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的形体美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这篇论文着重探讨了汉字的形体美化与字形规范之间的关系,首先梳理了汉字形体美化的概念与实践进展,并分析了影响汉字美学体验的因素。然后,本文分析了字形规范的概念和历史演化,阐述了规范对于汉字形态控制和视觉效果的重要性。接下来,详细研究了汉字形体美化与字形规范的关联性,提出形体美化与字形规范并非矛盾,而是相互促进,形体美化展示了汉字艺术性和创新性,字形规范提供稳定性和统一性。本文针对实践中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提出若干建议,比如在创新和遵循规范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同时也可以从规范中寻找美感。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推动汉字设计的发展,同时也为汉字的教学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的形体美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这篇论文着重探讨了汉字的形体美化与字形规范之间的关系,首先梳理了汉字形体美化的概念与实践进展,并分析了影响汉字美学体验的因素。然后,本文分析了字形规范的概念和历史演化,阐述了规范对于汉字形态控制和视觉效果的重要性。接下来,详细研究了汉字形体美化与字形规范的关联性,提出形体美化与字形规范并非矛盾,而是相互促进,形体美化展示了汉字艺术性和创新性,字形规范提供稳定性和统一性。本文针对实践中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提出若干建议,比如在创新和遵循规范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同时也可以从规范中寻找美感。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推动汉字设计的发展,同时也为汉字的教学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简介:“象形”字是汉字的主要来源,其字形的对象为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与之发生关系的各种有具体形象的事物,所以汉字造字的依据多,字数多,字形多。正因为汉字字形的多样化,汉字字体在久长的历史进程中的演变也必然出现多样性的特征。下面仅就汉字字形为什么会在演变过程中转变角度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先从甲骨文说起。甲骨文中有许多字与线性白描画相似,但甲骨文对客观事物的写照进行了更为高度的抽象,几根线就要把不同事物特征形象地概括出来。如马、鹿、鸟、龟、皿、鼎、爵、舟等等。有意思的是,为什么甲骨文中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或生活中的各种器皿实物,不管原来是纵势的还是横势的,一概都是竖立式书写的呢?从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到变成可以阅读记事的文字,肯定要有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比如世界各国的岩画,都是对自然对象的描绘,最典型的动物类图象无不是四足着地的,而甲骨文中这类象形字恰恰全部是竖起来写的(见图例),这就是说文字已经把图象转变了90度角度。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变角度的现象?甲骨文中一切本该横着的象形字,为什么一概变成直立形态的呢?我以为甲骨文以前一定先有竹简之类的文字载体。甲骨文中有“册”有“典”,册、典当为竹简制成,也有可...
简介:三项实验通过部件识别法探讨了知觉经验对字形知觉整体性的影响。实验一要求三组不同发展水平的被试命名单独呈现的部件字,结果证实了本实验所用的各组部件字之间的识别难度均等和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字识别技能明显不如小学六年级和大学学生。实验二使大学生在三种字度和两种字频条件下,分别进行单、双部件的命名,主要得到非字中的部件命名反应时快于假字,后者又快于真字的“字劣效应”以及在真、假字组中的“左>右”或“上>下”的“部位效应”,但未发现字频对部件命名的效应。实验三比较了三组不同年级被试的部件命名作业,发现小六和小三学生在真、假字中的部件命名反应时无明显差异,而大学生较明显,说明前者受字形整体知觉的影响比后者小。这些结果支持了字形知觉整体性随字的知觉经验增长而加强的假设,并在一个基于联结主义框架的字词识别模型中得到了较好解释。
简介:此文从内野本《尚书》商书部分的隶古定字形出发,结合《尚书》的版本源流,对隶古定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同时,对《商书》中出现的隶古定字形采取列表分析的办法,分辨隶古定字形的隶定来源,发现在内野本乃至唐抄本中,今文部分的隶古定字形多来源于出土古文字系列,而古文部分则多来源于《说文》古文以及三体石经等传抄古文字系列这一现象。得出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文本来源不同,古文《尚书》所起应当较晚,而今文《尚书》的版本源头和版本系统,应当归为真古文《尚书》中与今文重合的部分,而非今文本系统这一结论。并据此对刘起纡先生关于今文《尚书》以及真古文《尚书》流传问题的论述,提出了一些修正和商榷。