的D-D值超过第95百分位点定义为异常升高,比较D-D值异常升高的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结果第95百分位点的D-D值为908.25ng/ml,是非孕期正常女性D-D值的4~5倍,异常升高的孕妇的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00)。结论妊娠晚期妇女的D-D值应有其特定的参考范围,且D-D值异常升高的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明显增加,应加以重视。

  • 标签: D-二聚体 不良妊娠结局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聚体(D-Di)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变化及所得数据的临床价值。方法统计86例于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将其设为实验组,另选本院同期体检健康的正常人40例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通过全自动凝血仪CA-7000对其血浆D-聚体进行检测,对检测数据分析并归纳其临床价值。结果实验组的D-聚体水平为1.74±0.23,对照组的D-聚体水平为0.6±0.1,实验组中急性脑梗死患者D-聚体指标显著高于健康组;实验组中急性期阶段患者D-聚体指标高于实验组中恢复期阶段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聚体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更有利于对疾病诊断,同时根据所得指标可了解脑梗死病情发展阶段,对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血浆D-二聚体 急性脑梗死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聚体动态监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64例DVT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3、7、11、15天D-聚体的含量。结果发病时间(t)在t<3、3≤t<7、7≤t<11、11≤t<15、t≥15范围内的DVT阳性确诊率分别为85.71%、96.88%、91.67%、75.00%、60.00%。患者在溶栓治疗第1天时D-聚体水平开始升高,第3天达高峰,治疗后第1、3天与治疗前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随后D-聚体水平呈下降趋势,第7天基本恢复至治疗前水平,治疗后7天与治疗前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第11、15天D-聚体含量继续下降,与溶栓前相比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浆D-聚体动态监测对于急性DVT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并无明显特异性,在DVT的排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于指导溶栓药物的应用以及溶栓疗效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二聚体动态测定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测定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前后Lp(a)、D-D、CRP血清浓度变化,进而探讨ACS发病机制中Lp(a)、D-D、CRP等临床意义,得出结论1.ACS患者血清TC、LDL-C、Lp(a)、D-D、CRP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同时随着冠脉病变程度加重,Lp(a)、D-D、CRP也随之明显升高。2.辛伐他汀除降TC、LDL-C作用以外,尚有稳定斑块,稳定冠状动脉病变作用。

  • 标签: D二聚体 急性冠脉综合征 辛伐他汀 炎症反应 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D-聚体和LACT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本院就诊的268例脑梗死患者及3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体检者血清D-聚体和LACT水平。结果脑梗死组的血清D-聚体和LAC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治疗前血清D-聚体和LACT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后。结论脑梗死患者的LACT与Hs-CRP的水平联合检测,可作为肌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判断血凝状态及预后的指标。

  • 标签: 脑梗死 D-二聚体 乳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联合检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6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D-聚体含量和FDP含量。结果观察组D-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联合检测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D-二聚体 FDP DIC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讨肺炎患儿中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和D-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受检儿童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4ml,观察血小板参数和D-聚体数值变化。结果(1)血小板参数变化中,肺炎急性期与对照组比较,除MPV外其他血小板参数,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2)D-聚体数值变化中,肺炎急性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肺炎患儿血小板参数和D-聚体数值的数据变化显示肺炎患儿存在血液粘度增高。

  • 标签: 肺炎患儿 血小板参数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三七粉预防血栓形成调节凝血紊乱的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12月—2018年6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行TKA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进行研究。研究组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单位皮下注射1/日,并于术前1天至术后7天应用三七粉3g口服2/日。对照组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单位皮下注射1/日,并于术前1天至术后7天应用三七粉及淀粉(按119)混合物作为安慰剂3g口服2/日。术后第3天检查D-聚体,分别对两组病例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D-聚体阳性率为22.1%明显低于对照组47.4,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七粉口服在TKA术后应用可以降低D-聚体阳性率,为其减少术后血栓形成及对凝血功能的稳定、调节作用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三七粉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止血 抗栓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判断脓毒症患儿行D-聚体、降钙素原检验的价值。方法:纳入33例脓毒症患儿及同期33例正常儿童,各样本在研究中被设置成实践组和正常组,均行生化检验,检验时间为2020年10月-2021年10月,需观察D-聚体、降钙素原变化情况,还需观察各指标获得的脓毒症检出率。结果:入院0.5h以及入院6h时均需检测各样本的D-聚体以及降钙素原,获得的数据在实践组均比正常组高,P

  • 标签: 降钙素原 临床分析 诊断价值 脓毒症 检出率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上检验血浆D-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原则选取2020年6-12月我院收治的考虑为下肢DVT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人员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血浆D-聚体水平,比较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血浆D-聚体水平为(5506.34±156.78)μg/L,对照组为(245.98±46.1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聚体检测在下肢DVT诊断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7.14%,阳性预测值为93.48%以及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临床上可将血浆D-聚体作为下肢DVT筛查诊断的有效方法,诊断价值较高,且简单经济快捷,对于临床诊治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浆D-二聚体 下肢深静脉血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NT-proBNP、D聚体、FIB检测数据对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来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20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有无并发症将其分为三组,分别为:单纯糖尿病组55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84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50例。采用SPSS25.0软件比较三组NT-proBNP、D聚体、FIB值;分析NT-proBNP、D聚体、FIB在2型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对比显示NT-proBNP: 糖尿病合并大血管VS单纯糖尿病 P

  • 标签: NT-proBNP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2型糖尿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 要】卵圆孔未闭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因其与脑卒中发生与预后关联逐渐引起广泛的关注。许多研究证明PFO患者与脑卒中存在高度相关性,PFO患者反常性栓塞、PFO管道形态、血液高凝状态都可导致隐源性卒中的发生。PFO患者血浆D-聚体水平的升高与在其与脑卒中的关联上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例如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反常性栓塞有一定关联。鉴于此,本文将从PFO的形态结构、PFO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以及PFO患者D-聚体的特点等方面对PFO展开综述。

  • 标签: 卵圆孔未闭 隐源性卒中 D-二聚体 综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临床上许多疾病伴有纤溶系统的变化。如静脉血栓栓塞、肝病等疾病,离不开实验室检查。D-聚体测定,具有敏感性高,可排除诊断;特异性高,结合临床症状可确定诊断;易普及、费用低、创伤小、检测速度快等特点,为相关疾病的诊治及疗效判断提供帮助,是确定有无纤维蛋白降解及继发纤溶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 标签: D-二聚体 血栓 纤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肺炎轻重患儿外周血D-聚体、CRP数值的变化,研究其相关性,探讨D-聚体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2014年5月-2015年5月住于我院经确诊肺炎支原体肺炎的114位儿童,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81例)、重症组(33例),同时选取门诊健康体检儿童57人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入院后的D-聚体、CRP数值,比较有无差异,探讨相关性,评价D-聚体在判断肺炎支原体肺炎严重程度的价值。结果支原体肺炎患儿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12岁,平均年龄6岁,男女比例均等。将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组与轻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对照组比较,将检测的D-聚体、CRP值进行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118.32(P<0.05)、17.8(P<0.05)。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组患儿D-聚体水平最高,与轻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组正常对照组两两比较,显著性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聚体与CRP的相关系数为0.165,t值0.014,P值<0.05。结论外周血D-聚体、CRP在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中升高明显,者存在相关性,提示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和炎症反应。

  • 标签: 肺炎支原体肺炎 D-二聚体 CRP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对中晚期孕妇进行纤维蛋白原和D聚体含量指标变化的检测,可早期发现孕期妇女在孕期中的高凝状态,预防及预测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妊高症的高危风险及妊高症的发生。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建卡及待产的中晚孕妇女30例,定量检测纤维蛋白原及D聚体的含量和在我体检中心体检的20—35岁非妊娠妇女30例作对照,结果中晚孕妇女待产组D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非妊娠妇女组(P<0.01)。结论妊娠是妇女的一段特殊生理时期,机体的各项生理指标会有所变化,随着孕月的增加,特别是妊娠中晚期体内会出现一些生理、病理变,凝血部分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改变就是其中之一,并由此会导致在妊娠期发生某些出血性、血栓性疾病。

  • 标签: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中晚孕妇女 DIC 妊高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血D-聚体水平对心脏手术相关急性肾损伤(cardiac surgery-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CSA-AKI)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体外循环的心脏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选取0.55 mg/L作为临界值,将所有患者分为D-聚体正常组(D-聚体≤0.55 mg/L)和D-聚体升高组(D-聚体>0.55 mg/L),比较两组之间病历资料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间CSA-AKI累积发生率的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及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分析术前D-聚体水平与CSA-AKI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共871例心脏手术患者入选本研究,女性427例(49.0%),年龄为(56.6±12.3)岁,CSA-AKI患者259例(29.7%),术前D-聚体升高患者有215例(24.7%)。与D-聚体正常组相比,D-聚体升高组患者基线血肌酐、慢性肾脏病3期比例、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比例和CSA-AKI发生比例均较高(均P<0.05),凝血酶原时间、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长(均P<0.05),术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血红蛋白水平均较低(均P<0.05)。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心功能分级、住院病死比例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与D-聚体正常组相比,D-聚体升高组CSA-AKI发生风险显著增加(Log-rank χ2=14.22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糖尿病、术前eGFR、体外循环时间等变量后,术前D-聚体浓度高(>0.55 mg/L)仍与CSA-AKI发生独立相关(OR=1.476,95%CI 1.038~2.098,P=0.030)。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血D-聚体浓度越高,CSA-AKI发生风险越高(非线性P值=0.262)。结论术前血D-聚体升高与CSA-AKI发生风险独立相关。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手术前期间 心脏外科手术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西安地区健康孕妇不同孕期血浆D-聚体生物参考区间,为临床动态监测孕期微血栓风险提供正常参考界值。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纳入2020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常规产检的健康孕妇和体检的健康非孕育龄妇女(健康非孕对照组)共1 502例为研究对象,包括健康孕妇1 236例和健康非孕对照组266例,年龄范围为20~45岁;孕期范围为:5~42周。分为<30岁和≥30岁两个年龄段进行比较。健康孕妇组按照孕周,分为5组:≤13周、13+1~20周、20+1~27周、27+1~35周、≥35+1周分别纳入253例、243例、241例、249例、240例。采用STA-R Evolution全自动血凝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血浆D-聚体浓度,Graph Prism9.0软件统计不同孕期、不同年龄段D-聚体的浓度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5个孕周组再分别收集各20份样本对建立的参考区间进行验证。结果比较<30岁和≥30岁两个年龄段不同孕周血浆D-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健康孕妇组的血浆D-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同龄健康非孕妇女组(P<0.05)。随着孕周增加,孕妇的血浆D-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孕周≤13周、13+1~20周、20+1~27周、27+1~35周、≥35+1周的血浆D-聚体水平分别为:0.33(0.26,0.47)μg/ml、0.41(0.30,0.51)μg/ml、0.71(0.48,0.94)μg/ml、0.91(0.70,1.27)μg/ml,1.30(0.96,1.72)μg/ml,单侧参考区间分别为≤0.89 μg/ml、≤1.53 μg/ml、≤2.44 μg/ml、≤2.74 μg/ml、≤3.82 μg/ml。5个孕周组,各20份独立样本验证此研究建立的参考范围,结果可通过。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西安地区健康孕妇不同孕周血浆D-聚体参考区间,有助于孕期血栓疾病的辅助诊断。

  • 标签: 孕妇 D-二聚体 参考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